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艺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类别,就是宴饮游戏。宴饮游戏主要在宴饮雅集间进行,以娱乐助兴为目的。宴饮游戏种类繁多,历史悠久,主要包括酒令、谜语、投壶等。酒令又分为藏钩、射覆、叶子酒牌、划拳、击鼓传花等许多种类,从秦汉到明清发展演变,形成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酒令文化,产生出众多的酒令著作,如东汉贾逵《酒令》、隋朝侯白《酒律》、唐代皇甫松《醉乡日月》等,只可惜唐代以前的酒令著作大都失传了。幸运的是北京大学藏有秦代竹简和木牍上发现三首《酒令》和一枚行酒令的骰子。这三首《酒令》属诗赋类酒令,生动风趣,应该是秦人饮酒时的劝酒歌谣,再现了秦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
秦汉时出现了两种新的酒令游戏,名叫藏钩和射覆。藏钩游戏,顾名思义就是把小巧的物件藏在一组人的手里,让另一组人来猜。“钩”字是泛指,多为妇女戴的指环、玉环或小件玩物,所以古书也将藏钩写为“藏彄(kōu)”,“彄”指环子、戒指一类的东西。藏钩游戏起源于汉代宫廷。《三秦记》记载:汉武帝的婕妤赵氏,最初进宫时,两手总是蜷曲着,武帝很纳闷儿,于是亲自将她的手掰开,见里面有一枚小巧的玉钩,拿出玉钩后,赵皇后的手就伸展了。所以后人称赵氏为“钩弋夫人”。由此,宫廷中产生了一种酒宴上的游戏,名叫“藏钩”。玩时,准备一枚玉钩,将参加游戏的人分成两组,将玉钩藏在一方手中,令另一方猜玉钩在谁的手中,猜对者要罚输者喝酒。这种游戏后来传到民间,成为岁时节令中的一项重要游戏活动。魏晋时期,周处《风土记》记载,腊月祭祀活动结束后,妇女儿童们最喜欢玩藏钩游戏。藏钩游戏虽然相对简单,但是因众人参与,察言观色,欢声笑语,热闹非常。敦煌文献的遗存中有丰富的藏钩史料,有一首《唐宫词》写道:“欲得藏钩语少多,嫔妃宫女任相和。每朋一百人为定,遣赌三千匹彩罗。两朋高语任争筹,夜半君王与打钩。恐欲天明催促漏,赢朋先起舞缠头。”200 人参加,通宵达旦,争夺激烈,可见唐代宫廷藏钩游戏的盛况。唐朝时藏钩游戏也传到日本,文献中记载:“文德天皇与宫人为藏钩之戏。”
汉代时又出现了“射覆”游戏。“射”是猜的意思;“覆”是以杯盘覆盖藏物的意思。汉武帝时,这种猜射覆盖之物以助酒兴的游戏尤为盛行。它的游戏方法是先用杯或盘将一物覆藏于内,再令猜射识破其中所藏之物,但又不能直接说出物名,而是用韵语把藏物的形状、特点等描摹一番,最后才点出藏物。《汉书·东方朔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汉武帝宴请群臣,将壁虎藏在盆下,让大家猜,但谁也猜不出。最后让东方朔猜射,东方朔说:“这个东西似龙但有角,像蛇又有腿;最善于爬墙壁,不是壁虎,就是蜥蜴。”武帝与群臣都十分惊叹。后来东方朔又一连射中了好几样东西,武帝赐给他许多宝物。
清代木刻画《东方朔》
《三国志·魏书》中有管辂射覆的故事:管辂应邀到新兴太守诸葛原家做客。主人将燕卵、蜂巢、蜘蛛藏在杯盘之中,让他射覆。管辂稍加思考,便说道:第一个物品,遇到合适的气候就要变化,而后飞到房屋的檐下安家,这是燕卵。第二物是倒悬在房室之上,门户众多,能到秋天便化成蜂,这是蜂巢。第三物有长长的脚,会吐丝,作网寻食,这是蜘蛛。在史书中,类似的故事还有许多。管辂百发百中,令人叹服。
