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产业,种植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种植业是羊拉乡农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据统计,1960年至1990年,种植业收入占羊拉乡的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0%以上。在羊拉乡这个半农半牧的产业区,种植业不仅为人类提供生活物资,还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等支撑。长期以来,羊拉乡种植种类丰富,常年耕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饲料作物等。
一、农作物品种
羊拉乡的农作物品种很多,都是长期以来本地区土生土长的品种,也有一些引进的新品种,但不占主要部分。羊拉乡在解放前主要种植小麦、大麦、青稞、荞麦、蔓菁、玉米、小米。解放后,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以及党和国家对农村的关心,农业生产条件逐渐改善,玉米、小麦的面积在不断扩大。
(一)青稞
青稞是藏区最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青稞也称裸大麦,是大麦的一种特殊种类。青稞在羊拉乡有着几千年的种植历史。1955年,小春青稞种植1674亩,产量193724.5斤,单产115.7斤,分别占种植面积、总产量的44.93%、38.86%。大春青稞种植1161.5亩,产量186167.5斤,单产160.3斤,分别占种植面积、总产量的23.1%、18.1%。解放后,由于所有制调整,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青稞种植面积大幅度扩大,1965年小春青稞种植达2271.8亩,产量达294145.4斤,大春青稞种植达6032.8亩,产量达564226.25斤。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1968年青稞种植面积有所下降,小春青稞种植下降到2156.1亩,产量下降到394473.1斤,大春青稞种植下降到5464.5亩,产量下降到504474.3斤。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1983年,青稞种植面积下降为2084.4亩,但产量达到661653斤,单产达到317.43斤。2013年,青稞种植面积为4243亩,产量达到723155斤,单产170.43斤。
表3-1-11 羊拉乡小春、大春青稞播种面积比较 单位:亩、%、斤
(二)小麦
羊拉乡小麦种植历史悠久,是藏民仅次于青稞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在羊拉乡主要种植在半山区。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存在起伏波动,主要是受政策影响。1955年,小春小麦种植面积达1149亩,总产量达157221.5斤,分别占小春种植规模的30.84%和31.54%,大春未统计出种植情况。1962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小麦种植受到影响,从结构上来看,开始试种大春小麦,但是亩产不高,未达到平均水平,小春小麦种植面积下降到1075.5亩,总产量下降到166213.3斤,新增大春小麦种植面积122.7亩,总产量9446.1斤。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后,1984年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到1191.6亩,产量达到414828斤,单产达到348.13斤。2013年,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到2733亩,产量达到690821斤。
表3-1-12 羊拉乡小春、大春小麦播种面积比较 单位:亩、%、斤
续表
(三)玉米
当地泛称包谷,从民国时期引进种植,解放后扩大种植规模,发展到现在广泛种植。1958年,玉米种植面积只有136亩,总产量只有4753.5斤,只占总种植规模的1.24%和0.19%。发展到1987年,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879亩,总产量达到964465斤,占总种植规模的44.37%和59.91%。而作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青稞而言,1987年青稞种植面积达到2963亩,总产量达到474080斤,占总种植规模的45.66%和29.45%,说明玉米的种植规模已经达到与青稞同等水平,玉米已经成为群众主要种植品种。大面积种植玉米,不仅可以为人提供食物,也可以作为牲畜的饲料。2013年,玉米种植面积达4321亩,产量达到1414008斤。
表3-1-13 羊拉乡大春玉米种植面积情况变化 单位:亩、%、斤
续表
(四)大麻
羊拉乡一直有种植大麻的传统,历史上为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自立根生,种植大麻抽丝捻成麻线,用于制作麻布或者捻成绳,做拴系牲畜、捆扎物品之用,麻籽可作为油料。大麻的种植一般都会是在地角或小块土地上,种植面积不稳定,产量有限。1962年,全乡种植大麻59.3亩,总产量达22924斤。1985年,达到最大值产量34470斤,以后逐渐减少。
