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厚葬风气盛行,且比前代愈演愈烈,这一时期的陶瓷雕塑作品还是以墓葬随葬品为主,北方地区的制陶工艺相对落后,还是延续随葬陶俑的发展,以人物俑、伎乐俑、动物俑、装饰器为主。
魏晋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和皇族内部的“八王之乱”,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国家进入“五胡乱华”的混乱局面。当时的国库空虚,皇室贵族以乘牛车为时尚,加上当时的文人墨客喜欢“玄学”,重衣剃面,敷粉施朱,驾长檐车四处游乐,宴饮山林过隐居的生活。魏晋的陶俑与汉代形成明显的反差,北方不管是人物俑还是动物俑都发生很大变化。比如流行出行的牛车,从墓葬出土的陶牛车(图4-1),牛的体形彪悍健壮,比例失调,短粗矮胖,工艺比较粗糙。南方则文雅修长,工艺相对精细,陶俑相对少见。可能与“五胡乱华”以及陶瓷工匠南迁有关。
图4-1 牛车[101]
这时期的马没有前期的矫健威武,如洛阳博物馆藏西晋时期的陶马,体态矮胖粗壮,四腿直立,仰头双耳直立,嘴微张,有颈环和腹带束缚,似家庭饲养,有客人来访的警觉;马的身躯矮短,前腿直立,后腿弯曲,应是急行中突然停止的瞬间(图4-2)。
1955年,南京中央门外幕府山出土陶马,体躯雄壮肥大,昂首挺胸,双目前视,四蹄直立,尾巴下垂,有马鞍辔具装饰。陶马的马具装饰华丽,体形短胖,这种造型的马匹在同时代的陶俑和画像砖中常见(图4-3)。
图4-2 马[102]
图4-3 马[103]
图4-4 骑马俑[104]
图4-5 镇墓兽[105]
1965年,洛阳市老城盘龙冢元邵墓出土骑马俑,直立于长方形的底板上,马头有花卉和辔具装饰,背上马鞍和障泥,尾部套鞧带。上有骑马俑,头戴龙冠,身着红色右衽宽袖短袍,腰系带,下着缚袴。右手持管状乐器,左手隐于袖内(图4-4)。此墓还出土有镇墓兽(图4-5),人面而兽身,蹲姿,人面向上仰望,双目圆睁、阔鼻、咧嘴,表情生动凶猛。兽身背部鬃毛直立,腿部有翼形装饰,造型奇特,怪诞,有彪悍之气。在造型和制作工艺上,显然比1991年湖北鄂州鄂钢饮料厂1号墓出土的镇墓兽要精美细腻(图4-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俑,工艺相对粗糙,造型更加随意奔放,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大件作品,内容题材还是以日常生活为主。1986年湖北黄陂县滠口镇晋墓出土一批人物俑,舂臼俑跪姿(图4-7),头戴帢帽,后沿上翻,身着圆领窄袖衣,浓眉大眼,眉间有一白毫装饰,嘴微张。前面置一碓钵,右手执杵,左手扶碓做舂物状。跪姿武士俑,头戴帢帽,浓眉高鼻,双目圆睁。身着铠甲,腰系围裙,左手持盾,右手持矛,显然是步兵,做防御状(图4-8)。
图4-6 镇墓兽[106]
图4-7 舂臼俑[107]
图4-8 舂臼俑[108]
2004年,新安县水泥除尘设备厂发现晋墓出土武士俑(图4-9),头戴护耳盔,怒目圆睁,留山羊胡须,左手前伸执盾,右手上举,已残或执兵器。身穿右衽窄袖衣,腰束带,下着长裤,右腿向后半跪,左腿前伸,神气勇猛,威武昂扬。侍俑均为站姿,面部施白粉,着曳地右衽宽袖长袍,双手交置胸前,腰系带。头梳圆柱形髻或头戴平顶帽。新安县招待所晋墓发现的武士俑(图4-10),头戴尖顶帽,上着交领右衽窄袖,腰束带,下着拖地裤,右拳上举,左拳下摆,两拳中皆空,似应握物。另一身头戴盔,上有束腰尖顶,身披圆领形鱼鳞铠,赤膊,束腰,下着长裤蔽足,右臂上举,握拳,左臂斜伸,收拳,两手均应持物。
