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钦县羊拉乡地质特征简介

德钦县羊拉乡地质特征简介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该段中物探磁异常反应较强,推断为变中、基性火山岩夹层所引起,地表均无矿化现象。

德钦县羊拉乡地质特征简介

羊拉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古特提斯构造域,大地构造位置属中咱微板块与昌都——思茅地块相夹持的金沙江板块结合带中。区域内断裂、褶皱发育,由一系列近南北向线性褶皱和同向断裂组成,并且控制了区内沉积建造、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及其矿产的分布,而次级同向断裂及派生之“入”字型断层则为控矿构造,晚期发育规模较小的北西、北东向断层,切入早期断裂及褶皱,构成了本区总体呈南北向展布的褶断构造格局。

一、地层

羊拉境内露出的地层主要为古生界,其次为古近系(E)及第四系(Q)。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一)志留系(S)

分布于矿区南东角里农庄房一带岩性为深灰色石英片岩、黑云石英片岩夹灰色厚层变质石英砂岩、绢云板岩、局部夹大理岩,其原岩以石英砂岩为主夹浅灰绿色变中基性火山岩,系浅水环境下沉积形成,未见底,厚756.71m。见花岗斑岩脉(γл)、辉绿辉长岩脉(υ)侵入于其中。

(二)泥盆系(D)

泥盆系其中、上统建立为里农组(D2+3l)、下统建立为江边组(D1j),之间为连续沉积,厚2025.06m。

1.下泥盆统江边组(D1j)

分布于中、东部及南东角,按照其岩性组合特点,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岩性段。

江边组一段(Dj1):上部为浅灰白色薄层状、块状大理岩夹斜长绿泥片岩、角闪安山岩;下部为浅灰白色中厚层状细晶大理岩,斜长绿泥片岩,绢云石英片岩,厚990.68m。该段中物探磁异常反应较强,推断为变中、基性火山岩夹层所引起,地表均无矿化现象。

江边组二段(Dj2):岩性以浅灰色变质绢云石英砂岩、绢云砂质板岩、绢云石英片岩为主,夹绢云绿泥片岩、角闪安山岩及大理岩透镜体;与中酸性岩体接触附近具硅化、角岩化,形成透辉石、绿泥石、黑云母、石英等新生矿物;是矿区内的含矿层位之一,本区规模较大的脉状矿体KT6~KT15等均赋存该段的顺层破碎带中,厚348.35m。

江边组三段(Dj3):岩性单一,为浅灰——浅灰白色中——厚层状细——中晶大理岩,局部夹绢云砂质板岩、变质石英砂岩。顶、底部为层状——似层状矽卡岩(下部矽卡岩带),形成石榴石、透辉石、透闪石矽卡岩;为矿区的主要含矿标志层位之一,是里农KT4、KT5矿体与江边KT1、KT2矿体的赋矿层位,其厚度在走向上变化较大,倾向上变化与地表出露厚度、矿化强度呈负相关;局部地段大理岩呈透镜状、串珠状,有尖灭再现现象,厚72.50m。

2.泥盆系中、上统里农组(D2+3l)

是本区最主要的含矿层位,与下伏江边组(D1j)呈整合接触,据岩性特征、岩相组合及叠置关系又分别划分出三个岩性段,各段之间均为整合接触。由下至上为:里农组一段(D2+3l1):顶部为浅灰绿色含炭质绢云砂质板岩夹浅灰色中层状变质细粒石英砂岩,走向上呈条纹条带状、长透镜状,与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矽卡、岩大理岩交替出现,走向上不稳定。该岩性段总体显示上、下较细,中间较粗的沉积韵律,厚度223.85m。

其上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绿帘透辉石矽卡岩,石榴石阳起石矽卡岩为主夹浅灰色矽卡岩化变质砂岩、砂质绢云板岩、薄——中层状细晶大理岩,岩石矽卡岩化强,局部大理岩交代不完全而呈透镜体分布(上部矽卡岩化带),是里农KT2(上)-1、KT2(上)-2和路农KT1、KT5矿体的赋矿层位。

中部为浅灰、灰绿色变质细粒石英砂岩夹砂质绢云板岩,岩石具角岩化(上部角岩化带),常见透辉石、石英、绢云母、绿泥石、(斜)长石等接触变质矿物,偶见矽卡岩化,是里农KT2(下)、KT2-7、KT3、KT4-1和路农KT2、KT3等矿体的赋矿层位。下部为浅灰色中层状砂质绢云板岩夹浅灰色中层状变质细粒石英砂岩及大理岩透镜体,底部矽卡岩化(与Dj3合称为下部矽卡岩化带),形成绿帘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是里农KT4-1、KT4和路农KT4矿体的赋矿层位。里农组二段(D2+3l2):岩性单一,为灰白色厚层状细——中晶大理岩,沿裂隙见零星铜矿化,并在局部见有层间褶皱及闪长玢岩脉侵入见;含牙形刺化石PdygnathusVanusStauffer,是里农矿段矿化带和KT(上)-1矿体的顶板标志层,厚169.98m。该段厚度变化较大,向南逐渐变薄,厚度变化与下伏地层接触带上矽卡岩化、铜矿化呈正相关;与下地层(D2+3l1)呈整合接触。里农组三段(D2+3l3):上部浅灰色中层状变质石英砂岩夹深灰色砂质绢云板岩;中部灰白色厚层——块状细晶大理岩,其厚度在走向上变化大,向北较为稳定,向南急剧变薄,局部呈透镜体;下部为浅灰色砂质绢云板岩、浅灰色中层状变质石英砂岩夹浅灰白色细晶大理岩透镜体;底部为矽卡岩化大理岩,是里农矿段KT1、KT1-1矿体的赋矿层位,厚度450.67m。本区泥盆系地层,由于分布在化印支—燕山期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因而岩石普遍具矽卡岩化和角岩化。