(五)土烟
羊拉乡部分群众有抽鼻烟的传统,土烟作为群众制作鼻烟的原料,在羊拉乡种植一直很少,鼻烟所需烟草主要是来源于外部购入。1983年,土烟产量有410斤,至1992年达到1100斤,之后逐年减少,现在已经很少有种植。
二、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是羊拉乡农业发展的主要品种。根据统计,羊拉乡80%以上种植业收入来源于粮食作物生产。由于羊拉乡耕地面积少,人口多,历史上羊拉乡长期处于缺粮状态。1959年,羊拉乡人均有粮只有228.23斤,远远低于保障水平的人均有粮数量,都需要上级大量拨付粮食才能得以生存。从1986年至1998年,上级部门拨给羊拉乡的返销粮达到930680公斤,实销692057.5公斤,每年回销53235公斤,没有一年不吃回销粮。直到1999年人均有粮达到784斤才有所改善。
(一)粮食生产与分配
解放后,羊拉乡粮食生产大幅度提高,解放后的1961年的粮食总产量2857534斤比解放前1955年的1902916斤增加了954618斤,增长了50.2%,面积增加了9104亩,增长了97.9%。与1955年相比,1961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翻了一番,缺粮情况得到大幅度缓解。
表3-1-14 解放前后1955年与1961年粮食产量统计表 单位:亩、斤
表3-1-15 1961年解放前后缺粮户表 单位:户
表3-1-16 1980年以来羊拉区粮食返销情况 单位:斤
表3-1-17 羊拉乡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统计单位:亩、斤
续表
表3-1-17 羊拉乡粮食作物播种面和和产量统计(续)
续表
表3-1-17 羊拉乡粮食作物播种面枳和产量统计(续)(www.xing528.com)
羊拉乡粮食作物种植在各村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种植种类上各有侧重。
表3-1-18 1971年羊拉村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
表3-1-19 1984年甲功村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
表3-1-20 1981年与1984年茂顶村播种面积和产量比较
续表
通过上表比较可以看出,1981年播种面积4130.2亩,总产量有1239605斤,而1984年播种面积3895.9亩,总产量有1040371斤,面积减少了234.3亩,总产量减少199234斤,亩产从1981年的300.13斤下降到267.04斤。
表3-1-21 羊拉乡粮食总产、单产、人均有粮统计 单位:斤
续表
表3-1-22 羊拉村和甲功村的比较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1984年羊拉乡耕地面积比1975年减少591亩,粮食产量减少542967.6斤,人口增加了93人。甲功村1984年与1975年相比,耕地增加19.4亩,粮食产量减少82788斤。
(二)粮食征购
粮食统购统销从1953年开始直到1992年底停止,共施行了39年。1953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对农村余粮户实行计划收购;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户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国家严格控制市场,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的管理政策。德钦县属于26个暂不进行土改的县,不实行统购统销政策,采取市场收购的办法。德钦县农民向土司交租以后,尚有部分粮食可供收购,因群众不习惯于用人民币,采用半开支付,有一部分采取用盐、茶、布兑换粮食。同年,丽江专粮局拨德钦县半开三万元,收购粮食37万斤每元半开折人民币3.20元。1956年,贯彻中共丽江地委《边疆非统购统销地区粮食购销工作意见》,中甸、德钦根据有益于民族地区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巩固各民族团结,“国家少购一点,群众多留一点”的精神,不实行统购,也不实行统销。按照粮食产需情况,掌握粮源,进行供应。粮食收购执行“多余多购、少余少购、不余不购”的办法。1957年,德钦县采取市场收购和动员收购办法。1958年,农业生产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征购工作也随之改变,从1958年大春开始,迪庆州全面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历来没有收购任务的德钦县开始分配任务,向国家交售粮食。1959年,在“左”倾的思想影响下,粮食征购大搞群众运动,突击放“卫星”,夜间入库。1971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继续执行粮食征购任务“一定五年”的通知精神,迪庆州开展了“一定五年”工作。1979年9月,迪庆州执行中共云南省委实行起征起购点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迪庆州结合实际,按照起征起购点政策,调减“一定五年”粮食征购基数。1980年,为有利于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由省粮厅1980年8月15日下达文件,迪庆州原定粮食征购基数1627.5万斤全部减免。从当年起实行超购任务“一定四年”办法,即1980—1983年4年内,实行包干制,当年增产不增购,一般减产不减购,重灾酌情减免。
