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陶瓷雕塑史:两宋时期的顶峰期与南宋的新时代

中国陶瓷雕塑史:两宋时期的顶峰期与南宋的新时代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陶瓷雕塑品种增多,制作工艺和烧制技艺达到顶峰时期,有著名的青瓷、白瓷及黑瓷,作坊的生产规模扩大,分工更加细腻,造型及装饰的手法更加熟练。随着龙泉窑产品在国内外销量的进一步增加,龙泉窑完全取代了越窑的历史地位,成为我国南方的陶瓷中心。作为陶瓷雕塑主要有人物俑、动物俑。中原政权南移临安(杭州)后进入南宋时期,陶瓷雕塑进入新时代。在杭州附近两次设立官窑烧造青瓷。一次是邵成章于修内

中国陶瓷雕塑史:两宋时期的顶峰期与南宋的新时代

宋代陶瓷雕塑品种增多,制作工艺和烧制技艺达到顶峰时期,有著名的青瓷、白瓷及黑瓷,作坊的生产规模扩大,分工更加细腻,造型及装饰的手法更加熟练。这时期中国陶瓷分为北方地区的磁州窑定窑、邢窑、耀州窑,中原地区的官瓷、汝瓷、钧瓷,南方地区的景德镇窑、杭州凤凰山修内司窑、八卦洞郊坛下窑、龙泉窑、越窑、建窑、德化窑、吉州窑等,并形成庞大的青瓷窑系、白瓷窑系、钧瓷窑系。出现了“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制作出来的作品在艺术性、实用性和观赏性上都达到巅峰。

图6-1 狮子盏托[221]

北宋初年,五代吴越钱氏政权降于宋,将大量越窑烧造的瓷器供奉于宋。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越窑遗址出土的“太平戊寅”年款的越窑残片,就是钱氏投降之年烧造的作品,证明北宋时期这里还在烧制瓷器。但是北宋熙宁以后这里的陶瓷制作逐渐衰落,青瓷的烧制中心移到北方,浙江南部的龙泉窑成为南方新的制瓷中心。龙泉窑光泽柔和的粉青色釉和碧绿的梅子青釉的烧成,使青瓷的烧制技术达到新的高峰(图6-1)。随着龙泉窑产品在国内外销量的进一步增加,龙泉窑完全取代了越窑的历史地位,成为我国南方的陶瓷中心。

宋代初期的龙泉窑,完全传承了越窑的陶瓷工艺技术,在南宋时期达到最盛。龙泉窑发现的陶瓷雕塑比较少见(图6-2),多是与实用器皿相结合的耳饰或器物中心做游鱼、莲花浮雕装饰的作品。1971年辽宁省北票县北四家子公社水泉大队1号辽墓出土飞鱼形水盂(图6-3),造型作飞鱼形,如水中跃起的游鱼,颇具动感,圈足平底,胎洁白,器表施晶莹透亮的青釉。

图6-2 狮子[222]

首都博物馆藏观音坐像,结珈趺坐。宽额广颐,眉间饰白毫,丹凤目微睨,直鼻小口,梳高发髻,戴宝珠花冠,花冠正中有一小化佛,容貌秀美,神情慈祥。通体素白,胎质洁白细腻。仅袈裟边缘施青白色釉,露胎处原加金彩、贴金(已脱落)。袈裟自头顶披下,露出面部及前胸。胸前佩璎珞及丝带。塑像构思缜密,衣纹线捏制而成,线条流畅,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图6-4)。

图6-3 飞鱼形水盂[223]

图6-4 观音坐像[224]

1963年北京市顺义区辽净光舍利塔基出土童子诵经壶(图6-5)。头束冠,头顶部设孔以注水,闭目,垂脚坐姿。以双手捧持翻卷的经卷为壶流,经卷中心开孔作壶嘴,人体中空为壶腹,壶柄在身后平底无釉。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微泛青,胎釉精细。构思巧妙,充分体现出制瓷师的高超技艺。

图6-5 童子诵经壶[225]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贡院内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数件陶瓷标本。其中白釉黑彩轿(图6-6),轿身方形,下有方形平托轿顶六角攒尖式,顶饰受花宝珠,六片弧形顶檐翘起。轿门挂半遮短帘,内跪坐一少妇;后帏有镂空垂叶纹窗;四名轿夫抬轿,其一头戴花冠,躯体残缺,另外三名戴幞头,系宽腰带,一手扶轿杆,一手叉腰。瓷胎细白,坚致。轿顶施褐黑色釉,其余部位施白釉,釉肥厚透明,有垂釉痕。轿体、轿夫加点黑彩。色彩对比鲜明,人物刻画简洁、生动。为河北定窑北宋初期产品。

