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陶瓷雕塑史:探索秦始皇兵马俑的宏大创造

中国陶瓷雕塑史:探索秦始皇兵马俑的宏大创造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陶马,从形体写实手法来看,好像是从真的战马体躯上模制出来。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在我国雕塑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建立起封建统一强大国家的秦始皇,拥有军队百万、战车数千,内统一六国,外遏制匈奴,千里驰骋,所向披靡的壮丽图景。截至现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仍在继续发掘中,彩绘兵马俑的出现,打破了秦始皇兵马俑都是灰陶没有色彩的观点。

中国陶瓷雕塑史:探索秦始皇兵马俑的宏大创造

1974年,在临潼秦始皇陵东侧发现大型兵马俑坑。这些陶俑整齐有序,与真人真马等高,总数达六千余件的兵马俑,其中有以战车、步兵混合的主体部队,还有身披铠甲、手执弩机的武士弩兵;在布局上采用严谨直立的形式,营造出奋勇攻战、浩浩汤汤的气势,令人敬畏。兵马俑是秦朝军队的真实写照,在设计上象征着守卫陵园,又是对秦始皇完成一统大业的歌颂与纪念。这些灰陶制作的秦俑主要艺术特点和美学特征有:崇尚写实,风格淳朴,形象生动,形神兼备。而且兵马俑形体比真人略高,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陶塑艺术群,是我国陶俑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堪称世界陶塑艺术的奇葩,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从现代艺术角度理解兵马俑也是一种景观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的群体(图3-2)。

图3-2 兵马俑坑[40]

秦始皇兵马俑就地取材,多为泥土入料,所采用的方法是模子印制,然后依靠双手加工修改烧制而成,塑造出来的陶俑轮廓线条流畅优美。目前发现的陶俑种类有: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射手俑、马俑等,这些陶俑根据身份的不同,他们的装束、形貌、神态、所持器械也完全不同。

武士俑手持兵器已失散或朽烂,仅手势可见,有的身着盔甲,有的只着战袍,一个个披坚执锐,挟弓挎箭,精神抖擞,严肃威武,如临战阵。拖车或背鞍待骑的大陶马,也是一个个膘肥体壮、飒爽矫健,昂首耸耳,如闻嘶鸣。最值得称赏的,是所有的武士俑像不仅体躯动态、衣履装束等各有特点,而且他们的个体特征鲜明,尤其是在眉眼、胡须、发式等细节的塑造上,表情、动态、服饰各异,很少有雷同的形态出现,应该是一人一模制作(图3-3)。

人物性格刻画上,有的昂首挺胸,意气风发;有的笑容诡异,诙谐意趣;有的虎背熊腰,雄壮威武;有的须髯喷张,气宇轩昂。神形姿态各不相同。他们的姿势多是挺直站立,第二俑坑出土的有半蹲式的跪射俑,显示出战阵的严整划一,但也可能受到制作技术上的局限,因体积庞大,泥胎过重,为了能够稳定形态,所以缺乏动态感的变化,这样经窑火烧成,利于大量制作(图3-4)。

图3-3 立俑[41]

图3-4 跪俑[42]

秦始皇兵马俑的陶马,形态高大威猛,双耳竖立,神情贯注,目不斜视,头颈高昂,四肢矫健,剪鬃缚尾,表现出机警神骏,一旦驰骋飞奔,即动势疾若闪电,在这里,战马不单纯是军阵的组成部分,它那雄骏的神态衬映了武士豪迈勇敢的战斗精神。

考古资料证明秦王朝以前,墓葬出土遗物多用真的车马殉葬,用陶俑或铜铸的车马很少见到。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或商、周青铜器中也多是利用鸡、狗、牛、羊、犀、象、虎、豹、鹰、等动物形象的象形器表现,然而到了秦代忽然出现这样一大批不仅体积如真马,而且形象非常生动写实,富有活力的大陶马。

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陶马,从形体写实手法来看,好像是从真的战马体躯上模制出来。在没有以往制作经验的基础上,竟能一举而达到如此的艺术高度,实令人惊奇。这或许是由于春秋、战国以来,生产力的解放促成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和雕塑艺术的发展,以及雕塑匠师得以充分发挥艺术才能产生的成果。而更重要的是秦代已重视养马,在征战中骑兵或战车的作用也很重要。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本人在指挥战事中,也曾骑过很多的名马。秦陵俑坑能出现这样神态逼真,生气勃勃的战马群,当然与雕塑匠师们深入生活实际,对于皇家所养名马细心观察体会是分不开的(图3-5)。

图3-5 马[43]

在秦始皇兵马俑第一俑坑出土的全是战阵行列中挽拖战车的马匹,第二俑坑才出现配有鞍辔的骑马,但两种马的姿势和神态是很相似的,即都是由直立的四肢支持着昂首挺立的躯体组成,并且显示出膘肥体健的特征。特别是马的前肢和头部,表现了飒骏矫健、竖耳嘶鸣的神态。很可能是由于体躯重量的关系,必须四腿分立支撑,保持全身稳定,但缺乏动态变化。虽然如此,仍能表现出战马所具有的刚强骁勇的气质。(www.xing528.com)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在我国雕塑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建立起封建统一强大国家的秦始皇,拥有军队百万、战车数千,内统一六国,外遏制匈奴,千里驰骋,所向披靡的壮丽图景。体现秦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强大力量和英勇气概。同时也说明了远在2200年前,我国古代的雕塑工匠和窑工们所具有的惊人才能和智慧。像这样一大批大如真人真马的陶塑俑像,如果我们和它们站在一起,好像是与一群生龙活虎的兵士列队为伍,不禁使人产生大敌当前,整装待发之感。这些栩栩如生的陶塑群像和众多兵器,不只是秦始皇统帅百万大军的一个缩影,也是秦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为我们研究秦代的军事、政治、经济及文化艺术提供了极宝贵的实物资料,也证明当时秦始皇征服六国时的国力雄厚。