而羊拉公社在1981年开始就通过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使收购数量大幅度增加。1981年同1980年相比,总产由4293688斤增加为4454755斤。大牲畜头数由7344增加为8410头,小牲畜数量由30378只增为29961只。各种农副产品收购任务为17400斤,实际完成16637斤。其中,羊拉大队完成4051.5斤,未完成420.5斤;归吾大队完成50420斤,超额52斤;甲功大队完成3848.1斤,未完成19.3斤;茂顶大队完成374.1斤,未完成374.1斤。1991年底,议购粮下达任务是120000斤,完成了137279斤。其中,羊拉大队完成42435斤,超额7435斤;归吾大队完成26817斤,超额1817斤;甲功大队完成25442斤,超额442斤;茂顶大队完成34656斤,未完成344斤。
(三)粮食受灾
由于羊拉乡山高水深,森林覆盖率不到50%,耕地破碎,分布于山间缓坡,自然灾害频发。加上长期封闭性,农业基础设施装备水平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使得羊拉乡农业发展的抗灾害能力弱,受灾时常发生。特别是在1999年之前,发生灾害意味着很多人吃不饱,需要国家的粮食补助。
1961年大旱,使得大春种植大幅度减产,大春种植11054.5亩,实际产量只有667206斤,亩产只有60.36斤,远远低于上一年水平。1962年,前旱后涝使得羊拉乡小春受灾严重。1963年,大春作物前期干旱严重,成熟期间正赶上雷雨连绵,气候变化异常,使得大春大幅度减产。
表3-1-23 1962年羊拉乡各村小春受灾面积统计表 单位:亩
表3-1-24 1962年羊拉乡各类灾害使小春受灾情况统计 单位:亩
表3-1-25 1963年羊拉乡大春受灾情况统计表 单位:亩
表3-1-26 1990年全乡农作物受灾情况统计表 单位:亩
续表
表3-1-27 1992年全乡农作物受灾情况统计表
三、经济作物
羊拉乡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比较分散,未形成规模。按照政府统计口径,分为油料作物、麻类、土烟、中药材等。1962年,全乡种植麻类59.3亩,产量22924斤;1963年,全乡种植麻类49.9亩,产量19380斤;1964年,全乡种植中药材5.8亩;1965年,全乡种植麻类33.7亩,产量20376.4斤,种植棉花1亩,产量180斤;1966年,全乡麻类产量10702斤;1968年,全乡产蜂蜜13.42市担,蜂蜡0.37市担;1969年,全乡种植麻类14.5亩,产量18530斤,种植棉花2亩,产量786斤,种植花生65亩,产量325斤,种植辣椒17亩,产量850斤。
1971年,根据《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发展经济作物的补充规定》要求,既要防止只抓粮食忽视经济作物,又要防止抓了经济作物冲了粮食;必须在保证粮食生产发展的前提下,全面落实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等生产计划,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发展粮食生产为主,同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生产。凡是生产队自产粮食,集体留粮后,社员口粮超过临近产粮区口粮水平的,应当征购公余粮,达不到临近区口粮水平的,应当相应减免余粮。油菜籽一般购七留三,集中产区购八留二,回族聚居区购留各半,秋菜籽购留各半,花生果购留各半,铁核桃购七留三,棉籽购四留六。1972年,全乡种植麻类7亩,产量14765.4斤;1982年,全乡种植麻类产量30866斤;1983年,全乡种植麻类产量24276斤,种植油料4.5亩,产量329斤,种植土烟2亩,产量410斤;1984年,全乡种植麻类产量33182斤,种植土烟2亩,产量20斤,种植水果产量86820斤,其中苹果2990斤,梨81630斤,柿子2200斤;1985年,全乡种植麻类产量34470斤;1989年,全乡套种油料产量17572.5斤;1990年,全乡套种油料产量28239斤,种植麻类产量17120斤;1991年,全乡套种油料产量17120斤,种植麻类产量17120斤;1992年,全乡种植油料产量20058斤,种植土烟产量1100斤;2014年,羊拉乡茂顶村南仁组玛卡大丰收,玛卡市场价格理想,种植户经济总收入达270万元。
四、蔬菜
20世纪80年代末,在农科部门指导下,塑料日光温室种菜技术逐渐在羊拉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高原藏区蔬菜基地的建设,羊拉乡建起了小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有了蔬菜种植农户,结束了羊拉没有种植商品蔬菜的历史。1956年,羊拉乡种植蔬菜51亩;1963年,种植蔬菜6亩,产量达3460斤,其中瓜菜类占2亩,产量有2860斤,辣椒占4亩,产量有400斤;1965年,种植蔬菜10.2亩,产量达9109斤;1989年,种植蔬菜14亩;1990年种植蔬菜14.6亩;1992年种植蔬菜15.8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