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令作为席间佐酒的游戏,又称为“觞政”,意味着酒令中包含着礼仪法则和文学艺术。唐代人的豪放与浪漫,对文学艺术的热忱和追求,使酒令艺术的兴盛达到顶峰。宋代蔡宽夫《诗话》云:“唐人饮酒必为令,以佐欢乐。”唐代酒令无论从形式、组织、体制还是内容上皆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据现今所存的资料可以看出,唐代酒令已由前代简易式样演进为繁富多彩格局,其体制已臻完备。唐代酒令纷繁多样,有20 余种,如藏阄、藏钩、手势令、指巡胡、卷白波、抛打令、筹令、骰子令,等等。唐代也出现了多部酒令著作,如王绩《酒经》、崔端己《庭萱谱》、刘炫《贞元饮略》、皇甫松《醉乡日月》等,可惜只有《醉乡日月》流传至今,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酒令专著。
藏钩、藏阄属于酒令中的射覆令。藏钩起于汉代,到唐代仍然盛行。这时藏钩游戏已不是用玉钩来做游戏,而是行酒令的人取些小物件,如棋子、瓜子、钱币、莲子等握于手中,让人猜测,一猜单双,二猜数目,三猜颜色,中者胜,负者则罚饮酒。藏钩的猜法主要是要善于心理分析,察对方之言,观对方之色,以断定物件所藏处。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他曾在荆州宴请朋友,宴间行藏钩酒令。有位名叫高映的举人擅长藏钩,每猜必中。段成式向他请教其中的奥秘,高映说:藏钩要察言观色,如同察访盗贼一样。藏钩在民间很流行,通常在每年的正月进行。《艺经》上说:“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较胜负。”敦煌变文《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描绘民间玩藏钩的情景:“几度亲情命看花,数遍藏钩夜欢笑。”
藏钩在宫廷中仍然盛行。李白《宫中行乐词》中有“更怜花月夜,宫女笑藏钩”的诗句。不过藏钩游戏到了宫廷中便成了一种博戏,有赌注,可以赌到3000 匹彩罗。参加藏钩的人多达几百人,每方以100 人为限。
藏阄起源于“藏钩”,是藏钩的一种衍化形式,两者相似但有所区别。“藏阄”法今已失传,从“阄”的字义来推测,“藏阄”应是猜测握在手中写在纸片上的阄。唐彦谦在《游南明山》中称“阄令促传觞,投壶更联句”。韩偓《无题》也有“斗草常更仆,迷阄误达晨”的诗句。“阄令”,就是用阄来行酒令,如用酒筹之类。
手势令,就是现在所称的“猜拳”“划拳”。其方法是两人相对同时出手,各猜所伸出手指之合计数,猜对者为胜。手势令最迟到唐代已经产生。晚唐人皇甫松著有《醉乡日月》,对唐代的酒令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皇甫松记载道,当时人在宴饮时行手势令。五指与手掌指节各有名称,称手掌为虎膺,指节为松根,大指为蹲鸱,食指为钩戟,中指为玉柱,无名指为潜虬,小指为奇兵,腕为三洛,五指通称为五峰。规定后者胜过前者。饮酒时,两人同时出指,视所出的是哪一指以定输赢。可见,至迟到唐代晚期,手势令已产生。到五代时,手势令已流行。《五代史·史宏肇传》记载:“(史宏肇)会饮三司使王章第,酒醉为手势令。”后来的“猜拳”“划拳”,即由“手势令”演化而来。由于“手势令”明快简捷,通俗易行,逐渐成为一种最流行的酒令游戏。
