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文化育人机理及创新实践

高校文化育人机理及创新实践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形势下,学校要围绕精神文化培育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法制化、民主化建设,建立依法治校的制度文化,做好学生的文化引导工作。学校教育的文化观应面对这种新形势,调整教育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和教育对象的生理环境,即建立新的生态文化观。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显现,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为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校园物质设施成为表现和传递文化的物质载体。

高校文化育人机理及创新实践

(一)校园文化的育人内涵

1.培育精神文化,实现文化认同

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大学发展历程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大学社会声誉的突出体现,更是彰显大学特色的旗帜象征。在培育大学精神文化的过程中,重在实现凝聚广大师生思想意识的文化认同,使全体师生形成共有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心理素养、道德修为、思考方式、行为准则等精神层面的价值取向。在多元化思潮的背景下,高校要进一步明确精神文化的内涵,积极宣传文化特色,创立自身的精神文化品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传播精神文化的育人理念。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育人的方向提供明确的引导和指示。高校一方面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将其内化为学校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注重校园诚信和学术规范的建设。另一方面要提炼出特色精神文化的精髓,如校训、校歌、校徽、校旗、校史等,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文化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展现出学校富有朝气的精神文化[7]

2.丰富物质文化,实现文化熏陶

与精神文化相对,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的需求所创造出的物质产物和文化氛围,物质文化不仅是大学文化的外在体现,还是弘扬精神文化的重要保障。丰富物质文化的目的在于,以优美的文化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物质基础,为精神文化的传承与积淀提供物质载体,为师生学习、生活、工作提供文化熏陶的环境。物质文化体现在学校的建筑风格、基础设施、图书资料、仪器设备、雕塑盆景、地标建筑、广播报刊、网站论坛等,通过校园环境、人文景观的建设,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独特的文化风格,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新形势下,新媒体在学生群体中的广泛普及,使物质文化外延到网络平台,学校的网络社区、自媒体、网络公共平台作为学校文化氛围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愈加重要的文化熏陶功能,学校必须注重网络新媒体平台文化的建设,为网络平台的运营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和保障,更多地深入师生生活,宣传精神文化,使学生在接受网络信息的同时,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8]

3.建立制度文化,实现文化引导

大学的制度文化是指维系大学运行周转、指导学生行为规范的政策、制度、法律等规则体系。大学的运营,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严格的制度管理。高校校园文化影响着大学制度的形成,制度的背后是文化使然,制度是文化的体现,反过来,制度也是传播、创造精神文化的重要保障,要维系一个组织高效、有序、规范地运行,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制度体系做监督引导。学校的制度文化存在于学校的大学章程、管理规定、仪式活动、教育形式等各个方面,深入学生会、社团、班级、团支部等学生组织,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制约,来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思维、行为准则,进而激发学生高尚的情感和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以制度文化育人的目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目标,也对高校管理提出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要求。新形势下,学校要围绕精神文化培育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法制化、民主化建设,建立依法治校的制度文化,做好学生的文化引导工作。

4.加强行为文化,实现文化育人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活动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方式,是学校中各个成员参与教学过程中所实施的各种行为,是一所高校精神风貌、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同时,校园行为文化还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的校风、学风、干群关系及师生关系。高校行为文化是置身于现代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亚文化,除具有多样性、发展性、传承性等社会文化的一般属性外,还具备先进性、规定性、教化性、辐射性等特征。

高校作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场所,它的行为决定了传承和创新的理念,而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又必然会规定一所高校的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强化高校行为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高校的形象,强化高校教职员工行为文化规范,要求其在各方面作表率,可以不断推进高校教学组织工作创新与创优,从而树立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总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整个校园文化形成不仅是课外的校园文化活动,更要把握加强人文文化建设的本质,从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方向,营造的全方位文化育人环境[9]

5.改善生态文化,实现文化发展

生态文化建立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认同的基础上,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选择和结果。学校教育的文化观应面对这种新形势,调整教育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和教育对象的生理环境,即建立新的生态文化观。为此,一是要抓好学生生态知识的普及工作,利用校园宣传、网络服务、课堂教育、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生态知识普及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科学和人文知识中充分认识生态发展的规律,提高对生态发展的理解。二是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创造先进的生态文化。高校在理论的探索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应组织相关人员加强对生态文明相关问题的研究,或从生态发展的角度考虑科技的创新,并把理论研究成果或科技成果回馈于社会,直接或间接推进生态文明进程。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能直接分享教师的研究成果,更能使他们切身感受社会对生态文化的认同程度,有利于生态文化观的形成。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显现,是精神文化的载体。良好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绿化美化,以及环境中蕴含的人文气息,是无声的育人方式,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积淀高雅的校园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校园物质设施成为表现和传递文化的物质载体。建筑群体及其环境不仅要整体和谐、功能合理、简洁明快、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且要赋予校园内包括楼堂馆所、花草树木等在内的建筑、设施和环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大学的历史荣耀、不俗的意志品格和高等学府特有的庄严、肃穆和凝重,处处展现出现代大学的科学、文明和进步,充分发挥校园环境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之功能。

