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仿生陶塑与哺乳动物造型

仿生陶塑与哺乳动物造型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仿生陶塑指仿造现实生活中的动植物造型制作,烧制而成的陶塑,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仿生陶塑以仿拟物体的外表体征,或是其材质、肤理为准,惟妙惟肖,可以以假乱真。仿生陶塑在新石器时期最具代表,可能与原始人类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壶身顶、底两面各以黑和红两色绘一组蛙纹。雕塑造型无疑对陶塑制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仿生陶塑与哺乳动物造型

仿生陶塑指仿造现实生活中的动植物造型制作,烧制而成的陶塑,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仿生陶塑以仿拟物体的外表体征,或是其材质、肤理为准,惟妙惟肖,可以以假乱真。仿生陶塑在新石器时期最具代表,可能与原始人类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1959年山东省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红陶兽形壶(图2-14),细夹砂红陶,通体磨光,有光泽。体形似狗,肥壮,四肢短粗有力,短尾上翘,背上有提梁,头上扬似流口,尾部有注入口。

1975年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出土、目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黑陶鹰尊(图2-15),是一只猫头鹰的造型,动态刻画细腻,双目圆睁,鹰钩嘴,双腿粗壮,空腹,尾巴着地起到烧制时的稳定感,是原始陶瓷雕塑的杰作。

图2-14 兽形壶[19]

图2-15 鹰尊[20]

图2-16 鸟形罐[21]

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遗址出土的彩陶鸟形罐(图2-16),似鹰,体前宽圆,后窄尖,中空,鹰头有两眼,背部有短颈壶口,双足直立,通身用黑彩点状羽毛装饰,姿态生动。手纹羊头把手杯(图2-17),方口微外侈,四壁平直外敞,一羊头做把手,一侧绘制双手纹,是平面和立体相结合的完美作品。

藏于青海省博物馆的鸭形蛙纹双耳壶(图2-18),造型似一只鸭子,壶口呈鼓腹壶形,形似鸭子高高昂起的头。壶身两侧有对称的耳,如鸭的两翼。壶身顶、底两面各以黑和红两色绘一组蛙纹。鸭形壶巧妙地将大自然中的动物形象融入到陶器造型当中,集装饰性和功能性于一身,是一件难得的彩陶艺术品。

青海省柳湾墓地出土的鸮面罐(图2-19),直接模仿鸮的形象,两眼镂空,鼻子、嘴巴贴泥条手捏而成。这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鸮鸟的图腾崇拜。这种崇拜不光出现在西北地区,在陕西省华县庙底沟类型中也发现有“鸮陶鼎”。

图2-17 手纹头头把手杯[22]

图2-18 鸭形蛙纹双耳壶[23]

图2-19 鸮面罐[24]

在甘肃齐家文化中出土大量红陶鸟形盛贮器(图2-20),有平底、圆腹短颈,双足、长颈两种形式。器物表面打磨光滑,造型有鸭、鸟、鸡等。作为实用器,造型优美,集实用性与装饰性为一身,比前期有很大进步,显然是受到家庭驯养动物的启发创作,注重造型的设计和应用,证明古人的审美视觉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后来就出现很多动物造型的陶塑如羊(图2-21)、猪、狗等造型,证明家畜饲养已经常规化。这些作品都是信手捏制,造型生动,很少雕饰。

图2-20 鸟形器[25]

另外,如图2-22所示的灰陶仿生壶,将几何、线条、流线元素应用于仿生陶器中,集审美与实用功能于一身,现代设计感非常强烈。这些陶瓷雕塑作品都是我国早期的代表作品,虽然塑造技法比较稚拙,似为信手捏制,略加修饰,但仍不失为质朴传神的佳作。这种利用黏土制作、经火烧制的陶塑作品,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一代代地继承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www.xing528.com)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陶塑作品到底是陶艺术品还是实用器皿呢?白陶鬶(图2-23)证明我们的先民已经具有了实用和装饰相结合的审美意识。

图2-21 羊[26]

图2-22 仿生壶[27]

图2-23 鬶[28]

特别是对动物的刻画装饰上,紧紧抓住动物的局部特征进行塑造,粗中有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中国的陶瓷雕塑经历了由依附于生活需求而点缀装饰,逐步提升到以造型设计到实用美的发展历程。

原始陶塑的艺术特征有以下几点:

1.模仿性

原始陶塑作品,造型多为身边常见的事物。表现手法由写意到写实,且写实性由弱到强。先民们通过对自然、生活的长期观察,对习见事物的特征渐渐注意并熟悉起来,进而将这种认识运用到陶塑的制作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经验日渐丰富,对表现对象的特征、比例、动态等的把握逐渐加强,其塑造事物的能力也在不断加强。

2.多样性

在原始陶塑中,先民们尝试了不同的成型方法。捏、堆、塑、贴等技法得到很好的运用,圆雕、浮雕、线刻、彩绘等艺术形式也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每一件陶塑作品都不是单一方法作用的结果,而是通过独立塑造、器型配合,实用与赏玩结合,各种技法的灵活表现使得整个造型艺术趣味盎然。如图2-24所示很简单的将两个不规则圆形,扣连在一起,表面用手捏出纹饰,显然不是装饰器,也不是实用器,或许是玩具宗教用品,抑或是两个部落结盟的信物。

图2-24 指甲纹双连环[29]

3.写意性

原始陶塑的发展与此前彩陶艺术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造型经验是息息相关的。陶塑打破了彩陶器型的局限性,发展成为雕塑造型。雕塑造型无疑对陶塑制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陶塑的出现始于先民们随意的捏塑、偶然烧制,且由于当时的造型技术并不成熟,因此许多作品只抓住了事物的局部特征,或者只表现其突出的形象特征。再者,这种陶塑多是为了精神的愉悦和享受,没有实用价值,或者只是一件玩具,且大都是小件。然而这种看似不成熟的作品,却格外朴拙、天真,耐人寻味。西藏昌都县卡诺遗址出土红陶双体罐(图2-25),小口短颈,宽沿外侈,扁圆空腹腔,有夹角裆分开,似两个丰满的臀部,表面涂有黑色陶衣,有阴刻三角折纹组合成菱格纹,工整细腻,这种写意、夸张的原始陶器作品对我们今天的陶艺创作有很大的启示。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先民们对事物的观察逐渐深刻,对表现对象的特征、比例、动态等的把握逐渐加强,造型能力也日趋进步。因而越到后期,陶塑表现的事物种类越多,也更加传神。

图2-25 双体罐[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