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蹴鞠发生变革的时期,较之前代,不论风靡程度还是在蹴鞠装备、规则和玩法等方面,都有变化和发展。
这首先表现在球体的制作上。唐以前的“鞠”,是实心的,用皮革制成,中间用毛发等物充填起来,所以唐代颜师古《汉书》注说:“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蹴蹋而戏也。”到了唐代,由实心球发展为充气球。唐代徐坚撰《初学记》,书中对“鞠”字解释已经发现变化。“鞠即毬字。今蹴鞠曰毬戏。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说明唐代时已经出现充气的蹴鞠用球。唐文帝弘文馆学士仲无颇《气球赋》是一篇记述唐代蹴鞠的重要文献,开篇就说气球的制作,赋云:“气之为球,合而成质,俾腾跃而攸利,在吹嘘而取实。尽心规矩,初因方以致圆,假手弥缝,终使满而不溢。”意思是说,球是由数片皮革缝制的,吹气使球变成圆形,精心缝制为了不让气球漏气。
宋代抱球童子俑,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藏
关于唐代气球还有一段有趣的文坛故事。皮日休(约838—883),字袭美,自号闲气布衣、醉士,生性诙谐幽默,常与朋友开玩笑。他有一个朋友叫归仁绍,唐懿宗咸通十年的状元,官至礼部侍郎、度支郎中。皮日休数次拜访归仁绍都扑空,皮日休就写了一首《嘲归仁绍龟诗》,诗云:“硬骨残形知几秋,尸骸终是不风流。顽皮死后钻须遍,都为平生不出头。”皮日休借姓“归”和“龟”谐音,嘲讽归仁绍总是见不到。归仁绍回赠一首咏皮球诗,也以皮日休的姓名做文章,戏嘲皮日休争强好胜的性格。诗中说:
八片尖斜砌作球,火中燂了水中揉。
一包闲气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
这首诗巧妙诙谐,饶有趣味,成为记载唐代气球的名篇。唐代气球的制作过程:挑选上好皮张,经过“泡”“燂”,去毛去脂,使之成为柔软结实的皮子。然后裁成全等的三角,一般为八块。接着是缝合、充气,“气既充满,鞠遂圆实”。我国最早发明充气的球比西方早三四百年。
球的变革,带来了踢球方法和球场等方面的改变。唐代以前,球是实心的,不能踢得太高,所以球门是很矮的。唐代的球变成空心充气的,弹性很好,所以,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络网为门以度球”。这种球门一直传到宋元时期。(www.xing528.com)
唐代蹴鞠的发展还表现在“白打”踢法的出现。由于球体变轻,弹性增强,就要求踢法更加讲究技艺。于是产生了不用球门,专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的踢法,称为“白打”。白打可以两人、四人、六人对踢,也可以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对踢。这种踢法活动量小,主要在女子中流行。唐代诗人王建在一首《宫词》中写道“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说的就是唐代寒食节宫女玩“白打”的情景。五代诗人韦庄也有类似的诗句:“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说明白打已经在唐代皇宫内流行,参加的人大都是女子。
宋代蹴鞠纹铜镜,国家博物馆藏
唐代蹴鞠游戏多在寒食节进行。寒食节就是清明节,在这一天,古代人都要玩蹴鞠和秋千,以消除寒食的积滞。唐代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杜甫《清明》诗中也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诗说:“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这些都是描写寒食蹴鞠的诗歌。
有关唐代蹴鞠的文物流传下来的很少,似乎唐代人更愿意在绘画、雕塑和器物图案中表现围棋、马球等,最早的蹴鞠纹铜镜则是宋代的。目前在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深圳博物馆、德阳市博物馆各藏有一件宋代蹴鞠铜镜,图案几乎完全一致,表现了一对男女在庭院中相对蹴鞠的场面,说明蹴鞠在唐代还是上层贵族们的游戏,发展到宋代蹴鞠才逐渐世俗化、平民化,蹴鞠纹铜镜也成为作坊大量生产的普通商品。
日本奈良时代深受中国盛唐文化的影响,遣唐使和佛教的交流使许多中国器物、风俗传入日本。唐代蹴鞠传入日本成为日本上层仿效唐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公元8 世纪编写的《日本书记》记载:644年正月,中大兄皇子在法兴寺的榉树下蹴鞠,不小心把鞋和球一同踢飞了,正巧被大臣藤原镰足拾起,跪着还给中大兄皇子。从此两人成为莫逆之交,之后,中大兄皇子即位为天智天皇,开始著名的“大化改新”。日本流行的蹴鞠主要是不用球门的“白打”,四至八人在场下比试踢球的数量多少。此后几百年,蹴鞠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被视为与歌赋、茶道同样重要的高雅活动。
日本室町时代(1336—1573)《法兴寺蹴鞠图》,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蹴鞠之戏也曾盛行于朝鲜半岛,并被文人记录在文献和诗歌中。朝鲜李朝文人丁若镛在《钦钦新书》中记载:“蹴鞠之戏,两人对踢,谓之白打;三人角踢,谓之官踢;一人之单使脚,谓之挑踢。”诗人奇遵《岁时行》诗写道:“日下飞幡贵游园,云中爆竹公侯宅。紫陌洋洋禁臣醉,青楼隐隐娼儿乐。里中豪少竞欢娱,走狗斗鸡恣戏谑。蹴鞠凌晨飞鸟齐,弹棋中夜灯火落。”此诗描写了都市里贵族子弟奢侈的生活,其中提到了斗鸡、蹴鞠、弹棋、爆竹等游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