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265—589)是中国历史上很有特色的时代,它并不像旧史学家所说那样是漆黑一团,是中国历史上的中衰阶段。实际上,这一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社会经济仍然继续发展,江南地区开始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增添了新的血液,传统伦理名教衰微,隐逸之风盛行,呈现着高雅、飘逸和潇洒的文化趣味。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两晋南北朝游艺在秦汉三国游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达到了中国游艺发展史的一个高潮,独特的游艺文化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后代游艺发展的走向。
隐逸思潮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其表现形式却泾渭分明地分为两类。当时门阀士族是一个具有特殊权益的统治阶层,面对长期的政治动荡,变得意志消极,不涉实务,终日穷奢极侈,纵情享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说:当时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文人墨客则崇尚清谈隐逸,追求内心的清明深沉、虚静闲适,陶醉于山野林泉之中。无论是醉生梦死的享乐主义,还是淡泊宁静的道德修炼,其共同点都是寻找一种人格自由独立,以及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这种人生哲学正是游艺繁盛发展的思想基础。
两晋南北朝游艺呈现出独特甚至畸形的繁盛现象。围棋、樗蒲、握槊、双陆、弹棋等室内游艺达到极盛,士族文人“尤好蒲弈,日夜不息”,甚至父母亲人去世,仍对弈不停,室外的游艺如蹴鞠、秋千、赛龙舟等,则因为活动量较大,门阀士族懒惰而相对衰落。这一时期,凡是可以用来赌博的游戏都受到人们的追捧,古代传统博戏如樗蒲、握槊、双陆、弹棋、骰子、斗鸡、斗鹅鸭等都盛极一时,甚至用围棋来赌博。博戏的盛行反映了门阀士族的没落和颓废,对后世游艺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辞官隐逸的文人回避政治,归隐山林,专心于棋弈、投壶、斗鸡等游艺活动,使得这些游艺技艺水平显著提高,游艺和书画、诗文相互融合,呈现出鲜明的艺术化趋向。这一时期,南方社会较为安定,文化发展,与北方战乱频繁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状况使南北游艺活动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在南方,各种游艺的开展都十分广泛,水平也较北方要高,代表着当时游艺活动的最高成就。(www.xing528.com)
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使各民族之间的游艺有了交流发展的机会。比如,围棋、蹴鞠等游艺在鲜卑、突厥、匈奴等民族中的流行。《北史·突厥传》记载:突厥“男子好樗蒲,女子踏鞠”。同时,像樗蒲、握槊等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游艺也非常盛行。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各民族游艺交流的第一个高潮,呈现鲜明特色:第一,游艺发展极不平衡,南北存在差异;第二,各种球类游艺衰落,围棋和博戏空前盛行;第三,出现了握槊、双陆、斗鹅鸭、养金鱼、回文诗等新的游艺品种;第四,中外游艺交流进一步发展,六面体骰子开始流行于中国,樗蒲、投壶等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