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节日游艺活动丰富多彩,比如在寒食节中就要进行蹴鞠、秋千和拔河等活动。拔河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游艺活动,南北朝时期称作“施钩”,隋朝时则称之为“牵钩”,到了唐代才改称为“拔河”。人们把这种娱乐活动当作祈求丰年的一种美好祝愿。
拔河在唐代达到最兴盛的时期。唐代人封演在其所著的《封氏闻见记》卷六中描写了当时拔河活动的情景。他说:“今民则以大麻絙,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前。分两朋,两朋齐挽。当大絙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名曰拔河。”当时的老百姓在拔河时,用一种长四五十丈的大绳,两头还拴着几百条小麻绳。人们把麻绳挂在胸前,分成两队相互拉好。在大麻绳的中间,立一面大旗作为界限。每次拔河都有几百人参加,加上几千名观众,擂鼓呐喊助威,震惊远近,最后被牵动者为输。那时的拔河形式与今天的拔河不太一样,今天拔河是单独一根绳子,而古代所用的绳子是在一条大绳的两头分系数百条小绳。所以,古代的拔河人数要比现代多得多,场面更大、更热闹。如今在甘肃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县和日本的某些地区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拔河形式。
拔河不仅受到民间平民百姓的喜爱,而且唐代宫廷中也盛行此戏。《封氏闻见记》记载:“中宗曾以清明日,御梨园球场,命侍臣为拔河之戏。”《新唐书》等文献记载:中宗李显爱看拔河,常让宫女进行拔河比赛。而民间拔河,都是男子参加。景龙三年(709),李显让几百名宫女在玄武门外拔河。之后,又准她们去游宫市,结果几十名宫女乘机跑掉了。第二年的清明节,唐中宗又下令中书、门下供奉官五品以上,文武官三品以上,加上诸学士等,都到梨园球场拔河。当时韦皇后指定:中书、门下省的三位大臣和五位将军为一队,尚书省七位大臣和两位驸马是一队。中书令萧元忠见自己这一队不但少一人,而且老头子居多,便跪下启奏道:“小臣这一队,力量太差了!”站在唐中宗身旁的安乐公主,因自己的丈夫也参加拔河,自然护着驸马一边,便插嘴说:“你们这边有五个将军,都练过武,力气更大哩!”唐中宗连忙点头说:“人虽少一个,力量并不弱。”萧元忠无奈,只好遵旨与驸马一队比试。太监们早摆好了绳子、旗鼓,宫女和太监分成两队呐喊助威。一声鼓响,两边齐用力,绳子拉得很紧,双方坚持了一会儿,怎奈驸马一队年轻力壮,一下子把绳子拉了过去。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璟都是60多岁的人,手脚很不灵活,随着绳子向前一下子扑倒在地,很久都没爬起来,引得唐中宗和周围的人大笑不止。
唐玄宗李隆基也喜欢拔河,他把拔河的场地由宫内梨园搬到了宫外御楼广场,规模愈来愈大。《唐语林》等史籍上生动记述了唐玄宗所组织的一次大规模的拔河。当时参加拔河的人有1000多人,场面壮观,气势宏伟,使得当时在长安的外国客人惊叹不已。唐玄宗命大臣薛胜作《拔河赋》、张说作《奉和观拔河应制》诗,自己也作一首《观拔河俗戏并序》诗,生动描绘了拔河的情景。诗和序云:
序:俗传此戏,必致年丰,故命北军,以求岁稔。
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www.xing528.com)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噪齐山岌嶪,气作水腾波。
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意思是说:传说玩拔河之戏,可以求得农业丰收,所以命令北军举行拔河,祈求丰年。勇猛的武士们分成两组拔河,人与长绳如同一条长河。拔河可以锻炼意志,争出胜负。人们齐声鼓噪,给双方加油鼓劲。拔河的双方相互抵住,整个队伍像山一样巍然屹立,毫不动摇。争取有一个丰收的年岁,在时和年丰之前,大家快乐快乐。
拔河多在春天举行,蕴含着祈求春雨,期盼丰收的寓意。古代有祭拜龙神的习俗,拔河的大绳象征着龙的形象,借以感应天地。《隋书·地理志》中说:“南郡、襄阳二郡又有牵钩之戏……钩初发动,皆有鼓节,群噪歌谣,振惊远近,俗云以此厌胜,用致丰穰。”“厌胜”是中国避邪祈吉的习俗,拔河起源于祈求农业丰收的民间祭祀活动,到唐代时演变成了一种节令娱乐活动,包含着对新年风调雨顺、岁稔年丰的美好祈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