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文化育人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

高校文化育人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当文化对人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时,文化对人的作用才称之为育人作用。从总体上看,实施文化育人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对文化主体的精神文化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条件要求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不断增强,在育人实践中不断凸显人文精神,为文化育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高校文化育人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

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之分,文化对人的影响也根据其是否具有先进性而分为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尽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一种必然的客观存在,但文化育人中的“育”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性,是指文化教化人、培育人,特指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只有当文化对人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时,文化对人的作用才称之为育人作用。而实施文化育人,核心目标在“立德树人”,不能任凭文化自发、自在地影响人,也不能脱离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实际去育人。从总体上看,实施文化育人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对文化主体的精神文化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条件要求的。在当今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文化强国时代,人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基本上能够满足文化育人的条件要求,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成熟、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凸显。

(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成熟

文化的功能是“化人”,即影响人、塑造人。文化对人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它所具有的文化势能和文化引导力,取决于它的先进程度。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进步成果是这一社会文化的时代先进性的体现,也是这一社会文化的成熟程度的体现。一个社会的文化越先进,其文化发展就越成熟,其文化影响力也就越强。

(二)人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

在当今世界,随着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的不断深入,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精神文化需要是人的文化主体性的体现,是人类特有的需要。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人作为一种物的存在和文化存在,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文化需要。精神文化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求知、审美、娱乐、道德情感、尊重、自我实现需要等。它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不胜枚举。精神文化需要以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世界为目的,是人类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能动追求与自觉反映,是人类追求自我主体价值的体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凸显

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教化人民大众、维护阶级统治、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从古至今,在不同阶级统治的社会,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不尽相同。

在当代中国新的社会历史发展条件下,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人文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不断得到凸显。

第一,人文精神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追求。作为一种培养人、发展人的精神生产性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政治性,更具有浓郁的人文性,人文精神是其内在的价值追求。人文精神的思想灵魂是“以人为本”,核心要义是人文关怀,即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它以关心人的发展、满足人的需要为逻辑起点,以升华人的思想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品格为价值取向,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给人以终极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每一项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教育环节的设计等都渗透着对人的最深切的关怀,包括关怀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关怀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培养人的精神信念与道德人格,强化人的主体性和价值理想。

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是以尊重人的自由和自律为基点,以人性化的方式实施教育和引导,使人能够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意义,形成自己的价值理性和道德责任意识,并能够自我“立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人格,从容面对生命历程中的各种挑战,实现以自觉自律为前提的思想的与行动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简单单地灌输一些道德准则,而是从人自身生命需要和发展的角度,促进人、引领人形成自我“立法”,形成道德“自律”,实现意志“自由”,自觉地生成与完善自己的生命本性。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追求所在。

第二,人文精神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需要。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都是历史的、具体的,都会因各种条件的限制而在其理想与现实之间、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着差距。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并且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主体人所开展的精神生产性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其人文价值所能够实现的程度,既要受到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也要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的思想解放程度的制约。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越来越浓郁。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当今时代,不仅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呈多样化发展,尊重人和满足人的价值需要,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在这一新的历史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先进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也责无旁贷地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增强教育的人文性。尤其是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日益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价值诉求日益强烈,人文精神不断增强。总之,在文化强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它的育人价值,并长久保持育人活力,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施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不断增强,在育人实践中不断凸显人文精神,为文化育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注释】

[1]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中国软实力建设,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2页。

[2]涂成林、李江涛等:当代文化发展新趋势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3][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过去解释现时,顾良、张慧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9页。

[4]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2页。

[5]周晓阳、张多来:现代文化哲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

[6]王升臻: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新论,《探索》2012年第2期,第133—139页。

[7]周晓阳、张多来:现代文化哲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8]孙麾、林剑: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58页。

[9]冯天瑜:文化守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10]孙麾、林剑: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59页。

[11]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第434页。

[12]李宗桂: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哲学省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1页。

[13]周晓阳、张多来:现代文化哲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14]郑永廷、董伟武: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及其发展,《江苏高教》2008年第5期,第113—115页。

[15]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4页。

[16]李峰、王元彬: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机制与载体研究,《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年第3期,第73—77页。

[17]冯刚:坚守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光明日报》2015年11月10日,第14版。

[18]赵志业、崔华华:新时期文化转型中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理念创新,《学术论坛》2015年第2期,第80—83页。(www.xing528.com)

[19]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20]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人民理论网2016年12月11日。

[2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

[22]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7期,第45—49页。

[23]刘铁芳:教育,就是人文化的过程,《光明日报》2014年11月18日第14版。

[2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295页。

[25]刘娜、物士泰:立德树人理念的历史渊源与内涵,《教育评论》2014年第5期,第141—143页。

[26]乔翔: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41页。

[27]韩延明等:大学文化育人之道,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20页。

[28]陈俊卿: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0日第7版。

[29]周正刚:谈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党建研究》2012年第8期,第28—30页。

[30]陈军科: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现代人文精神论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1]刘书林、高永: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及其主客体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1期,第97—99页。

[3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第1版。

[3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页。

[34]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35]刘书林、高永: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及其主客体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1期,第97—99页。

[36]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页。

[37]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2012年重印),第160页。

[38]沈奕彤、邱伟波:赫尔巴特“可塑性”观点解读,《学理论》2015年第2期,第114—115页。

[39]王景云: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第10期,第29页。

[40]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28页。

[4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2版),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1页。

[42]任仲文:觉醒·使命·担当:文化自觉十八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页。

[44]陈秉公:建设“高势位”的主流价值文化,《新长征》2011年第12期,第7—10页。

[4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46]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0页。

[47]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01页。

[48][美]莫里斯、L.比格: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张敷荣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04页。

[49]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0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