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文化育人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任务

高校文化育人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任务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围绕倡导价值导向、弘扬科学精神、恪守科研道德、营造制度氛围等核心内容,研究形成了12项科学文化建设战略任务以及相关的操作性行动计划。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和科技社团在科技评价中的作用,把科学文化建设纳入重点工作议题。政府部门建立科学文化建设考核体系,将科学文化建设的成效作为机构绩效考核评估的重要指标,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

高校文化育人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任务

我们应以传承过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建设思路,以系统融合、要素联动的建设原则,以实施价值凝练、制度规约、器物支撑、活动培育的建设路径,开展科学文化建设的总体任务布局。围绕倡导价值导向、弘扬科学精神、恪守科研道德、营造制度氛围等核心内容,研究形成了12项科学文化建设战略任务以及相关的操作性行动计划

(一)战略任务凝练核心价值

凝练和传播科学文化的核心价值,塑造贯穿时代、与时俱进的科学文化理念。

——以科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从科学研究的特点和科学发展的规律出发,总结并提炼科学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既要提炼科学文化所具有的时代特征,也要挖掘贯彻科学历程唯实、求真的核心要义。

——在与科学事业相关的多样化、异质性人群和广泛的利益相关者之中开展广泛的交流和研讨。同时,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宣传科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形成对科学核心价值理念的自觉认识和广泛认同。

——秉持科学文化的核心价值,传承过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审视当下科研环境与科学价值,客观、理性地认识与引领未来科学与社会互动发展的科学文化理念。

(二)战略任务二——内化公众自觉

营造尊重科学、理解科学的社会氛围,推动实现全社会科学文化自觉,形成鼓励创新创业人文环境

——全面贯彻落实,实施“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行动方针。针对不同人群,制订合理有效的行动计划。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提升全体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使科学的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分类分层推进针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各级政府官员等重点人群的科学文化普及与传播,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提高。

——加强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文环境的营造,让公众充分接触科学、理解科学,实现全社会科学文化自觉。

——以科技创新创业浪潮推动科学共同体、科技界与全社会的对话合作,形成积极的创新文化,将创新创业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三)战略任务三——恪守科研诚信完善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伦理准则,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加强国家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制度,奖惩并存,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失信与违纪成本,切实净化学术风气

——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的社会监督,搭建公众与科学共同体直接对话的交流平台,建立有效的公众监督问责机制和反馈机制,扩大公众对科研活动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四)战略任务四——建立管理制度

促进核心价值理念的制度化,形成符合科研特点和规律的管理理念和制度文化。

——有效发挥政策制定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在推进科学文化理念制度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科学管理机构的文化建设,形成以尊重科研规律、服务科研需要、提升自身能力、回答社会问责为导向的管理和服务理念。

——重视作为科研管理措施、资源配置依据和绩效考核手段的科技评价工作的作用,以评价促管理,建立绩效评价理念。

——梳理科研管理相关制度,纠正与科学精神不相符合、与科研特点不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和制度机制,形成正确的管理和评价导向。

(五)战略任务五——完善教育体系

树立科学文化的践行标杆,建立和完善科学文化教育体系和考评体系。

——把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诚信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科技人员职业培训体系,与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相结合,强化科技人员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的教育,搭建科研管理人员与科技工作者的对话平台,提升科研管理综合能力与全面视野,引导科研管理人员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为导向,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管理制度创新。

——将科学精神、科学文化课程纳入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体系,重点加强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科研诚信与科研伦理等专题课程。开展正反对比案例研究,重视典型案例的引导性,弘扬专业、奉献、客观、开放的科学态度,批判学术不端、违反诚信等不良科学风气。

——将科学文化建设纳入教育科研系统的职责范围内,可考虑将其作为机构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动态评价体系。关注科研团队在科学文化建设的推广、宣传和教育等领域做出的贡献,有益于树立科学文化践行者标杆,推动个体和团队全情投入,进而提高整个机构和组织的科研绩效。

(六)战略任务六——激活科学社团

重视科学社团的社会职能,加强学术团体和科研机构的科学文化建设,提升共同体内部约束能力。

——发挥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自治和自律功能,把科学文化建设作为重要职责。研究制定适应研究机构、研究领域特点和要求的行为规范与行动指南,引导科技人员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相互监督,避免非学术因素干扰科学研究进程,形成具有广泛凝聚力、约束力、有特色的组织文化。(www.xing528.com)

——着力建设一批具有优良科学文化传统和普遍示范作用的学术团体和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科研机构要结合自身特点,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文化。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和科技社团在科技评价中的作用,把科学文化建设纳入重点工作议题。政府部门建立科学文化建设考核体系,将科学文化建设的成效作为机构绩效考核评估的重要指标,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

(七)战略任务七——建设科学文化基础设施

加强科学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和拓展科学文化基础设施的功能,为科学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硬件支撑。

——实施载体创建工程,加快科学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和科学文化主题场馆建设,并实现其与社会文化基础设施的功能整合。