秦始皇兵马俑不论在造型设计、具体塑造、烧制技术,以至制作场地、泥料供应等方面,都是极其艰巨、庞大的工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完成这样一项繁巨的任务,应是与秦始皇的强权统治分不开的。要竭尽多少劳动者的才华和辛劳,才能创造出这种亘古未有的奇迹。

这批大型兵马俑之所以特别突出,不仅是体积大,数量多,而且在塑造艺术上,也是极其精致,人物形象、动态、表情各不相同。我们知道,现已出土的各代墓葬俑像,不仅量少形小,且多系模制,以致同墓俑像,往往状貌神态相同,颜面轮廓和周身衣纹,显得模糊,体、面关系不明显,立体感不强,精神面貌也显得松懈,缺乏生气。而这批兵马俑,像是由雕塑者逐一精工捏塑而成,因为所有俑人的神态、表情、年龄、性格、服饰冠戴,尤以发式妆扮等,都各有不同。如果由工匠逐一捏塑,要塑制出如此大量的巨型人马,即以今天的条件而论,作成一个泥坯,无一周之功,难以堆成;要在雕塑台上,精雕细塑成为一件完美的成品,又需若干时日?如此要塑制近万件作品,即便是集合了全国的雕塑专家和能工巧匠同时动手,也是一件难以设想的浩大工程,即使是模制,这个两千多年前的兵马俑群的塑制行动,仍可以说是我国美术史上为数不多的集中了全国力量,大批出产成果的巨大艺术事件之一。显示了我国古代多才多艺的工匠们,即使在奴役生活的压迫下,仍能以发挥出劳动创造世界的伟大智慧。

截至现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仍在继续发掘中,彩绘兵马俑的出现,打破了秦始皇兵马俑都是灰陶没有色彩的观点。手执兵器的武士俑和一个铠甲俑,虽然手中原武器已因年久朽失,但从他们严肃威武的气势,可看出是忠于职守的。士卒等级或各有异,但其精神抖擞严肃,则尽相同(图3-6)。

第二俑坑出土的彩绘跪俑(图3-7),正全神贯注地作发射之状,惜弓箭朽失,使俑的威风不免减色。他和其他直立俑,在塑造手法上很相似,从面部肌肉组合、发式结扎到甲衣鳞片、裤管鞋袜等,也都表现得细致入微,令人感到仿佛如从真人模制下来。陶马也有同样的情况。当然,从真的实体模制出来的东西,不能称为雕塑艺术作品,这里只是说明秦始皇兵马俑十分细致的写实技艺。并且由此联想到19世纪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的一件“青铜时代”名作,由于形象逼真,体躯大小如真人,因此当这件作品在展览会出现时,有许多观众提出疑问,认为其是从真的人体上模制而成的,这是欧洲雕塑史上的一段佳话。哪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已出现了似乎足以与罗丹媲美的能手。当然时代不同,性质也有不同,但这确实值得我们自豪的。

图3-6 兵马俑坑[44]

图3-7 彩绘俑[45]

总的说来,这一大批巨型秦兵马俑的出土,对于认识和研究秦始皇时期的历史,以及秦代雕塑艺术的创作水平,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就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来说,从秦代开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初期,国家获得空前统一,疆土扩大,经济上有很大的发展,在如此良好的基础上,由于统一六国之后,在文化艺术上,有了吸取各地各族新的营养的可能,而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变革,奴隶获得解放,阶级关系暂时得到缓和,劳动工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相应的发挥,因而使秦代艺术有了空前的提高。这表现在雕塑艺术上、特别是表现在这批兵马俑的制作上,它不仅真实地反映了秦代的社会现实,体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胜利,显示出秦国商鞅变法以后,士勇兵利,车坚马良的旺盛局面,洋溢着歌颂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充满生气与活力的“革命者”的气派,更体现了广大人民希望国家统一和强大的美好愿望。从这一意义来说,秦始皇兵马俑是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一批优秀雕塑遗产,值得特别珍视。

秦始皇兵马俑的出现,也许与秦始皇本人好大喜功,想利用宫殿建筑和雕塑艺术形式来夸示威严和功盖万世的功绩有直接关系。他利用集权,役使万民,集中各地名工巧匠和多种技艺人才,才能以集体完成这一宏大艺术工程。秦始皇陵墓的兵马俑就已如此大劳民力,试想,整个骊山陵的豪奢,要达到如何地步。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是对当时秦始皇陵园建设最详细的记述。秦帝国的军事空前强大却又转瞬即亡,或许与修建秦皇陵和制作兵马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另外,秦始皇陵园周边也出土许多陶俑,在历代陶俑中也属罕见。人物体形高大,与现实生活相近,造型比例准确,烧造工艺技术精湛,以写实的手法展示出中国古代陶塑艺术已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由此足以说明具有才能的秦代雕塑匠师们,在深入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熟悉所要表现的对象,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以从事这类艺术性的创作原则是一致的。

这些陶俑基本都是模具印制,如何黏结烧制而成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每个人物的形象都不一样,按数量分析,应该需要大量模具,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模具的发现,有待今后考古发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