(二)校园文化的育人维度

大学是知识和文化传播的殿堂,推动着我国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肩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高校校园文化一方面指引着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又给他们提供巨大的舞台促进其发展。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各类积极意义的文化基础之上融汇而成的。大学校园个体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依据整体的教育目标,确立一定的价值目标体系和行为方式,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对校园个体起到一定的指引和熏陶作用。大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条件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价值目标、生活方式,从而塑造自身的人格。反过来,校园个体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和享受者,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需求,通过参加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现自己,证明自己、塑造自己,从而完善和发展自己。大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它有着多层次的内容。因此,校园文化的育人维度也是多方面的[10]

1.塑造品格

从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来说,学校的教室、文化娱乐场所、实验室和宿舍等各类场所,都是为校园个体所服务的,都是为实现教育这个根本目标而服务的,充分体现了其教育服务功能。比如学校的图书馆,它是知识的宝库、是知识的殿堂,环境优雅,有利于师生读书。一些国内知名院校的雕塑、极具特色的校园纪念馆、名人故居等都体现了这些院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目标和成就等,无一例外地激励着后人不断向前辈们学习,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

从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来说,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以及校风、学风建设等教育作用更显而易见、更直接、更深刻。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是学校进行办学的有力保证,这些制度规定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要求。这些管理规章制度都蕴含了学校深刻的教育制度文化。如果说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有形的力量,那么校风和学风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校风和学风一旦形成,对每一个校园个体都会起着一定的导向、约束和激励的作用,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工作和教育力量。

2.思想修养

首先,思想引领表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舍建筑,积极健康的教育教学设施,整齐干净的道路等无一例外地将带给学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由美生爱,从而产生热爱母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优良品德。学生在优美幽静的环境下学习,舒心怡神,从而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低俗腐朽的消极文化也有很好的抵制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www.xing528.com)

其次,思想引领表现为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单位的,学校是一个集体,这就要求学生要注重学校的集体形象,要正确地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注重彼此间的相互协作,不然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不论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外部环境的压力,都要求学生要正确地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牢固树立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反过来,一个团结友好的集体也会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深刻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从而树立起集体主义的思想和观念。

最后,思想引领表现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健康心理。青年学生都追求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并且每个人的业余爱好是不同的。校园文化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就满足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避免了单一化的倾向。同时也有助于那些个性突出的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精神生活,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一个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当代青年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差,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下,能够放松心情,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进取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可以扩大学生的交际圈,帮助那些孤僻内向的学生打开心窗,找到知心朋友。学生沉浸在欢乐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忘却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

3.行为规范养成

置身校园文化中的师生不仅受到了文化感染、熏陶和教育,同时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行为也会受到校园文化的规范和制约这种规范和约束是通过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文化、共同认同的道德规范,以及优良的精神文化传统来影响个体,对师生员工的行为具有广泛的约束力。学校健全的规章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校园制度文化都是规范大学生行为的外力,而校园中的集体舆论、道德规范则是大学生彼此约束的内力。学校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具有规范导向作用。当学生的某些言行举止不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集体舆论的要求时,学生便会进行自我调节和矫正,从而尽可能地去达到要求[11]

此外,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大学主体、教育主体,他们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的遵守,对大学校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一所大学有效运行、不断发展的保证。良好的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学校优良传统和文明习惯,都对师生的行为养成起到促进作用。

4.实践教育

对于学生来讲,大学是他们生理、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他们获得独立于社会能力、取得社会活动资格的极为重要的阶段。能力培养功能主要是指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的功能,帮助他们学会各种适应社会生存的规范、知识、能力及生活方式等,从而使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与社会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有序的稳定状态。

(三)校园文化的育人途径

校园文化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而且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学校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途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努力把学生培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实践化人

参与实践是文化“化人”的最佳途径。大学校园文化的“化人”功能得以实现的关键一步,是大学生将“内化”了的先进思想“外化”为积极的行为,只有将“外化”实现,才真正达到“化人”的效果。参与社会实践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是实现文化“育人”的最佳途径。

参加大学校园内的实践活动。大学校园内的文化活动多姿多彩,如大学生艺术节、文化周、运动会、篮球赛、英语演讲赛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参与活动,挖掘自己潜在的才华。参与校园内的文化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文化活动层次,更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良好途径,能不断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文化育人产生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加活动校园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可以认识社会、接触实际,通过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可以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协作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例如大学寒暑假的社会实践、“三下乡”等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是学生了解社会的平台,能满足学生锻炼自我、提升自己的需求,学生实现自我认可。志愿者服务活动是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是实现文化“化人”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已成为文化育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高校要创建形象美、寓意深的校园物质文化,就要善于发挥好管理者、教育者、学习者的积极性,并组织好、协调好学校各方面的力量。这是因为,“美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对人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引起人们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变化,特别是师生自己动手美化的校园,更值得人们爱护与珍惜,这是教育中最微妙的要素之一”。

3.强化校园制度文化育人功能

制度文化是一种对师生生活工作和行为举止具有规范作用的文化,集中体现为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园制度文化不仅规定了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中应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它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对校园人的思想进行引导,促进师生更好地发展进步。校园制度文化既体现了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育人价值,也发挥着校园文化应有的育人功能。

4.示范引领大学生行为规范

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是大学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标。而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心智不够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的现实,其行为往往带有自发性特点;加之,大学校园里的一些不端思想及失范行为,对大学生也造成了不良影响。这些都严重弱化了校园行为文化的育人功能。鉴于此,高校必须通过有效的示范引领,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以促成在校大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