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游艺史话:六面体骰子的传入和演变

中国游艺史话:六面体骰子的传入和演变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隋唐为界,在此前中国博戏中用来掷采的用具是箸、琼、五木等,此后出现了六面体骰子,并确立一统博戏江湖的地位。在中国六面体骰子产生之前,博戏使用的掷采用具呈现三种不同的形制,即箸、琼、五木。从常任侠先生的论述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来看,古印度、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出现六面体骰子的时间早于中国,之后,六面体骰子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六面体骰子是伴随双陆棋戏传入中国的。

中国游艺史话:六面体骰子的传入和演变

从古至今,从中国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骰子是众多娱乐游艺项目不可或缺的用具,它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使游戏充满了无法预知的乐趣和刺激。中国骰子的演变跨越了几千年,伴随着众多古代游艺种类,尤其是博戏的兴衰。从历史文献考古发掘资料来看,中国骰子明确存在两个系统,或者说是两个发展阶段。以隋唐为界,在此前中国博戏中用来掷采的用具是箸、琼、五木等,此后出现了六面体骰子,并确立一统博戏江湖的地位。两个系统的掷采用具是如何演变的?六面体骰子源于中国游艺自身的演变,还是由其他国家传入的?学术界的研究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深入,骰子的身世正在逐渐清晰起来。

1956 年著名学者常任侠先生出版《东方艺术丛谈》,书中有《从游戏玩具上看中印古代文化的关系》一文,最早关注到中国骰子的演变问题。书中讲道:“东晋时遗存的古瓷中,曾见一颗方寸大的骰子,与古代埃及、罗马和印度的古迹中所发掘的骰子,以及现代中国和印度的骰子,完全相同。这骰子出自浙江余姚的晋墓中(余姚晋墓所出的古瓷骰子,原为艺专教授李超士所藏,1943 年在重庆售与卫聚贤,解放后不知所在),是我所知道的中国发现与古埃及同型的骰子最早的一个。”

古罗马公元1—4 世纪的骰子,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常任侠先生所讲东晋骰子可能是目前中国考古发掘中所知最早的六面体骰子。2015 年河南荥阳唐墓出土两个玲珑小巧的骨制骰子,两个骰子大小一致,边长为1 厘米,一个色绿,一个色黄,均为正方体,六个面分别钻有1 至6 个圆窝。从骰子残存窝内色彩可推断,其中代表“四”的面圆窝内施红彩,其余五面的圆窝内施有墨彩。在唐代以前的考古发掘中至今未发现六面体骰子,说明在东晋或隋唐时期中国骰子的形制发生了很大改变。

中国骰子起源于早期人类占卜工具,上古时期,自然界的兽骨、蓍草、竹木、石头等都曾被人们用做占卜,随后出现了刻画线条、数字,用于掷投判断凶吉的工具,博戏中的箸、琼等掷采用具都与占卜工具相通,这也是古代文献记载的六博、樗蒲等博戏也用于占卜的原因。

骰子是一种博戏的用具,博戏依据掷投出来的点数来行棋或计算输赢,具有与骰子相同功能的用具称为“掷采用具”。在中国六面体骰子产生之前,博戏使用的掷采用具呈现三种不同的形制,即箸、琼、五木。六博使用的掷采用具是箸。箸,即博箸,也叫蔽、箭、簙等,是细长的半边竹管,中空,填以金属粉、铜丝或以其他物质加固,外髹漆,其断面呈新月形,其形像吃饭用的竹筷子。箸的数量一般为六根,有长短两种。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江陵凤凰山西汉墓等汉墓都有博箸出土。

在六博使用博箸的同时,还有一种掷采用具,称为“茕”,茕字和“琼”通用,指的是一种球形的掷采用具。2004 年山东青州战国齐墓出土了六博、棋子和一个象牙磨制的茕,为十四面球形,上面阴刻篆书一至六两组数字,其中两面空白无字。1976 年秦始皇陵园遗址、山东临淄汉初齐王墓、湖北凤凰山西汉墓都出土十八面茕,有木制、石制和铜制,在十八面上刻一至十六汉字数字,其余两面刻篆字“骄”和“ ”字。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一套完整的博具,没有箸,却有木茕一件,形制与上述汉墓相同。这些考古发掘说明汉代时期,博戏掷采用具有两种:即箸和茕。“茕”字,《说文》说:“茕,回疾也。”在博戏时,箸是用来掷投的,茕是用来旋转的,竹筷形演变为球形,箸演变成茕,应该讲是一个进步。