射覆游戏一直流传到明清两代,演变成了文字游戏式酒令。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七律《无题》诗云:“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中描写酒宴中藏钩、射覆的游戏。《红楼梦》卷六十二回也有关于射覆游戏的生动描写。射覆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因为射者猜想时,必须用诗文、成语、典故等揭示谜底。(www.xing528.com)
在汉代,酒宴上举行的投壶游戏仍然盛行。贵族、士大夫们喜好投壶,每“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献帝春秋》里记有袁绍的投壶活动。《魏略》中记载了北地郡太守游楚和文人王弼饮酒投壶、相互比试的故事。在考古发掘的汉画像石中也多见投壶图像。河南南阳画像石中有一幅《投壶图》,画面上中间立一广口大腹长颈投壶,壶内已投入两矢。壶侧放一个三足酒樽,樽上放一勺,用来舀酒。壶两侧有五人,主人和宾客二人投壶,每人怀抱三矢,手执一矢,向壶中投掷。画面左端一彪形大汉,已有醉意,席地而坐,正被一人搀扶退场,显然为投壶场上的败将。画面右端有一人跽坐,双手拱抱,正在观战。这幅生动的画像石刻画典型反映了汉代投壶游戏的情况。
这一时期,投壶游戏的方法也有变化。据《西京杂记》记载:“武帝时,郭舍人善投壶,以竹为矢,不用棘也。古之投壶,取中而不求还,故实小豆于中,恶其矢跃而出也。郭舍人则激矢令还,一矢百余反,谓之为骁。”这种名为“骁”的新投法,省去了许多烦琐的礼节,不用传统的“棘”制木质箭具,而采用竹箭,目的是增加箭杆的弹性,提高了投壶的技巧。旧式投壶为避免箭杆反弹出壶口,在壶中装上小豆;郭舍人去掉壶内小豆,使箭投入壶中立即反弹出来,他接箭在手,再投箭入壶,如此一投一反,连续不断。这种投法增强了投壶的娱乐性,很受人们的喜欢。杜甫有诗云:“能画毛延寿,投壶郭舍人。每蒙天一笑,复似物皆春。”汉代投壶已经失去了射礼的作用,完全变为娱乐游戏了。
自西汉以后,新旧两种投壶游戏并行于世。汉魏年间人邯郸淳写有一篇《投壶赋》,描写了这两种投法。赋中说当时的投壶“厥(其)高三尺,盘腹修(长)颈,饰以金银,文以雕刻”。显然这种壶已不是席间通常盛酒的壶,而是精工制作的游戏专用壶。汉代的投壶实物,目前发现的并不多,各地博物馆所藏汉代投壶多为随葬明器,有铜、陶和原始青瓷投壶。1969 年河南济源泗涧沟汉墓出土绿釉细颈陶壶,壶身整体呈圆球状,竹节状直颈,下有三兽形短足,腹部及肩部各有凸起的弦线,古朴典雅。同类型的绿釉投壶在河南沁阳汉墓中也有发现。2019 年江苏仪征小村庄西汉墓都同时出土了陶投壶和六博棋盘。1979 年江苏盱眙东阳东汉墓和扬州平山荷叶张庄汉墓出土西汉铜投壶,器表刻有繁缛的锯齿纹、菱形纹,制作十分精巧,形型与河南济源泗涧沟汉墓出土绿釉细颈陶壶相似,珍贵的是同壶出土的10 支漆矢。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投壶都是直颈圆腹,口径在20厘米左右,普通人投掷起来难度不小,更何况如郭舍人还要击中而返之。从汉画像投壶图和文献推测,汉代应有宽口直颈的投壶,以提高娱乐性。西汉时的投壶都是一孔直颈,到南北朝时增加了直颈两侧的双贯耳,形成了后世标准的三孔投壶格式,目的是降低准度,增加花样,让更多的人参与投壶活动。
汉代直颈投壶和矢,扬州博物馆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