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前水资源供需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世纪50~70年代供水工程发展最快,全国总供水量到1980年达4432亿m3,较50年代初增长3 倍多;1993年总供水量达5224亿m3,较1980年增加792亿m3,年均增长61 亿m3,平均年增长率1.27%;2000年总供水量5531亿m3,较1993年增加307亿m3,年平均增长43.9亿m3,平均年增长率0.84%。近20年来,供水工程的供水量虽有一定幅度增长,但仍满足不了社会和经济对水的需求。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原来缺水地区虽增加了一定的关键工程,使局部缺水情况有所缓解,但沿海开放地区因工业和城镇化速度加快,出现了新的缺水问题。200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全国平均20%,由于全国各地水资源条件不同,其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平衡,北方地区除松花江区域外,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在40%~101%之间,其中海河流域当地水资源供应量已超过多年平均水资源量。
我国的水资源供需情况在近几十年来有较大的发展,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基本上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而农业用水经过一段时期的快速发展后,逐步转入缓慢增长状态。这与我国城市人口与城市数量的增加、工业总产值的增长以及农田灌溉面积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1980年前的30余年,全国水资源供需量变化很大,基本上呈直线型增长。1980年以后发展较慢,特别自1997年以后,变化更小,基本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
分析1980年以来我国水资源的供需变化情况,大致有以下主要特点:①供水增长受水资源条件制约,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北方地区由于受水资源条件的制约,除松辽河流域外,总供水量增加不大,部分流域地表水供水量反而有所减少,主要依靠节约用水和增加地下水供给,来维持社会经济增长的需要;而南方则随着供水工程的增加,供水量呈逐年上升趋势。②用水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灌溉用水比重不断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我国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工业用水和城镇生活用水增长明显加快,这种变化趋势预计今后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还将持续。③节水意识和节水措施不断加强,单位用水指标明显下降。受水资源紧缺的影响,通过采取有效节水措施,我国工业和农业的单位用水指标下降很快,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和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00m3/万元左右和583m3/亩分别降至2000年的78m3/万元左右和479m3/亩。
(二)今后水资源供需变化趋势
1.需水趋势分析
需水量的变化与经济发展速度、国民经济结构、工农业生产布局、城乡建设规模、人口增长率等诸多因素有关。
生活需水包括城镇生活需水和农村生活需水两部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率的提高生活需水特别是城镇需水量明显增加,但考虑到用水管理水平及节水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人均需水量的增长趋势将逐步变缓。(www.xing528.com)
工业和第三产业需水,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其需水规模将随之增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第三产业节水技术的推广,水综合重复利用率的提高,其万元产值(或万元增加值)需水量将继续降低;在上述产值总量增长和单位产值需水量降低的共同作用下,全国工业、第三产业需水总量的增长势头将趋缓。
农业需水,综合考虑后备耕地条件和农田供水工程的进一步配套完善,全国灌溉面积将有所增加;随着未来各种农业灌溉节水措施的实施,灌溉水利用系数会明显提高,农田灌溉定额将进一步下降,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全国农业用水将趋于稳定或小幅度增长。
生态环境需水是指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逐步改善环境质量所需要的水量。随着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加强,生态环境需水量将随之增加。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需水量将持续增长,虽经采取节水措施,提高了用水效率,使需水增长态势有所减缓,但在近期,预计需水增长速度仍会很快,2010年全国需水总量预计为6633亿~6988亿m3,2030年估计用水总量为7000亿~8000亿m3,将接近全国可利用水资源总量8000亿~9000亿m3的上限。我国将有出现严重水危机的危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供水趋势分析
随着主要大中型供水工程特别是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兴建,地表水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地下水随着限采措施的逐步落实,开采的增长速度明显变缓,使长期以来我国华北地下水过量开采的势头得到抑制。
全国供水量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10年总供水量将达6750亿m3 左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24%,其中黄、淮、海三大流域虽采取跨流域调水等措施,但本流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仍将达到74.3%、66.9%、75.7%,已接近可开发利用极限。
虽然供水能力因供水工程的兴建而得到了提高。但仍明显低于需水增长速度,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愈来愈突出,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