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领域间的合作、竞争日趋明显和激烈。这必然导致人们的心理压力较以往普遍增大,而这种心理压力的增大又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的心理问题。大学校园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中生活、学习的当代大学生当然也无法逃避内部和外界压力的冲击。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他们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因此,他们的心理卫生状况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客观来说,由于上述各种原因,现阶段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是不奇怪的,这种现状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对他们进行客观分析,进而采取正确的教育对策,消除不良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使大学生能够以健康的心理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以良好的身心状况适应大学这个小社会,更关系到他们能否在迈出大学校门后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面对校园外的大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实现人生价值。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状况,一方面是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是部分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冷冷清清。这与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准有着很大的关系。有关专家指出了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几种消极倾向,其中“德育化”“医学化”“课程化”等倾向是对定位不准的具体分析。在日常教育中,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名义进行事实上的传统德育工作的人比比皆是,试图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的观点和做法也并不鲜见。因此,全面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对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建设,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有关专家认为:广义地说,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并学会在必要时寻求适当的帮助,以达到保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按照规定的心理健康要求,通过对大学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个性,从而增强其面对未来可能受到的心理冲击的适应力,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这是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以完善和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健康心理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过程。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其维护心理健康的自觉性;要使大学生丰富心理卫生知识,提高他们自我心理保健的能力;要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形成优良心理品质。同时,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自身调节作用,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理解比较模糊
自我国高校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来,很多人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定位在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身上,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咨询和治疗中,缺乏心理疾病预防与发展心理教育的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2.对高校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规律性认识不足,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的特点,以及受某些领导管理行为上的短期效应的影响,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地位不高,实施教育的途径得不到保障。
3.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认识评估存在偏差
近年来,面对新环境、新问题,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并呈上升趋势。但是,由于采样不同,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对于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范围和比例评估差异较大,直接影响了各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很好发展。
我们应该从学校实际出发,进行大范围的心理调查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利用科学的采样和标准来判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参考。(www.xing528.com)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大学生解决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为起点,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和顺利社会化为归宿。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目标:
(1)初级目标——防治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这是它的特色,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变革的社会背景之下,又正当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当他们面临的冲突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又得不到外界帮助时,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严重的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教育能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不良心理现象和行为予以矫正和治疗。
(2)中级目标——完善心理调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是指导学生深化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了解,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挫折承受力,增进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即通过性格品质的优化,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通过心理能力的强化,促进智育的高效化;通过健康心态的培养,促进健康的全面化;通过内在动力的激发,促进自我发展的主动化;通过行为习惯的优化,促进个体的顺利社会化。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一系列生活事件中常会遇到挫折,由此而产生心理困扰。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尚不完善,挫折引发的情绪波动常常十分强烈,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3)最终目标——促进心理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健全个体,适应社会,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保持大学生对客观社会的适应性,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与统一。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的某些弱点和局限,常常会影响他们的适应与发展,阻碍潜力的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而充分地发展自己,完善人格。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交友、恋爱、就业、成长等种种问题,他们渴望成才,追求卓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基础,拥有健康的身心是他们成人、成才、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方式,所以,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育人活动,其特定的工作范围在心理领域。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把“育心”作为自己的立足点,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从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到心理的亚健康、健康,呈现出一种连续的过渡状态,可分为多个层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地由较低层次推向较高层次。由此,我们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初级功能——预防心理疾病,缓解心理压力;中级功能——优化心理品质,提高调节能力:高级功能——充分开发潜能,促进人格完善。通过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和优化大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学会情绪调整的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工作,无论是哪种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其作用过程都发生在教育对象的心理领域;无论是何种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要重建或改善教育对象的精神生活。这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职责。
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第一,有利于解决大学生闭锁性心理与交往需要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在分析别人的活动时,更多地着眼于思想、情感和个性品质,并借助于对别人的分析来认识自己的心理品质,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他人的区别。一旦自己具有了特殊的不同于他人的各种思想和生活体验,而这种思想和情感体验又不能轻易地向不了解自己的人透露,而且思想情感越成熟,自尊心越强,就越来越感到自己的心理特点与别人存在着差异,使大学生感到没有知心人可以谈心或倾吐真情,就把自己的内心感受隐藏起来,以致产生孤独感,因而产生了闭锁性心理。但是,大学生又迫切期望与人交往,希望得到成人的帮助或与同龄知心朋友交流思想、感受、愿望和理想,于是,形成了一对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细心观察大学生心理的变化,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及年龄特点,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既帮助学生度过了这一特殊时期,又提升了教师的威信。第二,有利于解决大学生求知欲和识别力之间的矛盾。大学生渴求知识,求知欲强,无论社会领域或自然环境领域中的一切,他们都感到新奇,都想了解和探求究竟。但是由于辨别力低,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积极的、有益的,哪些是消极的、有害的,以致良莠不分,把错误的事物也接受下来。这样就产生了求知欲强和识别力低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导大学生要勤学多思,增加判别力,特别是对课外读物(包括网络方面的内容),要用正确的观点,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帮助他们培养自制力,使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第三,有利于解决大学生情绪与理智的矛盾。大学生的情绪很容易激动,容易感情用事。但是,当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时,在理智上完全能清晰地分析问题,这说明当他们的认知与需要不一致时,理智上知道怎样行动,但不善于处理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针对这一矛盾,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大学生要正确地对待别人的进步和荣誉,培养宽阔的胸怀;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处理好人际关系,发扬集体互助精神。第四,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这种思维能力使大学生能从现实的具体条件出发,把自己所获得的感性印象,抽象地、概括地反复思考。同时,由于大学生对未来的热烈向往,想象力比较丰富,往往离开现实条件构想自己未来的前景,这样,就形成一个理想的“我”。远大的理想能为大学生的生活指明奋斗目标,但是理想中的“我”与现实的“我”不一定完全相符,当他们感到达不到理想的我时,就会与现实产生矛盾。如果他们对这一矛盾不从自己本身的思想认识、智力特点考虑问题,就会把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夸大,而对现实不满。针对这一矛盾,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活动,给他们安排各种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使他们通过活动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认清自己在一定的集体或社会活动中的地位,缩小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从而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提高或降低学生的抱负水平,对抱负过高的学生,可适当降低他们的抱负水平,使他们的自我评定与现实的可能性联系起来;对抱负过低的学生,可适当提高他们的抱负水平,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阻力,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勇于和各种困难做斗争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