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庐山赤鳞鱼:中国游艺史话中的珍稀金鲫

庐山赤鳞鱼:中国游艺史话中的珍稀金鲫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鱼、盆鱼之名到唐宋以后成为金鱼的别称。由于放生池中的鱼类,受到寺院的竭力守护,很少受到侵害,所以,野生鲫鱼经过长期培养与自然选择、驯化,最终变异成了身体呈红黄色的金鲫,当时人称作“金鲫”“赤鳞鱼”等。寺院本着戒杀生、劝放生的教义,对庐山的花鸟鱼虫给予得力保护,使金鱼在这里有了良好的繁衍、变异条件。有人口渴想到湖边饮水,忽见湖池中有一种奇异的赤鳞鱼。李时珍曾亲往西林寺,对放生池中的赤鳞鱼做了研究。

庐山赤鳞鱼:中国游艺史话中的珍稀金鲫

中国古代游艺史上,有许多以动物畜养和相斗为内容的娱乐活动,前者追求观赏、嬉戏的精神愉悦,如养鸟、养猫、养鱼等,后者则以角斗和赌博输赢为目的,如斗鸡、斗鸭、斗蟋蟀之类,古代称为斗戏。金鱼是我国特产的名贵观赏鱼,它体态优美丰盈,色彩艳丽多变,给人以视觉上的美好享受。在动物畜养类游艺中,金鱼的饲养和观赏是一项高雅的休闲娱乐活动。

在中国古代,人们崇尚红、黄两色,因此,红色的鱼往往象征着吉祥和神奇。“金鱼”的名字大约出现在明清时期,自古至今,金色、黄色或其他颜色的鱼曾经有过许多名称,如文鱼、朱鱼、朱鲫、赤鲤、金鲫、锦鲤、赤鳞鱼、盆鱼、朱砂鱼,等等。这些带有美丽颜色的鱼并不都是金鱼的前身,不过这说明古代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关注了鲫鱼、鲤鱼的体色变异现象,并且开始将颜色美丽的鱼畜养起来,作为观赏的玩物。

中国观赏鱼大约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海经》中说雎水中“多文鱼”。雎水是古代位于湖北省中部的河流,在江陵长江。《山海经》虽是先秦古籍,但成书时间不一,最早的注释本为晋代郭璞所作。郭璞注释“文鱼”即斑彩的鱼。晋朝有四位隐士,人称“浔阳四隐”,其中一位名叫翟矫,喜欢种竹,朝廷屡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推辞,感叹道:“吾焉能易吾种之心,以从事于笼鸟盆鱼之间哉。”文鱼、盆鱼之名到唐宋以后成为金鱼的别称。

清代焦秉贞《春园游戏图册》养金鱼,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古代神话传说中有许多有关金鱼的故事。南朝人任昉(460—508)的《述异记》中讲了一个金鱼神的故事:相传周平王二年(公元前769 年),陕西等地三个多月滴雨未下,池塘干涸,庄稼眼看就要颗粒无收。百姓纷纷设祭祈求神灵,忽然,干裂的土地上涌出滚滚清泉,一条色彩斑斓的金鱼随着清泉跃出,接着天上降下了阵阵秋雨。此后,百姓们建起庙宇祭祀神奇的金鱼神。“金鱼神”是应求感报、济人于危难的神鱼,它是南北朝时期存在金鱼的一种曲折反映,表现了人们对这种稀有鱼类所寄托的美好愿望。

道教佛教的经典中,金鱼也常常被描绘成赋予神奇色彩的动物。道教神话中,有位神仙名叫琴高,相传他是春秋时期赵国人,善于弹琴,曾在宋国国君宋康王手下做官。他有很高超法术,曾下涿水取龙子。回来时,乘着两条金色的鲤鱼。在佛经中也有“赤鲤化龙”“龙女金鲫”转世做人的故事。这些金鱼的传说寓意着神奇的祥瑞,宗教中戒杀、放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金鱼的产生和发展。

