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文化育人:社会思潮的影响与变迁

高校文化育人:社会思潮的影响与变迁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社会思潮对文化育人功能的影响方式角度出发进行阐述,学术界关于“社会”的定义已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即社会是以共同的生产实践为基础的相互联系、彼此交往的人类共同体。社会文化变迁又称文化变异,是指由社会内部发展或不同社会间的彼此接触引发的特定社会文化系统内容与风格等的变化。另外,虽然社会文化对文化育人功能的渗透性影响与背景性影响彼此交织,不可分割,但是社会文化通

高校文化育人:社会思潮的影响与变迁

社会思潮对文化育人功能的影响方式角度出发进行阐述,学术界关于“社会”的定义已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即社会是以共同的生产实践为基础的相互联系、彼此交往的人类共同体。而社会文化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称,它由社会群体创造,反映并受制于特定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又对社会群体以及社会整体的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从广义上来看,社会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上的社会文化只是作为观念层面的社会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文化制度的统称,以价值观为核心,主要体现为特定社会群体在特定历史期的共同信仰与心理构成。通常说来,社会文化具有如下两方面主要特征:①民族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每一个国家民族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他们都有与各自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尤其是观念层面的社会文化更被打上了典型的民族传统烙印。②纵向的历史阶段性与动态发展性。文化属于历史的范畴,社会的生产实践活动不止,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社会文化就会随之体现出相应的时代特征并在动态发展中表现为社会文化的变迁。社会文化变迁又称文化变异,是指由社会内部发展或不同社会间的彼此接触引发的特定社会文化系统内容与风格等的变化。社会文化的变迁一则是在其自身的内驱动力作用下,依靠社会内部各种关系的相互碰撞而产生;二则是文化交流的结果,通过对他种文化的吸收,并在与自身文化特征彼此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是社会文化变迁外在动力的体现。洋务运动时期,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文化开始渗透到我国从而带来了我国文化领域内的新变化,这显然是外在动力作用下我国社会文化变迁的典型代表。同时,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也日益便捷,势必会更有利于社会文化在彼此交流、碰撞与逐渐融合中不断发展演进。

而且,在特定社会文化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与该历史阶段相对应的、符合时代特征的主导文化因素也会有所变化。

再者,人、社会、文化一开始就是“三位一体”地出现的。人虽然有先天道德本性,但也表现为社会文化的本质。对于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问题,教育社会学的观点进一步表明,社会文化是特定社会场域中的人们尤其是学生学业成败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基于这一视角,社会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发展程度与其成员的素质养成极具相关性。换言之,社会文化的发展需要能够对其进行保存与传播、选择与整理、交流与创新的具有相应素质的社会成员,为实现这一目标,社会文化在自觉或者是不自觉中表达着教化社会成员的基本诉求,而大学教育是使社会成员,主要是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特定社会文化熏陶、教化并能够传承、发展社会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众所周知,学科是大学的基本组成单元,而大学学科文化又是大学文化,是大学及各学科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基本职能的载体之一,故而文化对各自学科成员的影响自然也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之间存在着特定的互动性规律。通常情况下,社会文化尤其会被当代学科打上相应的文化烙印,而学科文化中也会流露出特定社会文化的精神气质,从而使文化的育人过程渗透出社会文化痕迹。可以说,文化在特定社会文多的影响下而彰显出独特的学科文化育人特征以及文化育人功能实现过程中所表现的社会文化辐射力是文化育人功能的社会文化内涵主要层面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化育人功能的影响方式主要包括渗透性影响以及背景性影响,具体分析情况如下:

第一,文化渗透性影响,社会文化通过影响文化各构成要素从而实现对其育人功能的影响,此时社会文化对学科文化及其育人功能的影响是渗透性的,体现为社会文化的渗透性影响方式。一方面,在社会文化变迁进程中的特定条件下,会出现学科研究领域扩散与学科知识内容更新的情况,从而扩大或调整大学生涉猎学科知识的范围以实现对大学学科文化育人功能的影响。

第二,社会文化背景性影响,除渗透性影响方式以外,社会文化还会通过对特定文化历史阶段大学中主导学科的产生与核心学科文化特征的凸显施以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大学学科文化育人功能的整体实现情况,体现为社会文化的背景性影响方式。众所周知,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与社会保持着密切联系,从而体现为学科的社会适应性,即不仅学科知识要在社会需求的引导下不断完善,而且就连学科组织的建设也需要在政府科学政策的干预下才能不断发展。对于大学学科而言,学科的社会适应性表现在其发展过程中,甚至还表现在国家层面的大学学科准入即大学对学科的选择阶段。从大学学科的历史演进来看,社会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无疑是大学学科准入及其发展最重要的外在影响因素,这是因为他们需要选择并支持符合自身利益的知识体系并使之在大学中获得合法地位,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使某类学科在特定时期内成为大学中的具有主导性地位的学科,以有利于社会按照统治者的意愿更好地发展,从而表现为一类学科的衰落以和它相联系的统治阶级权力合法性的削弱为前提;一类学科的流行又通常伴随支撑其发展的统治集团权力效应而扩大的学科发展特征。而当时大学中基于主导学科的基本特征所产生的核心学科文化往往会通过消解其他学科文化的价值而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www.xing528.com)

由此可见,文化育人功能的社会文化背景性影响方式主要体现为文化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中居于主导或核心地位的文化或文化体系的适应,而且一旦该文化发生变化,大学中居于主导性地位的学科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核心学科文化特征也将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学科文化的育人功能则由于核心学科文化特征的变化也将有不同的育人表现。在西方社会由教会神权向世俗王权的过渡过程中,神学在大学中的主导地位也逐渐被民法、医学等学科瓜分,从而使神学文化在育人中的重要性失落。而且由中世纪宗教文化的主导到古典人文主义的复兴再到启蒙运动,社会文化的嬗变过程同时也是大学中的核心文化精神由推崇神学思想发展为彰显人文价值再到追求纯粹科学的演变过程,从而使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影响下的文化育人功能也具有了不同的含义与特征,同样能够予以证明。

另外,虽然社会文化对文化育人功能的渗透性影响与背景性影响彼此交织,不可分割,但是社会文化通过影响学科文化要素以实现对大学学科文化育人功能的影响所涉及的学科带有偶然性与片面性,而社会文化在对特定文化历史阶段大学中主导学科的产生与核心学科文化特征凸显施以影响的方式则更能够体现其影响的全面性与广泛性。

总之,社会思潮对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具有深远影响,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育人功能有近乎不同的表现。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的是,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对社会文化具有一种辐射作用,即文化育人既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与升华过程,又具有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作用。首先,文化育人的对象即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通过文化的内化机制塑造他们的理想人格、学科价值取向、学科思维与行为方式和习惯,是对满足当时社会文化发展要求的学科文化进行再生产的途径,因此也是保存、传播即再生产社会文化的手段。另外,文化影响下的学生思维清晰、价值取向明确,了解专业发展前沿与趋势,能够为社会发展各领域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因而也是新的文化要素的引入者,必然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正如我们认为理性主义文化的张扬带来了自然科学学科的兴盛与自文化育人功能的提升那样,我们也必须承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高校文化育人之路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