(三)石炭系(C)

为下石炭统贝吾组(C1b),与下伏里农组(D2+3l)呈整合接触。岩性主要为致密块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凝灰岩夹砂质绢云板岩、大理岩透镜体,夹层与中酸性岩体接触附近具矽卡岩化、铜矿化,为一套火山岩夹碎屑岩、大理岩海相沉积形成,厚740.42m。

(四)古近系(E)(www.xing528.com)

呈零星出露,与下伏贝吾组(C1b)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岩性为紫红、灰紫色厚层状砾岩、含砾砂岩、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夹中——基性火山岩;砾石成分复杂,由砂岩、粉砂岩、脉石英等组成,具磨圆度,分选差,胶结松散,为陆相山麓堆积的磨拉石建造,厚737m。

(五)第四系(Q)

乡内第四系有坡积、坡残积、河床堆积及冰川堆积,总体以坡残积物堆积为主,其成分复杂,为砂岩、大理岩、板岩、矽卡岩、花岗闪长岩等碎块,与砂土松散堆积,碎块呈次棱角——次圆状。

二、构造

羊拉主要位于鱼波复式背斜西翼,发育断层、次级褶皱以及顺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带。

(一)褶皱

矿段褶皱规模中等、褶轴呈北北西—南南东向延伸,褶皱幅度亦小,呈狭窄紧密毗邻背斜和向斜构造。主要有里农背斜及江边向斜,层间褶曲发育。

(二)断裂

断层较发育,除区域性的金沙江(等)深大断裂外,主要有斜穿矿区中部的北东向断层F4,近北东向平移断层F6、F8、F10及层间破碎带。F4断层:位于中部,是区内最大的重要断层,为印支—燕山挤压推覆过程中形成的次级断裂,走向北东,向东与金沙江断裂带相交,形成“入”字型分支断层,向西延出图外,区内长近6千米。断面北倾,倾向280°~340°,倾角42°~80°,向深部变陡,断面起伏。断层两盘地层错位,北盘地层东移,南盘西移,错距约360~700m。F4断层早期为挤压推覆,控制岩体、地层的分布,晚期破坏矿体的南延部分,属张扭性破矿正断层。F6、F8、F10断层位于矿段中西部,为近北东向展布的一组平移断层,它们具有相似的规模和性质,长度100~360m,走向45°~65°,倾向西北。

(三)顺层破碎带

顺层破碎带规模中等,呈狭长带状断续分布于里农组各段之间以及不同的岩性界面附近。厚十厘米至数十米,与矿化强度呈正比。结合区域构造分析,认为这些顺层破碎带的形成与印支—燕山期的挤压推覆构造活动及中酸性岩体的上侵入活动密切相关。这些破碎的顺层构造破碎带对成矿产生了较大的空间,特别是发育于泥盆系地层中的顺层破碎带是主要的容矿和含矿构造,KT1、KT2、KT4、KT5,特别是主矿体KT2(上)、KT4、KT5就产在该类破碎带中。

三、岩石

(一)岩浆岩

岩浆岩分布较广,火山岩、浅层侵入岩、脉岩均有出露。火山岩时代为华力西期,岩石由基性—中基性的角闪安山岩、玄武岩等组成,约占总面积的14%。侵入岩时代为印支—燕山期,岩石主要为中酸性侵入岩,约占总面积的3%~5%。

(二)火山岩

主要为玄武岩,分布于西侧贝吾组(C1b);次为角闪安山岩,呈层状、条带状断续分布于里农组(D2+3l)、江边组(D1j)中。

(三)侵入岩

主要出露加仁花岗岩带的北端,包括加仁、里农、江边等复式岩体,大小不一,多呈岩株状产出。岩体与围岩呈港湾状接触,围岩具角岩化、强矽卡岩化,与铜矿化关系密切。主要岩石类型有(黑云母)花岗岩—斜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具从中性—酸性分异演化趋势。里农、江边岩体中沿节理密集地段发育细脉状、浸染状铜矿化,贝吾、里农、江边、加仁岩体的外接触有矽卡岩型矿床产出,形成了矿区的印支——燕山早期成矿,且矿(化)体附近分布较多闪长玢岩脉体。里农西斑岩体边缘见铜矿化隐爆角砾岩筒,并沿附近的碎屑岩与大理岩的接触面有矽卡岩铜矿体分布。路农斑岩体全岩铜金矿化,构成了矿区的燕山早期斑岩型矿床,区内浅成侵入岩主要以脉状分布于中酸性岩体边部及外接触带江边组(D1j)、里农组(D2+3l)中,岩石类型以闪长玢岩为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