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000年左右,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改造自然、支配自然的能力显著增强,人类无意中发现泥土经过烧制变硬的原理,开始就地掘穴成窑,从此历史上便出现了我们所说的陶器。由于远古生产力低下,技术含量不高,导致器皿的烧制、烧成温度不稳定,变动很大,有高温和低温之别。由于原材料分布的地域不同,使得黏土中化学组成所含杂质的性质多少不定,所以又有粗陶和细陶之分。
原始陶器原材料的取材多是河流弯道沉淀的腐泥,或是山体的雨水冲击面,这些地方的泥土细腻,还有丰富的有机物,黏性好,经过简单的抟练就可塑造成型。陶器制作有火和泥的先决条件之后还需窑炉,早期人们烧制陶器就是在平地上堆烧,将麦草、木材堆放,再在上面放置制作的陶瓷作品,然后糊上泥巴封闭,在下部开一个点火口,上部开一个洞出烟,这样点火烧制,不能见明火,大概要烧一天一夜,自然冷却,上面糊的泥坍塌后取出作品。这种原始烧陶方法在偏远的山区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在延续。
图2-1 人头像[6]
根据现在发现的考古资料可知,最早的陶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78年在河南省密县莪沟北岗遗址,在距今8000多年前裴李岗文化中发现很多红陶捏制的人头像(图2-1)、猪、羊(图2-2)等,是迄今所知黄河流域最早的陶塑作品。这种形式的原始陶塑在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如裴李岗遗址、仰韶遗址、大汶口遗址、龙山遗址都有发现。都是简单的人物头像、人面、兽面,以及鸟、鸡、羊、猪、狗、鱼等动物陶形象。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红陶人头像(图2-3),用粗泥制成,颈下部分残缺;作扁头平顶、宽鼻深目、前额陡直、突颏缩嘴,耳垂有穿孔,作张嘴欲语状,具有老年妇女的形貌特征,可能是当时受人尊敬的氏族老妇人形象。塑造技法比较稚拙,从其陶塑风格可以看出是信手捏成,略加锥划即现老妪特征,从其做法来看,不失为质朴传神的原始社会雕塑佳作。除这些单独的陶塑外,还有以器物装饰构件表现的作品。
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人首形彩陶瓶(图2-4),就是一件完美表现少女形象的器皿和雕塑结合的作品,在瓶口圆雕人物头像,披发,眼、嘴和鼻孔镂空。双耳各有一小孔,用来系挂装饰品。头像五官端正,安排均匀恰当,并能准确的把握头骨的转折关系。通体橙红色陶衣上,以黑色三层连续绘制弧边三角与斜线纹,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使现代人对远古人们的生活产生丰富的联想。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也有同样形式的作品,陕西省洛南地区出土的“彩陶人首壶”都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品。
天水市柴家坪遗址、礼县寨子里遗址出土的红陶人头像(图2-5),高额阔面,眉骨隆起,嘴、眼镂空成横条状,鼻子呈现三角状,两耳各有一孔系挂装饰物。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马家窑浮雕人形双耳壶,在器皿表面采用浮雕手法,将乳房和女阴完美的表现出来,可能是对女性崇拜的代表作品。
图2-2 羊[7]
图2-3 人头像[8]
图2-4 人首形瓶[9]
图2-5 人头像[10]
西北大学博物馆藏陕西省扶风县案板遗址出土红陶人像(图2-6),随手捏制,高鼻梁,眼睛和嘴巴钻孔而成,耳朵有穿孔,表情丰富。特别是在遗址沟南中区H2内,出土一身女神像(图2-7)。泥质红褐陶,实心,手工制作。头部及四肢残缺,躯体保存完整。体态丰腴,贴塑的乳房饱满圆突,腹部隆起,为裸体女像。颈部有一深3.5cm的圆孔直通体内,似为插接头部之用。脐部为一戳出的小圆坑。这种类似的女性塑像在史前遗址中时有发现,可能与女性崇拜有关。也有对男性崇拜雕塑的出现,西北大学博物馆藏陕西省长安区镐京观村采集灰陶祖(图2-8)。灰色胎质,为一男性生殖器造型,是反映新石器时代的男性生殖崇拜的重要资料。这些对研究原始宗教信仰及原始艺术发展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图2-6 人像[11]
