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即在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教育的同时,以培养人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创业教育的概念来源于西方,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二是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开拓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它整合了素质教育、创造教育、职业教育、创新教育等多种教育理念,是知识经济中集各种教育之合力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即“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在这里,“求职”不是被动地等待“分配工作”,也不是在某一特定领域里寻找空缺,而是主动地、全方位地探寻可能的岗位以及通过施展才华使其成为自己的现实工作的过程;“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是创业教育的精髓所在,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提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广义的创业和创业教育,即开创事业和与此相应的教育活动。根据这种理解,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不同岗位、不同事业的开拓者,都有可能成为创业者。在我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中,对创业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定位。在教育部高教司主持召开的一次全国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把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方式概括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第二种类型,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第三种类型,是将素质教育作为基础并为学生提供创办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咨询的创业教育。
2.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创业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
创业教育虽已提出多年,但从来没有今天这样的重视。为了适应21世纪新的挑战和变革的需求,革新教育和培训过程必须包括创业能力,这种能力无论对工作、就业还是自我谋职都同等重要。
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护照”,要求把创业能力护照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性护照同等重要的地位。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提高国民和广大劳动者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高等教育而言,创新精神要落实到创业上来,创业素质应该成为高等学校学生基本的必备的素质。
(2)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及社会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为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广阔的空间。过去创业更多利用的是人才、物力、财力和已有的技术方法,而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信息和技术是最重要的创业资源。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院校)作为知识中心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在知识的创造、传播、转化和应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促进新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在新经济时代,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群较之其他人群更具有创业的环境和资源优势;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促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高新技术产业成了新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知识产业化成了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生长点,这就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创业人才去振兴传统工业,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这也就为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科技创业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促成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迫使企业扩大规模,推动企业的兼并、合作;另一方面又导致大企业供应大市场的活动不断向小企业供应小市场的活动转移,这推动着大学生创办小型高科技企业。未来的社会是一个需求日益多样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社会。这种社会需求必然使生产的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成为其显著特征,这势必导致新的行业、新的企业、新的产品不断涌现。而在新经济时代,高科技的小企业具有相对优势,这种社会需求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创业教育是解决中国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仅能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是繁荣经济、缓解就业压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4)创业教育代表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结合,必须注重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业潜能。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将成为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志之一。如果一个高校的毕业生在求职和创造工作岗位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力,那就很难说这个学校的办学方向是正确的,质量是上乘的。
(5)创业教育是促进个人未来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从根本上讲,创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国民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人的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进入社会的“护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岗、转业、失业将成为市场配置人力资源必然产生的现象,将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持久的、正常的状况,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就必须学会自谋生路的本能。所以,无论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看,还是从受教育者的就业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看,都必须在高等教育中重视推行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及引导受教育者的创业行动。
(二)创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1.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高校学科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门类众多,领域广泛,每门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创业素质教育内容。比如,社会科学课程中众多的创业者的风范和改革家的事迹,自然科学课程中的缜密的逻辑思维、科学设计和发明家的创造智慧与意志等,它们都会给创业者以启迪和感悟。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它有效地利用了课堂资源,使学校拓展了学科教学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它又节约了教育时间,优化了教学内容,常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可否认,学科教育有自己的特点和目标体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关键在于“渗透”,不能本末倒置。
2.开设活动课程,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1)培养学生获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完善创业者的知识构成
研究表明,成功的创业实践与创业者文化水平较高具有正相关。一般说来,创业者的知识结构分为三种类型: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在这三类知识中,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知识的获得,单纯的学科课程并不能完全提供。由于活动课程以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为主,围绕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同时运用多学科知识、多方面智力才能的机会。因此,学生的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展示,并能及时地获取和消化与活动相关的各种知识,从而改善和丰富学生的知识构成。
(2)多方面训练学生,增强和巩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www.xing528.com)