鹦鹉形壶(图6-7),鹦鹉立于覆盆状底座之上,以模制加划刻的技法制作;勾喙为壶流,双目圆睁,头顶饰流苏,背负一长颈注,注口圆唇外侈,注颈与鹦鹉背之间安片状半环柄;鹦鹉体态肥壮,长尾微翘,篦划羽纹,胸部饰斜格纹宽带,又在柄端贴附泥钉;圈足底面墨书“鹦鹉”二字。胎呈黄褐色,质粗松。通体施黄釉,釉色黄棕,莹润亮泽。1960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3号墓出土鹦鹉形壶(图6-8),整体呈鹦鹉状,鹦鹉立于喇叭形座上,背部有提梁及注口,鹦鹉嘴为流,腹中空,全身羽毛刻划细致。胎质细腻,胎呈黄褐色。鹦鹉的喙、前胸、爪施黄色釉,其余均挂深绿色釉。此壶造型逼真,形象栩栩如生。证明这种造型的壶在北方地区非常流行。

图6-6 轿[226]

图6-7 鹦鹉形壶[227]

图6-8 鹦鹉形壶[228]

图6-9 卧女枕[229]

1985年河北省曲阳县润磁村定窑遗址出土卧女枕(图6-9),面部丰满,体态丰盈。头挽高髻并饰带及花钗。身着长袍,屈腿弯臂俯身侧卧于椭圆形床榻上。卧女背作枕面,整体造型极为美观。1973年河北曲阳县北镇村卧女枕(图6-10),枕为卧女形座,上承叶形枕面,枕面已残失;卧女头梳高,上身着右衽交领宽身衣,下身着肥腿裤,腰系裙带,面部丰腴,微笑,弯臂屈腿侧卧于椭圆形床榻上,右臂环抱,姿态优美自如,形象栩栩如生,底坐饰卷云纹一周,头前一气口孔。灰褐胎,稍粗。釉色乳白,釉面有杂质,较光润,施满釉,底无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孩儿枕,儿童造型,头梳儿童双髻,双手交叉环抱俯卧榻床上,头枕左臂,右手持结带绣球,宽额头,神态安逸。身着长衫,罩坎肩,有印花图案装饰,下着长裤,脚穿软鞋,榻机的四周雕刻螭龙、缠枝、祥云等纹样,枕面光滑,造型设计颇具匠心,雕刻精致,这些都是定窑陶瓷雕塑作品中的稀世珍品(图6-11)。

图6-10 卧女枕[230]

图6-11 孩儿枕[231]

耀州窑位于陕西铜官县黄堡镇,创始于唐代,北宋熙宁年间烧造青瓷已很发达,是北方的著名瓷窑之一。早期受到南方越窑的影响,改变了中国陶瓷“南青北白”的格局。特征是釉色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技法以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镂空、捏塑为主。造型有碗、钵、壶、花插、盏脱、杯子、枕、灯、执壶、腰鼓等。作为陶瓷雕塑主要有人物俑、动物俑。都是模具印制,人物俑头部和身躯分件塑造烧制。动物俑有狮子、骆驼、马、牛、狗、猴子、羊等。还有建筑用龙、花卉的等装饰构件。

图6-12 药王庙供像[23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药王庙供像,面部丰满,双目凝聚前方,炯炯有神,头系蝴蝶结,颈部系蝴蝶结,衣服采用贴泥片树叶遮体,腰系蝴蝶结,左手葫芦宝瓶,右手持草药,跣足立于台上。整体造型饱满,是对现实人物的写照(图6-12)。

1999年安徽省濉溪县大运河遗址出土青瓷人物像,老人形象:着冠,长须,褒衣博带,一手背后,一手抬起,头左倾,作行走状,胎色洁白,细腻致密。釉色青绿泛灰,大部分已剥落,双足施褐彩(图6-13)。

中原政权南移临安(杭州)后进入南宋时期,陶瓷雕塑进入新时代。在杭州附近两次设立官窑烧造青瓷。一次是邵成章于修内司烧造,沿袭北宋官窑旧风,称为修内司窑。据明代人记载,修内司窑在杭州凤凰山下,但若干年来调查的结果,凤凰山下万松岭一带发现的碎瓷片皆日用废弃的堆积,修内司的窑址尚未发现。修内司窑的特点据记载是釉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胎泥细润,有黑土者(含铁分特别丰富),谓之“乌泥窑”。第二次的南宋官窑是在郊坛下设置的新窑址,称为郊坛下新窑。南宋郊坛在杭州乌龟山,郊坛下窑址现已发现即在乌龟山麓,根据发现的碎片釉色局部泛棕可见其胎骨为含铁分甚多的黑胎。胎骨制作甚薄,而釉很厚,有超过胎骨四五倍者。釉色晶莹美丽,近粉青色,也有近蜜蜡黄的釉色,有细开片。如青瓷“何仙姑”的胎质和釉色就发生了变化。胎体材料含铁成分较多,呈现乌金色。釉色变深,开片加大(图6-14)。