图2-7 女人像[12](www.xing528.com)
图2-8 人祖[13]
这些都是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典型特征的陶塑,以可爱的女性头部为造型,也许是祭祀用品,可能与原始宗教崇拜有着密切关系。显现了我国5000年前先人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想象力。同样女性崇拜的陶瓷雕塑在红山文化也多有发现,如辽宁省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红陶孕妇像,有些胸前的乳房突起,有些则是躯体具有孕妇的特征;根据这些女神像,有学者推测是生育神或地母神的象征。通过对甘肃、青海出土的人首瓶或贴塑裸女像的陶瓶陶罐进行观察和分析后认为这些陶塑应该是母系社会对女性崇拜的具体表现。
2017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出土一尊完整的“超写实”的红山文化时期整身陶塑人像(图2-9)。通高55cm的整身、盘坐、作口呼状,极为罕见,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完整、形象最逼真、表情最丰富、最大的中国史前陶塑人像,可能是以当时的巫师、部落首领为原型雕塑而成。这尊陶塑人像的出土为研究红山文化及辽河文明的演进过程提供了珍贵材料。
南京浦口区营盘山遗址出土灰陶人面像(图2-10),胎质细腻坚硬,外表光滑。面部轮廓近似长方形,前额宽平,眼眶粗大,眼睛深凹,细长微弯曲;鼻梁挺直,鼻翼肥大;耳郭宽厚;嘴巴微张,厚唇,下颌明显向外延伸呈梯形。头戴冠,冠上浅刻纹饰,冠角正反两面均穿小孔,顶部镂空。整个人面像面部轮廓和五官都十分夸张,似青铜器、玉雕的饕餮纹,有几分神秘的色彩。这是迄今南京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塑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图2-9 人像[14]
图2-10 人面像[15]
图2-11 人首瓶[16]
1990年,浙江省嘉兴大坟遗址出土的崧泽文化的典型器物灰陶人首形陶瓶(图2-11)。泥质灰陶,瓶顶作一少女人首形象,精巧的构思,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江南地区工艺技术的精湛。这些作品说明陶瓷雕塑,最初是作为器皿的装饰发展而来,实用性第一,装饰性次之,是逐渐独立出来的艺术品。
从新石器时期的陶塑我们可以看出,陶器的装饰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很多原始陶器的手柄、壶嘴、灌口以及器皿腹部出现了捏塑人物和动物的形象的装饰。比如彩陶人形罐,既有实用性又有装饰性。1972年,在甘肃省玉门市清泉乡火烧沟文化遗址出土的人形彩陶罐(图2-12),造型以立人为形,头顶为侈口,环形耳朵,双眼镂空,颈部有璎珞,胸部、腹部有网格纹装饰,下着连体裤,穿翘头靴,左右臂成器皿的抓柄。不少学者根据人像嘴旁涂黑彩和乳房很小的特征分析,认为是男子形象,反映了当时流行男性崇拜的习俗,证明人类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同样,在遗址中出土的还有彩陶三狼钮盖四足鼎,盖上装饰有三只狼崽(图2-13),扁圆首,两耳竖立,口微启,四肢对称直立,神情专注,作欲捕猎状。整个形体经刀刻削,棱角突出,造型准确,是我们的先民将绘塑完美结合的艺术品。这种器皿与塑像结合的作品,从装饰的图案和服饰可以看出,仰韶文化后期,我们的祖先已经身着非常时尚的服装了。
图2-12 人形罐[17]
图2-13 三狼钮盖四足鼎[18]
从以上作品分析来看,自陶器出现就有了陶塑,但比较原始,都是手捏而成,造型简单,烧制温度低,工艺粗糙,陶质疏松,多为素面红陶,不太注重装饰。
仰韶文化时期,种类增多,造型优美,有人物和动物形象。胎质细腻,磨光加工,往往还施以陶衣,有纹样装饰,令人赏心悦目,陶器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