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塑罐在东汉晚期就出现,是魏晋时期大流行的一种陶瓷雕塑作品,又称魂瓶或谷仓罐,在器身上部堆塑人物和飞禽走兽。这种题材的作品集中于南方地区,大多为越窑产品。
堆塑罐是从东汉时的谷仓罐、五联罐演化而来,1983年1月江苏金坛县方麓茶厂东吴永安三年墓出土五联罐,由四小罐一大罐组成,罐上部堆塑有作拜祭状的孝子俑、奏乐俑和头生双角的镇墓俑以及羊、狗、松鼠、龟、凤凰、蜥蜴、飞鸟等,具有浓厚的丧礼色彩(图4-49)。在罐上用堆贴与捏塑相结合的手法,堆塑着人物、鸟雀、走兽、亭阙和佛像等形象。其目的在于“所堆之物,取子孙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安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上海博物馆藏五联罐同样是由四小罐一大罐组成,肩部捏人物、鸟兽,装饰性比较强,后逐渐演变成堆塑罐(图4-50)。
图4-49 五联罐[149]
图4-50 五联罐[150]
1973年江苏金坛县白塔公社天玺元年墓出土的堆塑罐,九层楼阁形式,由阙、栏、廊、观楼组成,罐腹壁空间堆贴着鱼、龟、羊、虎、辟邪、蜥蜴、猴子等各种动物,罐口塑有楼阙馆阁,卫楼阁上有持乐器的伎乐人,仓口有狗守卫,还有5人着长衫、高冠、跽坐、右手抚胸、左手下垂,另有着短衫、高冠的胡人杂耍表演者。从侧面形象地表现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豪强地主庄园的生活状态。随着封建割据和庄园经济的发展,豪强地主的宅院建筑愈来愈具有封建坞堡的性质。堆塑罐也反映了三国时期制瓷工艺在成型技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已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随葬明器(图4-51)。
1972年10月,江苏省金坛县唐王乡东吴墓出土一件青瓷堆塑罐,上堆塑楼阁三层,有人物、杂技百戏、动物等装饰。其中结跏坐佛像7尊、天禄10只、飞鸟68只、乌龟4只、猴子13只、狮子4只、鹿2只、犬1只、蜥蜴11条。特别是佛像和胡人俑题材的出现,应该是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图4-52)。
1987年3月,浙江嵊县大塘岭东吴墓M101、M104出土青瓷堆塑罐3件,罐上部堆塑亭台楼阁,人物俑有乐俑、胡人和捧钵俑,动物俑有飞鸟、龟、蛇、狗、熊等(图3-53)。特别是太康八年墓出土的堆塑罐,在腹部均有小孔,孔边有作钻入状的泥鳅,说明古代工匠对现实生活观察细微(图4-54)。浙江金华古方三国墓M12出土青瓷堆塑罐1(图4-55)。
图4-51 堆塑罐[151]
图4-52 堆塑罐[152]
图4-53 堆塑罐[153]
罐肩部有3个小圆孔,后孔有一蛇尾露在孔外。五罐相联,罐上部为堆塑,罐各部相通。罐正面有双檐门楼,门敞开,门两侧各塑一亭子。门左侧塑1人,双手抱物拱于胸前,头缠布巾,身穿长服;另三面各塑2人,头戴尖帽,穿长服,双目正视,表情严肃,双手抱鸡或鸭拱于胸前,罐周围塑飞鸟18只。
图4-54 堆塑罐[154]
图4-55 堆塑罐 [155]
江苏吴县出土青瓷堆塑罐,由盖、体两部分组成。上塑庄园亭台楼阁,院墙、大门、廊厩、歇山顶殿堂。院墙四周有坞堡望口防御。塑造题材有佛像、胡人乐俑、飞鸟等。腹部浮雕有伎乐人物、斗兽士和犬。动态矫健,姿势优美(图4-56)。1979年浙江省慈溪市鸣鹤山出土青瓷堆塑罐,形制构图基本一致(图4-57)。
图4-56 堆塑罐[156]
1974年余杭市双溪沟坪垅出土青瓷塑罐陶,由两部分组成,盖上三层雕塑,最上层楼阁建筑,气势磅礴。两层亭台楼阁相连,下层胡人伎乐俑,姿态各异,动态优美。腹部为浮雕人物驯兽情节(图4-58)。
1979年,在浙江金华地区武义县发现三国晚期青瓷堆塑罐,上部堆塑罐口上前后塑楼阁,左右各有佛像3尊,佛像盘坐在莲花座上,双手拱于腹部,楼阁和佛像上面放一圆盘,圆盘中间堆塑方形城墙,其中二层楼阁似碉堡,四面各开方形门1个,城墙四角各有1小罐,城墙前后塑楼阁,左右各有鸟2只。
图4-57 堆塑罐[157](www.xing528.com)
图4-58 堆塑罐[158]
1979年,南京江宁县殷巷吴墓出土的青瓷人物堆塑罐,罐腹附贴三层纹饰:下层为铺首衔环;中层六团龙围绕罐周;上层正面附贴两猴,作舞蹈状。器物上部为一宝塔形人物堆塑,分两层。门前有阙,小罐上栖息小鸟,罐口沿分前后两面,前有7个项挂佛珠、背有佛光的莲花坐佛。江宁县上坊79M1东吴“天册元年”墓出土青瓷人物堆塑罐,上有麒麟、仙人骑马、铺首、熊头、莲花坐佛(带圆形项光)、凤凰、飞羊,开门有立阙。四角堆塑4只小罐,上塑飞鸟,另在平台四边中部各有1尊项挂佛珠,身后有背光的莲花坐佛。此墓的墓砖纹饰大多为莲花。
