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游艺史话:七国象棋与投壶新格典藏版

中国游艺史话:七国象棋与投壶新格典藏版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七国象戏以吃掉对方将棋或俘获敌子10枚者作为胜利标志。南宋时,七国象棋谱刻印面世,元代陶宗仪将《温公七国象棋》一卷收入《说郛》之中,清代叶德辉重刊翻刻《七国象棋局》。后来,“温公七国象棋”游戏传到朝鲜,称为《古局象棋局》随后又从朝鲜传到日本。

中国游艺史话:七国象棋与投壶新格典藏版

宋代市民阶层的发展需要更多娱乐性强的游艺种类,与围棋的高雅棋类相比,市民阶层更喜爱简明易学的象棋,所以象棋在宋代迎来它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是出现众多象棋新品种,二是现代象棋基本定型。

宋代人对象棋做了许多创造性的改造,出现了大象戏、小象戏、广象戏、七国象棋等新品种。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志》记载多种象棋著作,都与传统象棋不同,如晁补之撰《广象戏图》,尹洙撰写的《象戏图》《棋势》,叶茂卿撰《象棋神机集》,成师仲编《三象戏图》,佚名《三国图格》和司马光《温公七国象棋》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他热心于对当时游艺的改革,先后著有《七国象棋》和《投壶新格》两部作品,创制了七国象棋,改革定型了投壶礼仪和规则。

现代象棋是二人游戏,棋盘纵9路横10路,中间有河界,双方各有16枚棋子,共32枚棋子。司马光自幼喜爱象戏,但是他又觉得两人对局的象戏不过瘾,于是对象棋进行了大胆改进,把棋盘扩大到纵横19路,实际上就是利用围棋盘,制成“七国象棋”。“七国象棋”分别代表秦、楚、齐、燕、韩、魏、赵等战国时期的七个国家,在棋盘中央设置“周”,作为天子正统。七国的棋子用不同颜色区分,每方各有17枚棋子,包括将、炮、偏、裨、弓、弩、行人各1枚,刀2枚,剑4 枚、骑4枚。七国象棋是模仿战国七雄争霸的形势进行交锋的游戏。下棋的人数可多可少,仿效春秋战国时代的形势,秦与一国联合叫“连横”,秦以外的其他国家联合称“合纵”。七国象戏以吃掉对方将棋或俘获敌子10枚者作为胜利标志。这种七国象戏由于参加人数众多,往往会出现混战局面,然而又因为兵力互相牵制,下起来变幻无穷,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常在宴会中玩,作为劝酒助兴的玩意儿。南宋时,七国象棋谱刻印面世,元代陶宗仪将《温公七国象棋》一卷收入《说郛》之中,清代叶德辉重刊翻刻《七国象棋局》。明代谢肇淛对七国象棋很不感兴趣,他在《五杂俎》中说:广象棋和七国象棋都摆脱不了儒生的迂腐,其典型案例是北魏名儒游肇创制的“儒棋”,简单地将儒家思想变成棋戏,棋子直接写成“仁、义、礼、智、信”和“善、敬、德、忠、顺”,游戏以“退让为节,不先斗争”为原则。谢肇淛认为,儒棋、七国象棋属于无趣味的棋戏,还不如去读书

后来,“温公七国象棋”游戏传到朝鲜,称为《古局象棋局》随后又从朝鲜传到日本。日本古书上记载,在十一代将军德川家治时,朝鲜向江户幕府送去了七国象棋。德川家治非常感兴趣,随后在贵族富商间流行,成为一种供人游乐的玩意儿,并影响了日本的将棋。

宋代还有一种“三国象戏”。《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等著作中都注录了《三国图格》《三象戏图》两部著作。由于原书已佚,详细玩法无从得知。清康熙年间,安徽有位学者郑晋德,人称破水道人,创制了一种同时可供三人相弈的“三友象棋”,撰写了一部《三友棋谱》。三友象棋的棋盘由三张半幅的象棋盘围成一个三角形,棋子基本上同象棋棋子一样,只是“将”“帅”分别换成“魏”“蜀”“吴”,共48 枚棋子,分成黑、白、红三色,每方认定一色。由于棋盘鼎足三分的局面,所以一国的棋子每走一步,会影响其他两国,棋局变化多彩,弈者乐趣倍增。如有一方的主棋——魏、蜀、吴被吃掉,就算输棋。很可能,“三友象棋”就是宋代的“三国象戏”。“七国象棋”和“三国象戏”对现行象棋的定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国象棋示意图