酒令中,除了用手行令外,还有多种利用某种游戏用具行令的酒令。其中最主要的“骰子令”、“抛打令”和“指巡胡”都产生于唐代。早在秦代,中国传统的掷采用具“琼”已经用于饮酒游戏,称为酒骰。北京大学藏秦代木牍《酒令》和酒骰便是证明。酒令体系中的“骰子令”则产生于唐代。皇甫松《醉乡日月》卷三的“骰子令”,原文已佚,仅存一句话:“大凡初筵,皆先用骰子,盖欲微酣,然后迤逦入酒令。”可见,骰子令是当时以掷采决定饮酒次序的基本形式,往往为其他酒令的开锣戏,起着活跃酒筵欢乐气氛的作用,诚如白居易有诗云:“醉翻衫袖抛小令,笑掷骰盘呼大采。”元稹诗“叫噪掷骰盘,生狞摄觥使”描绘的那样,行令的人是多么激昂亢进、欢快异常。骰子令不仅在中国流行,也传播到了邻国。在韩国的庆州雁鸭池遗址出土的新罗时期的紫檀酒令骰子,刻有“自唱自饮”“饮尽大笑”“任意清歌”等。
抛打令是一种歌舞化的酒令,它比骰子令出现得晚,到盛唐之时才诞生。唐及五代人诗中常有“抛打令”的句子。白居易诗云:“香球趁拍回环匝,花盏抛巡取次飞。”徐铉诗云:“歌舞送飞球,金觥碧玉筹。”《太平广记》也记载崔氏女弟“每宴饮,即飞球舞盏,为佐酒长夜之欢”。可以看出行抛打令时伴以乐曲,先以香球或花盏回环巡传,待到乐曲停止时,中球或花盏者应起舞歌唱。(www.xing528.com)
指巡胡,一名“酒胡子”,是唐代宴饮时的一种行令工具,模样像个小人,上头细,下头粗,底部尖。饮酒时,把它放在盘子里,用手转动便成旋转舞蹈之状。当它停下来时,它的手指向谁,谁就饮酒。唐代诗人元稹有《指巡胡》诗:“遣闷多凭酒,公心只仰胡。挺身惟直指,无意独欺愚。”吟咏的就是“酒胡子”。唐代诗人卢注科举考试二十年不第,心灰意冷,写了一首《酒胡子》诗,以物喻人,同时也让后人了解酒胡子的形状、玩法。
筹令是中国酒令体系中重要的一类。筹,就是酒筹,既可用来记数,又可在酒筹上注明行令的具体内容,依筹行令。唐代元稹《何满子歌》有“何如有态一曲终,牙筹记令红螺杯”之句,其中,“牙筹记令”就是指作为筹令之用的酒筹,其上刻有令辞,人们依令辞而定饮酒数量。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诗云:“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用花枝作酒筹则是多么浪漫的事呀。
唐代银鎏金论语玉烛龟形酒筹筒,江苏镇江博物馆藏
筹令兴起于唐代,这不仅见于诗文记载,而且还有珍贵的酒筹实物足资佐证。1982 年,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丁卯桥发现了一套唐代银鎏金论语玉烛酒令用具,此件酒令筹筒纹饰华丽,造型巧妙,以古代祥瑞之物神龟为座,以龟负玉烛为型,代表了盛唐时期高超的艺术水准和酒文化风俗。筹简中有酒令筹50 枚,令旗一面。令筹呈韭菜叶形云头脚,每根酒令筹上,上段刻《论语》一句,中段是附会其义指出在座应饮酒的人,下段则是有关罚则的具体内容。比如,“瞻之在前,忽然在后。来迟处五分”。赴会不准的人,要罚五分(十分为一杯)酒。又如“出门如见大宾,劝主人五分”。意思是说主人盛情接待宾客,所以要劝主人饮酒。从令筹上的令辞知道,其玩法有四种:劝酒、罚酒、自饮、放过。令官先饮令酒一杯,然后从筹筒中掣取筹令一枚,当众宣读令辞,依令辞规定让某位饮酒,某位饮酒后再掣筹,依令行酒,四座纷飞,轮流劝酒。所以宋代章渊《槁筒赘笔》中说:“唐人酒戏极多……有劝酒玉烛、酌酒之分数为劝。”唐代酒令盛极一时,水平很高,难度很大,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性,体现唐代酒宴游艺的丰富多彩,是游艺与文学艺术有机融合的典范。
清代象牙酒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