1981年1月,扬州胥浦出土青瓷堆塑罐2件。一件肩有4只小罐,罐与罐之间各塑1尊佛像,瓶口下亦有佛像1组,推测为8个。佛像有背光,顶有庑殿式屋面。另一件共分4层,下层素面,第二层中部开门,门前有牌坊,周围设4小罐,小罐间塑6个人像,头戴冠,右手持剑,左手持物。身着右衽服,顶有层面。第三层塑有4座佛龛,内塑佛像,下有鸟。第四层底部呈盘状,中有束柱,成四阿式屋顶。
1982年2月,浙江上虞县江山乡三国吴墓中出土青瓷堆塑罐,腹部等距贴塑4只铺首衔环和佛像、辟邪等。罐的上部分三层,第一层塑双阙、一门、佛徒像10尊;第二层塑4只小罐,小罐间各塑飞鸟2只;第三层塑房屋,四周围以围墙,墙角塑熊,屋顶为方形的庑殿顶。
1983~1984年,杭州地区六朝墓中的M33出土三国晚期至西晋初的青瓷魂瓶,其上下层前后各设一门,瓶沿以上堆塑有人物、飞鸟、熊,上层四角各设一小罐,小鸟塑于其间。
1993年4月,浙江安吉天子岗西晋初的M3出土青瓷堆塑谷仓罐1件,罐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堆塑有楼阙、飞鸟、猴、熊、虎、羽人、武士和僧人。下腹部有小圆孔,孔侧贴蜥蜴,作欲入孔状,环腹部另置龟和猪狗。
1987年7月,安徽青阳县庙前乡新发村晋墓出土青瓷堆塑罐,罐上部有拱形门,双阙、守踞门前的熊、飞鸟,亭阁跪坐人像15个,造型基本一致,头上戴帽,头部微向下倾,双手交握于胸前,跪坐姿势。罐体相通。出土时,罐内有谷物(图4-59)。
图4-59 堆塑罐[159]
1956年福建闽侯出土的堆塑罐,敞口,平底,鼓腹,由主罐和4个小罐组成,小罐之间塑表情威武,手持戈、剑的武士(图4-60)。造型又恢复为早期的五联罐,堆塑罐艺术逐渐衰落,与社会发展和传统升仙思想被佛教影响的思想背景息息相关。
以上介绍发现的堆塑罐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一带,年代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的题材除传统升仙题材外,就是外来的佛教题材,这应该与三国东吴孙权弘扬佛法有密切关系。
孙权建国初期佛教还没有在江南流行。《高僧传》记载:“康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乃杖锡东游,以吴赤乌十年初达建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时吴国以初见沙门,见形未及其道,疑为矫异。”这是江南地区接触佛教的开始,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初唐壁画中,详细绘制了康僧会到江南布道的故事情节。
图4-60 堆塑罐[160]
在江浙一带考古发现的堆塑罐,正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康僧会初到建康设像布道,作为外来佛教艺术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所接受,所以堆塑罐上粘贴的佛像,具有明显异域情调,而且是和传统的神仙、升仙题材并存。这也证明江南早期的佛教造像,是附庸在中国本土的神仙、升仙思想而发展的,如仙人、羽人及瑞兽组合在一起,用作装饰纹饰,或贴塑于堆塑罐(魂瓶)、盘口壶、罐、钵、奁上,同时代的铜镜上也是这样题材混合表现。所以说研究陶瓷文化,宗教信仰也不能忽略,它对陶瓷造型,时代特征,地域文化,民族信仰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堆塑罐的制作方法: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拉坯成型的坯体上贴塑工艺,从1983年南京市雨花台长岗村出土褐彩壶(图4-61),可以看出佛像是模具印制出来贴上的。第二种形式是将模制的圆雕小佛像塑于罐的上部周沿,有的还在顶部阁楼内塑置圆雕佛像。后一种形式的出现略晚于第一种。东吴以后,这种贴塑小佛像的堆塑罐、魂瓶,江南西晋墓中基本都有发现,迄今所知,江南地区带有佛教题材的堆塑罐,最晚是浙江萧山东晋永昌元年墓。但是,在其他地方与佛教相关的堆塑罐却有很多发现。
魏晋南北朝时的陶瓷雕塑、造型以各类陶俑等明器为主。低温釉陶雕塑在汉代的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从单色釉发展为多色釉,用途日益扩大。品种花色增加,釉色莹润明亮,出现新的面貌。北朝晚期出土的白釉人物俑,造型优美,比例匀称,釉色均匀。特别是堆塑罐,种类繁多,造型复杂,贴塑的内容和题材,反映了早期的丝路文化交流、佛教艺术影响的结果。
图4-61 堆塑罐[1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