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同时,也应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教师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应以健康人格素质标准来进行教育与引导。完善健康的人格标准是由良好的政治人格、优秀的道德人格、健康的社会人格和正常的心理人格等几方面构成的。拥有健康高尚的人格品质有助于大学生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因而,教师应当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坚韧的意志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成熟的社会交际、得体的言行举止等。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教育都将使大学生的人格进一步发展完善,使之成为道德品质优秀的人才。
(一)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与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说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不仅决定其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况,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及价值标准。在健康的人格教育与培养中,应以提高大学生人格素质、塑造和完善大学生健康人格为目标。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应以健康人格素质标准来进行教育与引导。一个人如果没有人格,就不配谈其他任何东西。
1.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对其文化知识的传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压力就会越大。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逐渐整合的时期,也是其个性特征逐渐定型的关键阶段。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情绪易波动,思考问题易走极端。因此学校不仅要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与宣传,还要进一步增强对广大师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心理人格的关键,是坚持正确思想的基础,因此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心理人格也是心理对生活压力的承受力和调适力的统一,心理人格对现实的感受和反应的统一就是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人无论遇到任何事总能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既不会得意忘形也不会意志消沉,既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自视甚高。我们正在经历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但是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与根本。国家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是国家教育能否不断改善人民的心理素质,能否不断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当代大学生与年轻人,如果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那么主要原因就在于心理素质不强。由此可见,提高心理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来说多么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健康正常的心理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勇往直前,战胜困难。一项心理学研究调查表明,认清个人社会角色,了解自身并接受自己等都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
2.道德品质教育
想要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道德品质教育是必然选择。道德品质教育的目标是塑造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形成公德意识,培养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并教育学生崇尚美德、乐善好施、甘于奉献、不怕险阻的生活态度,能使他们知法懂法,成为遵守公德、弘扬美德、维护道德的优秀青年。为实现大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目标,可在大学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公益及爱心教育、责任感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勤俭节约意识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其中,责任感教育尤为重要。有关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重视责任感教育的人只有30%多一点,在世界各国中处于垫底位置。由此可见,我们应特别重视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工作。
(二)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原则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我完善的能力,同时对于人格教育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加之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促使他们的人格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指人类所做的一切行为,均应以人的安全、人的生存、人的发展、人的自尊、人的享受等各种需求作为行动的对象和终极的目标,这也是达成人与自然、社会、精神三大属性辩证统一的最终需要。这一准则体现了两种内涵:第一,人是社会的主体,我们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就是以人为本;第二,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应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德育的价值理念和思维原点应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以人为本是对人的一种信赖和敬重。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的最重要之处就在于肯定了人类的潜在的能力,是人类自身对于民主和自由的向往。我们应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科学地把握人性的潜在规律,积极调动人性中的各种因素,使人的创造活动得到充分完善的发挥,以最大限度提升人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在进行人格教育时应将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为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重视主体性教育,将大学生真正培养成具有健康人格并能更好融入社会的人。(www.xing528.com)
2.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虽然主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力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在当前各个高校所开展的道德教育工作过程中能否树立以及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乎学生成长、关乎国家命运。所以,应以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将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长效性作为一贯的目标,是完善发展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在要求。
3.知行统一的原则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则是理论的来源,二者辩证统一。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对于人格知识理论的掌握是构建健康人格的基础,只有学习并理解人格的相关知识,并把这些内容运用于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塑造人格的实践过程,也为理论的理解和更新提供了有效的渠道。以往的教育过程存在两种偏差:一种是一味地强调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教育,而忽视对学生具体行为方式的引导;另一种是单纯地规范各种具体道德行为,而没能有效地进行理想道德教育。这两种相对片面的教育方式和理念都使得学生在知与行方面脱节,进而难以形成完善的道德品质。所以,我们要贯彻知行合一的原则,即重视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道德教育,从行为着手,引导大学生积极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
“人格”,顾名思义,是人的品格、性格等一系列要素的统称。一个健康的人,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和性格的健康。再优秀的人,如果没有健康的人格,那么就没有完整的健康的人生,因此人格更加重要。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之上,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人格发展理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调整定位期(19~22岁)”,这一阶段是人格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根据现实生活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通过学习和人际交往来接近自己的目标,从而大大增强自己的能力,最终通过努力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所以在这一时期,对大学生实施正确的人格教育尤为重要。例如,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户外活动,师生之间多多交流,以适应小型社会的发展。社会越向前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就越高,人们对物质的需求量也会越大,同时为使其精神上符合对物质需求的满足欲,与此相应的对人格发展的要求也就越高。在这个竞争激烈、充满挑战的现实社会中,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模式的转变、聘用制度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以及用人体制的改变,社会大大提高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尤其是普通高校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使整个机构变得更加合理严格,综合素质就成为就业的令牌。那么就业难的问题便更多地体现在大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提高上,加之学习及就业压力大、经济获取能力有限,导致大学生对当今社会产生恐惧感和忧虑感,这些对其人格的健康成长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健康的人格不仅是对个体心理要素单方面的培养,而且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是支持能否长期立足于社会的关键。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实施人格教育尤为重要,其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从而达到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使各个方面都能达到一种和谐。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体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每一名中华民族儿女都应当深刻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加深对德育的认识和了解,努力做一位尽职尽责的公民。德育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为我们能够塑造一个健康完整的人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育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也就是解决人类自身的延续、发展和完善的问题。因而,其本质必然是人格塑造,其根本职能必然是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这不仅是对于教育本质意义的终极关怀,也是实现培养完整、健康人格的最终夙愿,更加体现了教育及其本质理念的回归,是人类自身本能延续的最高要求,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重要基础。结合目前我国实际社会状况和经济发展现状来说,人的潜能的开发是社会经济科技最需要的,应引起教育对口专业的广泛重视。我们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制上,仍偏重传统理论说教和专业知识灌输,从而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就忽视了一些其他相当重要的基准。这些片面的教育模式和学生培养模式,往往阻碍当代大学生前进的脚步。在所选择的这些模式当中,则更是很少从人格的角度来深化道德教育工作,去体会到内在所潜藏的力量,逐渐使德育失去了潜移默化的应有效应。所以,我们在加强德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本身所包含的重要内容,即人格教育。这样通过人格教育,不但可以促进大学生德育的各项标准与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情感相结合,还能进一步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与完善,达到解决德育中有效性问题的目的。从根本上讲,高校德育更应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在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发掘学生的潜能,丰富其社会实践经验,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心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达到人格化的最高境界。
针对大学生的素质现状,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比较有利于人格教育的活动。比如说,从心理素质培养方面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一些心理小测试或小游戏,以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想法。通过这些小活动,在增加大学生兴趣的同时又可以使大学生了解自身的情况,既不会让人有逆反心理,又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思想引导、心理构建等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一个合格的教育者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受教育者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者在向其传授正确的思想观念时,受教育者也应积极地在原有人格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