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游艺史话(典藏版):陈思王误说与骰子的创造

中国游艺史话(典藏版):陈思王误说与骰子的创造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骰子,本名投子,是中国传统的游戏用具,用来投掷,以决胜负。古书上曾记载,骰子是三国时曹操的儿子曹植所创。骰子的前身是六博游戏所用的“箸”。显然十八面骰子与20 枚一套的“圣主佐宫中行乐钱”相配合,用于饮酒时的娱乐。相传骰子四点为赤色始自唐玄宗。唐宋以后,六面体骰子成为众多中国游艺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同时存在只用骰子进行博戏的“骰子戏”。

中国游艺史话(典藏版):陈思王误说与骰子的创造

骰子,实在是一件奇特的游戏用具,几千年来,这个小东西不知给人们带来多少欢乐与苦恼、喜悦与悲伤。有趣的是,中国古代的许多游戏种类,如六博、格五、樗蒲、打马、升官图、麻将牌等都与骰子密不可分,有些游艺本身早已失传,唯独骰子源远流长,存在了两千多年,至今不衰,这是中国古代游艺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

骰子,本名投子,是中国传统的游戏用具,用来投掷,以决胜负。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弈旨》中说“夫博悬于投”。注:“投,今作骰。”清朝人顾张思的《土风录》云:“骰亦作投,以其可投掷也。”

骰子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汉代以前博戏兴旺,投采用竹制筷子形状的“箸”,汉代时出现球形骰子,多为十八面体,称为茕或琼,南北朝以后出现六面体的骰子。《列子·说符》注引《古博经》云:“其掷采以琼为之。”后来,投子改以骨制,便称为“骰子”。

骰子源于何时,确切年代尚不可考。古书上曾记载,骰子是三国曹操的儿子曹植所创。明朝人郎瑛《七修类稿》记载:某官修筑魏州(今河北魏县)城,发现数斗骰子。郎瑛认为:“投子乃陈思王(曹植封陈王,谥思,故世称陈思王)所制,恐后世之莫传,故埋之以需人间玩好。”骰子果真是曹植所发明的吗?中国古代习惯于把许多事物的发明归于某一个人,如说仓颉造字等,骰子的起源同样如此。

骰子的前身是六博游戏所用的“箸”。六博中所用的“箸”具有骰子的功能,它比骰子要简单。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博箸六根,长23.5 厘米。箸又称“蔽”“箭”,通常是用一种叫篦簬的竹子制成的,半边竹管,中间填金属粉,外涂髹漆。由于它的一面是平的,另一面为圆弧形,所以投掷时有正反两面之分。在行棋前先要投箸,按投箸出现的结果行棋。箸的形制被朝鲜族的“掷柶戏”继承下来。“掷柶戏”的“柶”字是古韩语中所用的汉字,意思是投掷用的四根木棒,作用如同骰子。柶的制作方法也与箸相近,一般将圆木棍从中间一劈为二,将截面染成白色,圆面染成黑色。白面代表一点,黑面代表五点,投掷出四根“柶”,按点数行棋。“掷柶戏”保存了古代多种掷骰子棋戏的基本游戏规则

秦代出现十四面体或十八面体的“茕”。山东青州战国齐国墓出土象牙骰子,十四面体,上有阴刻篆书“一”至“六”数字两组,其余两面空白无字。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园内发现一枚秦代十四面体的石制骰子,十二个圆面分别刻有篆字一至十二,两个对顶面分刻“骄”“ ”二字。古文字学家认为这是一对反义字,相当于现在输和赢的意思。(www.xing528.com)

汉代骰子的形制基本上沿袭秦代,多为十八面体的球形。近年来,考古发现汉代骰子较多,山东临淄西汉齐王墓出土两件铜骰子,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西汉墓出土木骰一件,为球形十八面体,通体错银或髹深褐色漆,除阴刻文字一至十六外,其他两面分刻“骄”和“ ”二字。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和安徽霍山县西汉墓出土的木骰与之相似。1968 年,河北保定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出土一枚错金银镶嵌铜骰,为十八面体,除了刻一至十六数字外,另两面一为“骄”,一为“酒来”。牟华林《汉金文辑校》将其归入“行乐器具”。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酒令器,用来掷采行酒令。在现今所见骰子中,以临淄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出土的铜骰为最大,直径约5 厘米;最小者是满城窦绾出土的铜骰,直径仅2.2 厘米,但其工艺最精。铜骰上数字都采用嵌金地错银的工艺,各面空隙处,用金丝错出三角卷云纹,中心镶嵌绿松石红玛瑙,可谓汉代骰子的精品。

汉代酒令错金银镶嵌铜骰子,河北博物馆藏

在汉代,骰子已经成为人们游戏娱乐活动中重要的用具之一,主要用于六博和行酒令。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和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木骰,都跟一整套六博棋具同时出土,显然骰子是六博的组成部分之一。与满城窦绾墓铜骰同出土的还有两套“圣主佐宫中行乐钱”,一套20 枚,其中一套分别铸20 句韵语,像“起行酒”“饮酒歌”“饮其加”“自饮止”等。显然十八面骰子与20 枚一套的“圣主佐宫中行乐钱”相配合,用于饮酒时的娱乐。很可能是宾客各执一钱,掷骰面上的数字与钱所写相符,便要饮酒。可见,骰子可单独用做酒令器。后世,酒令游戏中有“骰子令”,大约源于汉代酒令骰子。

公元前4 世纪早期古罗马骰子,布鲁克林博物馆藏

中国与古埃及、古印度、古罗马、古希腊等国家的骰子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中国早期骰子的形制是十四面或十八面体,而古埃及、古印度等国一开始出现的骰子便是六面体,六面体骰子伴随着佛教和双陆(婆罗塞戏)的传入,由中亚来到中国,开始的时间可能在东汉末期。浙江余姚东晋墓曾出土的1 枚瓷质六面体骰子,每面分刻1至6 个圆点。2015 年四川什邡市箭台村出土陀螺骰子,研究者认为年代是东汉,是由琼向通行骰子的过渡形式,也受到古印度骰子的影响。到了唐代,六面体骰子已经完全取代其他形制的骰子,与现在使用的骰子没有区别。2015 年河南荥阳唐墓出土两枚骰子,均为正方体,六个面分别钻有1 至6 个圆窝,代表“四”的面圆窝施有红彩,其余五面都施墨彩。相传骰子四点为赤色始自唐玄宗。唐宋以后,六面体骰子成为众多中国游艺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同时存在只用骰子进行博戏的“骰子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