文官俑头梳高髻身着交领右衽上衣,宽袖,下着长裙,左手抚腹,肃然拱立,温文恭谨(图4-11)。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无论人物还是动物的制作,都已突破了前代古拙生硬的作风,在继承汉代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受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影响,胡人形象和佛教题材的陶瓷雕塑开始出现。(www.xing528.com)
图4-9 武士俑[109]
图4-10 武士俑[110]
图4-11 人物俑[111]
1965年,洛阳老城盘龙冢元邵墓出土乐俑(图4-12),体态端庄,头梳高髻,面目清秀,身着无领宽袖长衫,束腰,衣褶线流畅。双腿盘坐,手持各种乐器,反映北魏皇室贵族笙歌燕舞的场景。头戴小冠立俑(图4-13),着宽袖服,外罩裲裆铠,腰系带,下着褶裥缚袴,两手拢于袖内,持乐器于胸前,表情温顺,笑容可掬。抚剑武士俑(图4-14),头戴风帽,身着甲胄。内穿长衣,外披翻毛领斗篷,双目圆睁,张口呐喊,双手于胸前抚剑杵地,威风凛凛,高鼻深目,表现出鲜卑族威武强悍的特征。而徐州狮子山出土文吏俑(图4-15),头戴小冠,身着宽袖深衣,无领,裲裆衫以褡袢联结,穿齐头翘首履,双手按环手刀。这些作品造型比例修长夸张,头小,椭圆形脸颊,面部表情刻画生动细腻,褒衣博带是北朝晚期的特征。1960年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女陶俑(图4-16),眉目清秀,削肩细腰,头束高髻,两鬓抱面,身着内衣长裙露足尖,宽袖及手。面带微笑,拱手而立,呈现出一种温顺甜美之态。
图4-12 乐俑[112]
图4-13 小冠立俑[113]
图4-14 抚剑武士俑[114]
图4-15 文吏俑[115]
从陶俑服饰可以看出胡人汉化的这一转变过程。这一时期以灰陶施白粉彩绘居多。男女俑的形象都是双手拱立、僵直,整体比例失调,但注重面部表情刻画。模制印制缺少变化,手捏的自由 奔放。
图4-16 女陶俑[116]
图4-17 骆驼俑[117]
在动物陶塑方面,多为手工捏制而成。除了以往写实的动物俑外,东汉时期开始出现的骆驼俑到北朝发生很大变化,如1979年太原市晋源区郭村出土骆驼俑(图4-17),跪卧背上负着排状屐,上面铺有厚垫,四肢稳健有力,表现出耐劳任怨的神态。彩绘文吏俑(图4-18),头戴高冠,褒衣博带,宽袖长袍,外披裲裆,束腰。彩绘舞蹈俑(图4-19),高鼻深目,头戴尖顶毡,身穿交领红色宽袖长衫,腰系带,下着黑裤,足穿翘首齐头履,双手上举,面带笑容,手舞足蹈,应为跳胡旋舞,在当时的壁画、陶器中常见的题材。可以看出北朝时期的陶塑艺术作品很有特色。
北朝用于辟邪镇宅的翼兽、镇墓兽俑(图4-20)比较特殊。墓葬出土的神兽有麒麟、辟邪、天绿、狮子等。有人面和兽面之别,印坯而成,形态夸张,做工精良,比例匀称,都带有羽翼,都带有升仙思想。
图4-18 文吏俑[118]
图4-19 舞蹈俑[119]
图4-20 镇墓兽俑[1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