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夏商周时期的陶塑艺术与青铜艺术鼎盛时期、彩绘陶的出现

夏商周时期的陶塑艺术与青铜艺术鼎盛时期、彩绘陶的出现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夏、商、周是青铜艺术鼎盛时期,陶塑艺术仍在继续发展,虽然出现快轮制,但陶塑仍然以手捏为主,常见器物上装饰的动物和兽面、人面形、鸟兽形陶器盖等题材,颇为生动。图2-29舞蹈俑[34]图2-30饕餮纹瓦当[35]此时期还出现了在器身贴兽首和耳饰的“彩绘陶”。兽面造型别致,形象生动,这种形式的作品同一时期大量出现,是随葬明器的代表特征。

夏商周时期的陶塑艺术与青铜艺术鼎盛时期、彩绘陶的出现

夏、商、周是青铜艺术鼎盛时期,陶塑艺术仍在继续发展,虽然出现快轮制,但陶塑仍然以手捏为主,常见器物上装饰的动物和兽面、人面形、鸟兽形陶器盖等题材,颇为生动。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灰陶羊,形象生动,羊角、眼睛、鼻孔都刻画的十分细致,短嘴巴微张,羊角翻转夸张表现,塑造的不是本地的山羊,而是绵羊的形象,应为器物的把手。灰陶龟(图2-26)使用的是以块面为主的简洁表现手法,通过塑造乌龟微张的尖嘴和双眼,生动表现出乌龟行走辛苦的这一过程。古代工匠对现实生活的细节把握,证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一真理。

图2-26 龟[31]

1955年湖北省天门县石家河遗址出土了大批陶塑,有红陶人物像、象、羊、鸡、猴、熊、老鼠、鸟等。特别是群象少见(图2-27),我们知道黄河大象,以及三星堆也有象牙发现,但是在湖北地区实属罕见。一群由大象领着的小象,手工捏制,造型生动,有一种长途迁徏的感觉。在遗址还发现窑址,这些作品呈现出因高温烧制后形成的光泽,似乎有一层薄釉,但是温度仍不具备我们公认烧制“瓷器”的决定性因素,只能称之为“原始瓷器”。而且这种“青釉器物”在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都有烧制。

图2-27 象群[32]

春秋战国的陶塑有小型舞俑、侍女俑等,作为明器(冥器)的彩绘陶俑在初创阶段已经颇具风采。甘肃省礼县永兴乡赵坪村出土礼县博物馆藏人形灰陶瓶(图2-28),细泥灰陶,深目高鼻,嘴巴大张,圆耳穿孔,粗脖颈,双手拢于胸前,乳头突起,腰部微屈,穿长裙,平底,有赤色涂抹装饰,头的后部有圆孔,是集实用与观赏于一体的作品。

图2-28 人形瓶[33]

山西省长治县分水岭出土舞蹈俑(图2-29),泥质灰陶,一组由九身组成,制作精美,随手捏制而成,体态秀美,不做作,面部表情甜美可爱,证明以纯粹娱乐、随葬为目的的陶俑开始出现,这是质的飞跃。(www.xing528.com)

另外,陶器作为装饰开始在建筑上使用。河北省易县战国燕下都遗址出土一批陶范、瓦当等陶器标本,雕刻有饕餮纹、双龙纹、双鹿纹、几何纹等。瓦当采用模子印制,饕餮纹雕工细腻,表现的目纹、鼻纹、耳纹、口纹、口纹夸张凶猛庄严,结构严谨。这种表现手法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所要表现的主题的处理,是有一番意匠安排的(图2-30)。从造型风格来看,具有浑圆饱满和轻捷明快的特点,给人以简括洗练的艺术感染力,除精巧华丽的表现外,还具有道劲健美的感染力,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陶器作品。

图2-29 舞蹈俑[34]

图2-30 饕餮纹瓦当[35]

此时期还出现了在器身贴兽首和耳饰的“彩绘陶”。如北京市昌平区松园战国墓出土双兽首耳壶(图2-31)。造型优美,端庄大方,正方形口沿,上有一盖,长颈圆腹,圈足,长颈两侧对称贴虎形耳,修长的身躯回首勾尾,姿态优美,装饰性极强。另两侧贴铺首衔环,肩部和腹部阶梯型突出,用朱砂装饰。

图2-31 双兽耳壶[36]

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提高,陶范“模印法”的出现,窑炉构造改进为以竖穴为主,由火膛、火道、窑室三部分组成。烧制时火焰均匀,温度稳定,工匠们掌握了“还原焰”,出现“印纹陶”。在生产过程中工匠们无意之中发现泥浆中釉的结晶体,或窑炉的温度升高烧结坯体中氧化硅结晶体的化学物质,从而弥补了以前无釉陶器渗水、易污的缺陷,出现了我国的原始青瓷。在器物的盖上或把柄上往往用兽面装饰。上海博物馆藏兽面三足双耳鼎(图3-32),直口,浅腹微鼓,圜底,三兽足。口沿有对称双折耳。中央塑一兽面,后面塑一兽尾。兽面造型别致,形象生动,这种形式的作品同一时期大量出现,是随葬明器的代表特征。

图2-32 兽面双耳三足鼎[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