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传统文化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保障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文化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认识能力。在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不能以活动代替传统文化教育。现在国内出现了国学热,这是一个好现象,学国学的热潮能很好地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作为教育工作者,其文化认识能力,即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以及引导学生看待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关系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关系到学生思想的进步和观念的创新。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注重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和领会。
理论学习能力。现在一些高校不组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理论的学习,不注重教师对传统文化思想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以活动代替传统文化学习,搞搞活动就算是学习传统文化了,这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误区。比如有的高校让学生峨冠博带、汉服唐装集体诵读经典,或穿唐装、旗袍举行成人礼,甚至组织学生穿古装向师长行三叩九拜入学礼,用这些形式的内容代替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其表象之下,隐藏的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读和曲解。要加强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学习能力,帮助教师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知识识别能力。在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要做到准确理解和掌握古圣先贤的真实思想,不能凭某位大家的解读或是自己的理解而“戏说”。(www.xing528.com)
教学设计能力。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能力,包括传统文化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教学内容的设计能力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传统文化课程教师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教学设计过程,逐步解读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从其原有知识水平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把握教学节奏,对教学过程进行统整规划。
教学实施能力。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课堂环境来开展,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能够采用灵活的课堂形式与多样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注意力;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师要充分利用灵活多变、适合学生特点、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音频、视频、PPT、图片等多种多媒体内容,同时结合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灵活多样地实施课堂教学;建立高效的课堂管理机制,协调传统文化教育课堂中出现的冲突与矛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
教学评价能力。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评价之前,应确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设立准确的评价目标,充分收集、整理不同种类的数据,找准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评价依据;在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要及时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反思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而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