活动课程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它关注的是教学过程而非结果,强调的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训练技能,发展能力。在活动课程中,学生要独立地参与活动,脑、口、手并用。因此,它能使学生的专业能力、特长发展及各种能力综合运用的训练得到增强和巩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进行探索、求新、发展的能力。由于活动课的开设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而进行的,课程目标、模式、评价的设计都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积极、主动的求索精神。因此,一方面,活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进行探索、研究的欲望;另一方面,活动课程又有助于学生情感与意志的培养和发展,加强学生科学探索的优良品格,养成独立思索、勤奋工作、团结奋进、不怕挫折的创业个性。此外,活动课程还有助于校正学生的性格,形成良好的习惯。所有这一切,都会焕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它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活动课程的开设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活动课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系统要科学化、正规化。如何构建活动课程的教学目的,这一切都有赖于活动课程体系和教学系统的科学化、正规化。一方面,活动课程的设立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围绕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创业能力,又要顾及学生、师资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活动课教学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教学目标要具体,教材要实用,教学活动要灵活,教学评估要经常,积极探索出一套操作性强、指导意义大、高效的教学系统。
其次,活动课程教学模式要多样化、规范化。活动课程实践性、自主性、过程性、综合性、开放性、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活动课程教学模式势必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应服务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基本程式。
最后,活动课程教学环境要宽松、和谐。至少有两个条件对于创造性活动是必要的,那就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形成整个学校轻松活泼的活动课程教学环境,是营造有利于学生创业能力发展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为此,在观念上,应正确认识活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改变以往重知识传授、轻学习能力培养,重学生认知发展、轻学生情感培养的偏颇。在教学场地和师资建设上,应加大基础投入,添置必要的设备,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活动课程教学队伍。在具体措施上,要鼓励和培养冒险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敢为天下先”的思想,要使学生感到被人承认和理解,受人尊重和信任,努力使学生有表达、思维、感觉的自由,有塑造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避免消极式和谴责式的评价,激励学生进行自我决定、自我控制、自我指导。
(4)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高校学生创业单凭少数学生自我摸索、自我锻炼是不够的。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学生的创业行为难免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开设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的创业技能。
(5)采用通才教材,使学生具有广博丰厚的创业知识基础
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是从高中便开始文理分班,进入大学后专业划分更细,致使学生囿于专业的范围而不利于其他方面知识的获得,从而造成培养的人才技能单一,知识面过窄。而学生要进行创业,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内的创业必须具有较为广博丰厚的知识基础,才能够融会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鉴于此,高等院校实施通才教育,加强教育的综合性、整体性,促进文理结合、理工结合,课程的内容不再囿于学科界限,从而实现不同类型的知识间整合,使普通课程、专门课程、科学课程、人文课程统一协调起来。
(6)开展创业计划大赛,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计划又名商业计划,是高科技与风险投资浪潮兴起的产物,是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风险投资而撰写的商业可行性报告。创业计划大赛,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锻炼自己的自主创业能力。此外,还可以在竞赛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1.目标同向
在知识经济这种全新的社会环境中,提高个体、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基本素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政府已将实施素质教育确定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从而使培养出的人能够应付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复杂局面。这就决定了要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总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
2.内容同质
创新与创业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创新大致包括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它为人类文明带来质的变革;二是具有个人价值的创新,它是个体发现和创造出相对于个体而言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与创新一样,创业也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层面。社会价值的创业满足了发展生产力的需要,通过为社会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而为社会增添财富和工作岗位;个人价值的创业不但使个人求职谋生,得到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回报,也为其创新、创造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创业教育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包括需要、动力、兴趣、思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创业意识集中表现了创业素质中的社会性质,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业品质即创业心理品质,它是对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了创业者的意志和情感。
从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四方面基本内涵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内容结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孵化器,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辩证的统一体。然而,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内容的相似,并不说明两者可以随意偏废或替代,因为仅仅具备创新精神是不够的,它只是为创业成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准备,如果脱离创业实践,缺乏一定的创业能力,创新精神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精神所具有的意义,只有作用于创业实践活动才能有所体现,才有可能最终产生创业的成功。
3.功能同效
教育功能是时代特征的集中反映,是由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所决定的。时代要求的人才素质、教育功能、教育形式,构成了教育与社会双向驱动的链条。其中人才素质是这根链条的联结点。创新教育是为了适应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来的,创新教育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且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创业教育的着眼点,是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彻底消除教育脱离时代、社会、生活的弊端。创业教育落脚点是社会实践性,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决定了创业教育除了要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以外,还要使之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多方面的应变能力,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的强者和创造者。
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都是为了满足人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实现人的解放。从教育本质上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可以达到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
4.途径同归
创新教育从实施途径上来说,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在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目标一致、功能互补、形成合力,主战场在学校,主渠道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载体是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实习实践课程,都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