秦汉以后,投壶始终是古代礼制的一部分,属于贵族阶层的高雅游戏。经唐五代到宋代,市民阶层不愿接受烦琐的礼仪限制,投壶的娱乐功能愈来愈强,成为休闲和宴饮不可缺少的游戏,投壶的花样也层出不穷,原有的伦理教化功能逐渐衰弱。司马光以传统儒学为标准,对投壶的世俗化很不满,认为“旧有的投壶格恶其多取奇中者,以为侥幸,因尽改之”。他认为当时的投壶玩法不合礼制,多为奇巧侥幸的投法,应该依照儒家礼仪进行改革,为此撰写了《投壶新格》。此书对古代的投壶活动做了总结,对投壶的意义和规则做了详细的阐述。司马光认为:“投壶细事游戏之类,而圣人取之以为礼。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投壶虽是一种游戏,但亦是圣人用来教育人们修身治心的礼仪,它可以“养志游神”,解决疲劳,可以“合朋友之和”“饰宾主之欢”。他改革投壶规则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他说:“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所以司马光将许多奇巧的投法删去,或者不算分数,比如有一种投法叫“倒中”,是将投箭倒入壶中,旧的投壶规则计为一百二十筹,“倒耳”是将投箭倒入壶耳中,旧的投壶规则算为满筹。

司马光认为这两种投法将投箭“颠倒反覆,恶之大者”,属于叛逆之道,全部删去。其他如“倚杆”“倒耳”“龙首”“狼壶”“带剑”等新奇投法都从旧规则的高分数改为不计算分数。《投壶新格》对投壶游戏的发展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对历代投壶礼仪和规则做了总结,起到集成与规范作用;另一方面限制了投壶新巧技巧的发展,借此维护儒家伦理礼制的权威。司马光的《投壶新格》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国家礼乐制度层面,明清两代宫廷礼乐制度基本遵循司马光所制定的投壶礼仪和规则。

仕女投壶插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两宋时期的民间投壶活动并没有受到司马光《投壶新格》的影响,依然盛行于文人士大夫之中,成为倦怠后的休闲娱乐活动。《邵氏闻见录》记载:学者胡瑗告诉太学学生:“久坐,于气血有伤,当投壶游息焉。”投壶游戏大都在宴饮雅集中进行,是款待宾客的重要内容。北宋诗人刘子翚《投壶》诗云:“暇日宾朋集,投壶雅戏同。”李壁《投壶》诗则戏说自己射箭力不从心,下棋又太费脑筋,还是投壶好,可以兼顾休闲学习礼仪。“弯弧力不任,棋局思虑费。不如习投壶,闲暇可观礼。”陆游不仅诗歌名扬古今,而且也是历史上少见的玩家,他精通围棋,喜欢养猫,对各种游艺都有涉及,比如投壶,他在《东篱三首》诗中说:“陪客投壶新罚酒,与儿斗草又输诗。”今天陆游手风不顺,与朋友投壶被罚酒,和小儿玩斗草也输了,罚作诗一首。司马光擅长投壶,有时与朋友争论文章优劣,难以统一意见,竟用“投壶以决之”。虽然司马光主张按照儒家思想制定投壶规则,但是他认为投壶是一种款待宾客朋友的娱乐活动。他在《张明叔兄弟雨中见过,弄水轩投壶赌酒,薄暮而散,诘朝以诗谢之》诗中记述在洛阳独乐园弄水轩,司马光与张明叔兄弟饮宴投壶的情景,在欢乐游戏中阐释了自己的投壶理念。诗云:

喜君午际来,凉雨正纷泊。(www.xing528.com)

呼奴扫南轩,壶席谨量度。

轩前红薇开,蒙下鸣泉落。

必争如五射,有礼异六博。

求全怯垂成,倒置畏反跃。

虽无百骁巧,且有一笑乐。

交飞觥酒满,强进盘飧薄。

苟非兴趣同,珍肴徒绮错。

投壶在隋唐时已经传入朝鲜、日本等东亚各国。《隋书》记载朝鲜半岛百济的风俗时说:“俗尚……投壶、围棋、樗蒲、握槊、弄球之戏。”《高丽史节要》卷八记载:高丽睿宗丙申十一年(1116)十二月,相当于北宋政和六年,睿宗命大臣讲解《礼记》,并说:“投壶古礼也,废已久矣。宋帝所赐其器,极为精备,将试之,卿等可纂定投壶仪,并图以进。”说明宋朝皇帝曾将投壶送给高丽国王,朝鲜也曾恢复投壶礼仪。投壶在日本则几经盛行和衰落,奈良时期(710—794)投壶之戏传入日本,日本古书《本朝世纪》记载,天皇曾经打听正仓院收藏唐朝投壶的具体玩法,如今在奈良正仓院还收藏唐代铜投壶和矢23 支。这件铜投壶非常精美,壶体涂金,雕刻山水、人物、花鸟、云朵纹饰,纤巧流动,壶颈微短,与司马光《投壶新格》一书所载的投壶形制不同,反映了从汉代到宋代以后投壶形制的演变。大约到德川幕府时(1603—1867)投壶再度流行,甚至出版了专门的投壶著作。这时期日本出现一种新的游戏形式,名叫“投扇兴”之戏。“投扇兴”游戏仿效投壶,用具是扇子、木枕、蝶形三种。

蝶是形如银杏叶子,两边坠铃铛的小牌子,木枕是桐木做的四柱形小台子。游戏的人跪在地毯上,距小台子一米多,将展开的折扇向小牌子投去,将它击落便算得胜。

日本正仓院藏唐代投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