图6-13 人物像[233](www.xing528.com)

南宋时期龙泉窑的兴盛是南方青瓷的重要贡献,是景德镇未充分发展以前南方最大的产瓷地。龙泉窑的胎骨为灰白色,无釉露出部分显铁血色。釉色为粉青色,也有氧化不足而显翠青色,或氧化稍过而显米黄色的(图6-15)。

图6-14 何仙姑[234]

图6-15 人物像[235]

龙泉市博物馆藏虎瓶(图6-16),造型别致,釉薄透明,有北方汝瓷的质感,又延续南方窑口的特色,采用拉坯成型与捏塑相结合的手法成型,施釉均匀,烧制温度较高,这种形式的明器在龙泉市博物馆有很多收藏

北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窑工南迁到江西景德镇,窑址在景德镇附近的湘湖、湖田两处。景德镇最早出产越窑风格的青瓷,北宋时期改名为景德镇,是因为宋真宗景德年间景德镇因生产洁白的白瓷受到了重视的缘故。景德镇瓷器胎质极细,洁白玉质感强。釉色透明玻璃质感,集釉的地方,略闪水绿色,若隐若现,人们冠以“影青”“粉青”“青白瓷”等美称(图6-17、图6-18)。

图6-16 虎瓶[236]

图6-17 牵马俑[237]

图6-18 玄武[238]

这一时期出现很多观音造像,形式基本一样,造像比例协调,璎珞装饰复杂,釉色晶莹剔透,玉质感强。如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童子观音坐像(图6-19),因施满釉,面部表情有种朦胧感。1978年常州市人民政府工地出土观音坐像(图6-20)和上海博物馆藏观音坐像,头部、手部、璎珞装饰露胎不施釉,面部丰润,刻画细腻,表情生动。特别是上海博物馆藏品座下有“大宋淳祐十一年辛亥”明确纪年题记(图6-21)。

还有寿星像(图6-22)、道士坐像(图6-23)、伏听俑(图6-24)、双狮枕(图6-25)、犬俑(图6-26)、朱雀俑(图6-27)等,这些都是采用模具、盘泥条、卷泥皮等技法结合创作而成,都是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图6-19 童子观音像[239]

图6-20 观音坐像[240]

图6-21 观音坐像[241]

图6-22 寿星像[242]

图6-23 道士坐像[243]

图6-24 伏听俑[244]

两宋时期的中原地区,出现著名的官窑、汝窑、钧窑窑口。如宝丰清凉寺,汝州张公巷、严和店窑、大峪店窑、东沟窑、叶沟窑、黄窑等。香灰色胎质,造型多碗、盘、奁、洗、盏,釉色为半乳浊的天青、豆青、葱绿釉色。立体作品少见,只见模子印制的狮子、鸳鸯和镂空莲花狮子蹲熏炉(图6-28)。

图6-25 双狮枕[245]

图6-26 犬[246]

图6-27 朱雀[247]

图6-28 鸳鸯纽熏炉盖[248]

在汝窑的影响下,北宋又在京城宫内设置修内司窑,也是著名的青瓷窑。烧制年代大概是北宋大观至政和年间,但只见文献记载,窑址尚未发现,据传世作品分析,官窑釉色主要有月白、粉青、大绿三种,釉中显蟹爪纹,胎土作铁色,口缘部釉较薄,所以口及足皆露胎色,而称为“紫口铁足”。其釉色和汝窑类似。只是釉面开片和冰裂不同,汝瓷开细碎的蝉翼片,官瓷大开片到胎体,但是只有器皿贴的耳饰,立体的陶瓷雕塑没有发现。

钧瓷烧制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钧窑中青釉的色泽是釉中氧化铜和少量铁成分的颜色。釉料的成分中有过量的矽酸,过量的矽酸在徐冷的过程中处于游离状态成为结晶,于是形成了“失透釉”。钧窑釉一般是天青、月白等诸不同深浅浓淡的青蓝诸色,而在天青、月白诸色上也出现了不同的红色,或如云霞一样散于全器,或呈一朵红斑或紫斑。失透釉及铜红色的发现是钧窑在技术上的重要创新,为中国色釉陶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