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 年)传入中国后,佛教寺院中纷纷修建放生池,僧人和信徒把野生、稀罕的龟、鱼供养池中。由于放生池中的鱼类,受到寺院的竭力守护,很少受到侵害,所以,野生鲫鱼经过长期培养与自然选择、驯化,最终变异成了身体呈红黄色的金鲫,当时人称作“金鲫”“赤鳞鱼”等。现代科学告诉我们,金鱼是鲤科鲫属的一个亚种,又称金鲫鱼,是由野生红黄色鲫鱼演化而来的。(www.xing528.com)

学术界对中国金鱼起源的研究,普遍认为金鱼最早出现在5 世纪的晋代,起源地是庐山西林寺。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北靠长江,南邻鄱阳湖,山峰峻秀,沟谷纵横,森林密布,雨水充沛,终年云雾缭绕,千姿百态。秀丽的风貌吸引着僧人们来此建立寺院,在晋代时,庐山已有佛寺300 多座。寺院本着戒杀生、劝放生的教义,对庐山的花鸟鱼虫给予得力保护,使金鱼在这里有了良好的繁衍、变异条件。

《述异记》记载:东晋大将桓冲任江州刺史,派人巡视庐山,在崇山峻岭间发现一个大湖,四周生长着桑树。有人口渴想到湖边饮水,忽见湖池中有一种奇异的赤鳞鱼。此后,南朝梁慧皎(497—554)在《高僧传·释昙霁传》中也记载了这种赤鳞鱼,而且点明了地点:“庐山……西林院秀池中赤鲋(fù),龙也。”文中的西林院即西林寺,赤鲋即赤色的鲫鱼,古人称鲫曰鲋。

金鲫鱼是金鱼的祖先,这是现代科学早已论证过的,但是在古代,一般人总是认为金鱼是神物,任昉等人仍然把金鱼视为“龙”的化身。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首先揭开了披在金鱼身上的神秘面纱

李时珍曾亲往西林寺,对放生池中的赤鳞鱼做了研究。他在所著《本草纲目》卷四十四中说:“金鱼有鲤、鲫、鳅、数种,……《述异记》载:晋桓冲湖中有赤鳞鱼,即此也。自宋始有畜者,今则处处人家养玩矣。”根据历史文献,中国金鱼最早的饲养,起源于庐山西林寺的放生池和其他寺院的放生池中,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

唐宋时期,关于金鱼的记载逐渐丰富起来,记述畜养金鱼方法和吟咏金鱼的诗文越来越多。《浙江通志》记载,唐刺史丁延赞曾在嘉兴秀水县月波楼下养金鲫鱼。宋代杭州西湖六和塔和南屏山兴教寺的放生池都曾以养育金鲫鱼而闻名。苏东坡在元祐四年(1029)出任杭州知府后,曾写下“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拊槛散斋余”的诗句。此时的金鲫鱼还不是现在的金鱼,而是半家化的红黄色鲫鱼。到南宋时,宫廷和民间形成家养金鲫鱼的风气,出现了专门养金鱼的“鱼儿活”。为了满足人们对新奇的爱好,人们开始人工选种、繁殖、杂交,鱼池、水质、饲料都有特别的要求,从此形成了形态和色泽极为繁多的现代金鱼品种。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总结说:“金鱼自宋南渡始有,一名朱砂鱼,乃人家蓄玩于盆盎中者,有三尾、四尾、品尾、金管、银管之分。有蛋鱼,名龙蛋、文蛋、虎头及鳞诸品。纯红纯白,或红白相间,体具五色。极大者三四寸,小者寸许。”

明朝张丑著《朱砂鱼谱》,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论述金鱼生态习性和饲养方法的专著。此后还有清代句曲山农撰,尚兆山绘的《金鱼图谱》、民国胡怀琛著《金鱼谱》传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