——科技场馆要把传播科学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创新展览方式方法,进一步探索有效展现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途径。

——完善科学文化传播的技术平台和基础设施。制定科学文化传播的规范性文件,积极利用已有信息资源和新媒体,建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传播体系。例如,拍摄专题性系列纪录片,利用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慕课等在线交流平台和在线课程开发技术等形式,加强科学文化传播与教育。

(八)战略任务八——建立研究基地加强对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的研究和交流,建设若干科学文化研究基地,以点带面,推进科学文化研究的组织和机构建设

——加强科学文化相关研究,可定期制定科学文化研究主题指南,具有导向性地面向全社会部署科学文化建设的主题研究任务。同时,必须注意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继续深入开展科学文化专题研讨,梳理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历史、发展机制以及科学文化的地域特征等问题。以研究方向为引领、以项目为依托,培育高水平科学文化研究队伍。充分发挥科学家在科学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资助优秀的科学传播工作者创立特色品牌。

——加强科学文化研究基地建设,完善科学文化研究体系。依托有基础和优势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科学文化研究基地。通过不同主题或区域的布局,推动一系列科学文化研究与传播领域的协同创新中心或高水平智库的涌现,逐步形成有序、合理、良性的竞争与协作动力机制。

——创办并扶持科学文化学术期刊的发展,打造高端科学文化理论阵地。科学文化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信息、反映学术成果和交流学术思想的重要媒介之一。支持相关学术团体或研究基地创办专门的科学文化研究刊物,并扶持已有相关学术期刊的发展。

——组织翻译引进或研究编写高水平的科学文化著作、教材,以此带动相关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九)战略任务九——创建影响力品牌打造中国科学文化建设品牌,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实施科学文化建设示范工程,继续推进“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重点在学校开展宣讲教育活动,形成一批科学文化宣传的品牌活动,如“科学大师高校宣传活动”“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中国优秀科学家主题展”等。有组织地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或事件进行讨论,形成科学文化传播的品牌性平台,筹备创建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论坛。

——充分利用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中的相关品牌活动和重大行动计划,将科学文化融入多样化的文化建设系统中,以增强科学文化传播的吸引力、感染力。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及创新文化的发展,引导科技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精神,保障学术自由,营造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

——大力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团队的先进事迹,创新传播形式,增强传播的实效性,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尚。

(十)战略任务十——强化设计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对科学文化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和总体布局

——全面布局科学文化建设工作。明确相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大学与学术团体的责任,形成自上而下的系统规划与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相互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社会各界对科学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针对重点人群研究制订有针对性的科学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发挥优秀科研机构、大学和学术团体的示范辐射作用。

——调整“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和成员组成。将科学文化建设纳入其职责范围,适时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相关单位纳入领导小组之中。

——梳理现有科研管理制度,调整不符合科研规律和特点的制度安排。科学文化建设与科研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充分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在改革科技体制过程中充分考虑文化因素,使科学管理制度和科学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和科学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我国科学价值评议的基本准则,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评价奖励体系和标准,指导不同类型的科研机构和组织开展科技评价,加强国际评估和第三方评估工具的应用。

(十一)战略任务十一——强化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加强科学文化建设的国际交流对于促进科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文化是开放的文化,走出国门是实现我国文化强国目标的关键。大力支持国际科技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利用世界华人交流协会、海外华人科学家、留学归国科学家等资源,在进一步发展我国科学文化的同时,将我国科学文化推向国际舞台。

——加强科学文化研究的国际合作,使科学文化国际交流规范化、制度化。举办国际科学文化论坛,提高中国科学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翻译、引进国外高水平科学文化研究著作、教材,借鉴和吸收国外科学文化建设的先进成果和先进经验。

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打造科学文化建设共同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单独设置科学文化交流传播项目,并在科技合作项目中设置与科学文化相关的子项目。一方面,在科学文化项目中,与相关国家科学技术人员和当地民众交流科学问题,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文化,在国际上树立中国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一带一路”科学文化项目,了解世界科技前沿、瞄准国际标准、进一步激发我国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背景的高水平科学技术人才。要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构建科学文化建设共同体,切实将“一带一路”国家乃至世界各国,打造成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十二)战略任务十二——调动资源促建设

发展科学文化产业,调动社会力量,动员社会资源,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科学文化建设。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外部环境下,科学文化应充分发挥文化的经济功能,融入文化产业热潮。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科学文化建设。创办、扶持一批与科学文化建设相关的品牌企业、新兴业态,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科学文化产业基地的发展。

——组织力量对有争议性的科技传播问题进行协同攻关,主动回应社会公众关心关注的科技风险议题。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科学文化研究机构与核电化工等相关行业重点单位的深度合作,培育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科学文化传播产品。

——利用市场机制,鼓励有竞争力的科学文化产品走向市场,吸引成熟的市场主体参与与科学文化相关的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产业培育、就业吸纳。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科学文化事业体制与产业机制的协同进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