考古发掘出土的箸和茕实物,其使用方法可以在历史文献中找到印证。东汉许慎《说文》中说:“簙,局戏也,六箸十二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记载:“古为大博则六箸,小箸则二茕,今无晓者,比世所行,一茕十二棋。”这段记载说明秦汉时六博戏分大博、小博两种,大博用箸,小博用茕,南北朝时只流行一个茕十二个棋的小博了。樗蒲游戏产生后,掷采的用具变成了“五木”。五木的形制应该是箸和茕融合之后的新形制。在甘肃嘉峪关新城乡魏晋时期古墓的樗蒲画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五木的形象。

从中外骰子的发展历史上考察,中国与古埃及、古印度、古罗马、古希腊等国家的骰子分属两个不同系统。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卷六中已经明确指出,骰子是按着“投、五木、琼、茕、玖、骰”的演化进程发展。中国早期骰子的形制比较复杂,而古印度等国出现的骰子便是六面体骰子。根据常任侠先生的研究,掷骰子的游戏,起源于亚洲。在美索不达米亚(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曾发现一个陶土制的骰子,是公元前2750 年(相当于中国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的遗物。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遗址中,也发现了一个红陶烧的骰子。哈拉巴文明是南亚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文明,距今约5000—3700 年。从文献记载上看,印度古老的颂神诗集《黎俱吠陀》第六章俗谛神曲,《赌徒忏悔录》描写赌徒痴迷骰子,跪在神像前忏悔的内容。《黎俱吠陀》是一本公元前2000 年的书。(www.xing528.com)

根据欧洲学者对古代骰子的研究,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的考古发掘,在公元前7 世纪至5 世纪古遗址中曾发现众多的六面体骰子。这些骰子与现代流行的六面体骰子基本相同,但同样存在从粗糙的近似球体向规范的六面体演变的发展过程,古罗马早期也存在多面体骰子。古罗马人嗜好骰子游戏,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克雷狄斯写过一本关于掷骰子游戏的书。在古希腊,骰子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娱乐玩具。古希腊称骰子为Tessera,拉丁文作Tessera,其原意为“四”,表示这是四方体的东西。英文称dice,也是小方块的意思。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的六面体骰子由骨头或象牙制成,大多数尺寸较小,点数采取钻孔的方式,形成双环或圆点的形状,这与中国唐代骰子的点数制作方式不同。唐代及以后发现的骰子多采用钻挖成圆形凹洞的方式。

从常任侠先生的论述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来看,古印度、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出现六面体骰子的时间早于中国,之后,六面体骰子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六面体骰子是伴随双陆棋戏传入中国的。双陆是在魏晋时自印度传入中国的。宋朝人洪遵《谱双》中记载:“双陆出天竺,名为波罗塞戏,则外国有此戏久矣,其流入中州,则曹植始之也。”书中讲到外国的骰子,“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真腊(今柬埔寨)、大食(阿拉伯帝国),以木为骰子,六面。”

关于中国早期六面体骰子,近年中国考古发掘提供了一些线索。

北京大学藏秦代木牍《酒令》和一枚行酒令的酒骰,由短木棒削制而成,只有六个面,每个面上有两个字,为行酒令的术语。2015 年四川什邡箭台村出土一枚汉代骰子,夹砂灰陶制,呈陀螺状,六面体,分别刻有一至六个小圆窝,制作粗陋,应为日常所用之物。这两件骰子虽然与现行正方骰子区别很大,但说明早在汉代中国已有六面体骰子的雏形。有趣的是,中国传统骰子与古印度等国骰子的区别,除形制外,还有数字的表现方式,中国用汉字数字一至六,古印度等国用点数表现数字,而四川什邡箭台村汉代骰子已经用圆窝表现数字了。研究者认为这枚骰子也受到古印度骰子的影响。

汉代陀螺骰子,四川什邡箭台村汉墓出土

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斯坦因分别于1900 年至1931 年进行了四次中亚考察,考察重点是中国的新疆和甘肃,曾在甘肃唐代墓葬中发现多枚六面体骰子,骨质,每面挖有规则的圆洞,非常标准成熟,说明唐代的六面体骰子形制已经与现今骰子没有区别。六面体骰子在丝绸之路沿线被发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这些唐代骰子现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唐代六面骰子在各地考古发掘时有发现,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有6 枚唐代骰子。

唐代六面骰子,斯坦因发现于甘肃,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骰子只是游戏的用具,普通而平凡,但它的繁衍变化,扑朔迷离,还有许多未解之谜。骰子的历史即是一部中国游艺史,蕴含着许多中国游艺文化的精髓。六面体骰子的产生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中国人娱乐生活的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