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育人主体要素——教育者
教育者是组织实施文化育人实践的主体,是文化育人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文化育人主体是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通过文化手段进行育人的主动行为者。这一主动行为者统称为“教育者”。教育者既可以是具有主动教育功能的组织,也可以是教育组织中的个人或者由多人组成的群体。本研究讨论的文化育人的施教主体是文化育人实践活动的真正设计者和组织者——人,即高校教师和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的管理者。
教育者在文化育人过程中的根本职能是价值引导,即“以社会的要求为准绳,科学地影响教育对象,不断把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提升到社会需要的水平”。[31]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按照育人计划,组织、设计和实施文化育人活动,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方法调动和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能动性,本着价值主导原则引导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由于教育者在文化育人过程中的根本职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在他们身上具有共同的职业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根植于人内心的一种信念,是对自己国家、民族创造的文化价值的一种认同和肯定。中华民族要繁荣振兴,需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生成的源头活水,教育者在其中承担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在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之前,教育者首先要让自己一往情深地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实践之中,成为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之人。这是职业角色使然,也是职业责任使然。
第二,具有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32]他们不仅要成为充满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之人,还要成为自觉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人。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的洗礼,没有品尝过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艰辛,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也很难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就需要教育者要主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澄清模糊认识,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在文化育人实践中,教育者都能牢记使命,自觉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三,具有文化价值主导性。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合格人才“关键在教师”,[33]具体来说在教师的文化价值主导性,即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其主导作用方面表现出来的积极属性”。[34]同样,教育者在文化育人过程中也具有文化价值主导性。随着文化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上各种思潮林立,中西方文化价值相互交锋、渗透,人们的价值观念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中国文化要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相结合,一元主导体现在文化育人上,就是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正确方向和精神动力,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在育人过程中,教育者是教育计划的执行者、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他们按照一定的教育计划设计文化育人活动,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融入育人活动之中,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影响教育对象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其朝着国家主导文化方向发展。从学生角度看,他们作为受教育者,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思想观念尚未完全发展成熟,思想行为尚不稳定,对文化价值的领悟力、判断力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良莠不齐的多样化价值观念,他们很难做出精准的判断和正确的文化选择,需要教育者根据其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在文化育人过程中,教育者自始至终体现出文化价值的主导性。
作为文化育人者,除了具有上述三个突出特点之外,他们还重视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人、影响人的功能。
教育者是文化育人活动的发起者和主导者。没有教育者,文化育人就没有了施动者,也就不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实施的文化育人。因此,教育者在文化育人基本构成要素中不可或缺。
(二)育人客体要素——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对象都是其教育客体,主要有两种:一是指人客体;二是指物客体,如教育的内容、工具、方法、资源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本研究中主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客体,即高校文化育人的对象——大学生。
大学生在文化育人过程中是教育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接受主体引导,学习、适应和内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积极调动自身的“主体性”因素,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充分表现出自身的特性,参与并影响育人过程。大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即“主体尊重客体的特点和接受教育的规律……客体尊重主体的引导”。[35]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不断地自我完善。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第一,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大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指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大学生对教育者传递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理念能够独立地做出判断和选择,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的积极影响,自觉进行内化并积极调节行为,将自己的文化价值理念落实到行为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品德。实际上,教育者传递的任何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文化价值观念都是外部的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的吸收内化,并外化行为实践,文化育人才能够收到应有的实效。如果没有主体的自觉参与,任何教育都等于零。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的主体性是一种“自觉能动性”,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性”。[36]大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
处在快速成长期的大学生,不仅身体上发育迅速,体力精力旺盛,而且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求知欲望强烈,对外界信息反应灵敏。这使得大学生在文化育人过程中表现出积极接受先进文化思想、主动汲取文明营养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乐于独立思考、自主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自主性,表现出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不断突破自我的实践创新性。
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具有主体性,但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并不居于主导地位,不能承担文化育人的主要责任,不能作为文化育人的主体。因此,在文化育人过程中有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必要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第二,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科学教育之父”赫尔巴特在其著作《普通教育学》中明确提出人具有“可塑性”。所谓可塑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是可以经由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者的作用加以塑造的”,[37]即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通过教育能够向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人的思想文化观念和道德品质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影响和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下,在社会文化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可塑性强调的是“人性的生成性、交互性、可教化性和内在主动性”。[38]教育对象的可塑性是教育者实施文化育人的基本前提和内在依据。
大学生正处在各种心理活动异常活跃、急剧变化的年龄阶段,认识容易偏执,情绪容易走极端,意识有时执拗,且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不稳定、可塑性大的特点。大学生在文化育人中的可塑性主要涉及思想文化认知方面的可塑性、文化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的可塑性、文化道德内化与外化转化能力的可塑性、文化道德实践能力的可塑性等。
文化育人是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实施的育人活动,在教化人、塑造人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实施文化育人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关注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可塑性,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对大学生的文化思想与品德塑造施加有益的影响,促使大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www.xing528.com)
(三)育人媒介要素——文化载体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当今时代,文化载体正以其特有的优势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在运用文化载体进行育人时才称得上是文化育人。文化载体作为文化育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媒介要素,它不仅是主体与客体发生关联的重要媒介,也为文化育人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提供了平台。它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综合系统”。[39]文化载体具有三方面内涵:
第一,文化载体必须同时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是能够承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文化价值信息;二是能够使教育主体、客体之间发生文化价值信息传递;三是能被教育者所运用和控制;四是具有引导人、教化人的功能。
第二,文化载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文化物质实体和文化活动形式都可以成为文化载体。从最主要的学校育人活动形式看,有课堂育人、实践育人、校园文化育人,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从文化发掘活动形式看,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各级各类文化建设中去的文化建设活动;从文化物质实体看,有书籍、绘画、戏剧、影视、音像等各种文化产品,有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出版等各种文化事业。
第三,文化载体的概念不是静态意义上的,而是在实践中应用意义上的。对某种文化物质实体或文化活动形式来说,它是不是文化载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要看它是否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基本条件。例如,在一篇文章、一首歌曲中蕴含着某些能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信息。但是,仅凭这一个条件它们还不是育人意义上的文化载体,只有教育者通过阅读、欣赏等一定形式的活动,使受教育者从中接受教育、启迪或感染,它们才成为文化载体。换言之,即便是一件文化产品承载了很多教育信息,但没有教育者有目的的利用,没有受教育者的接受,它就没有成为文化载体。
文化载体是先进文化传播的必要媒介。文化的发展是靠信息传播得以实现的,其本质在于传播。文化育人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借助一定的媒介进行的文化传播活动。“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40]包括语言、文字、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电影、多媒体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化的传播媒介日新月异,并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如电子报刊、网络多媒体等。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只要符合文化载体的条件,都能成为文化载体,发挥育人作用。
文化载体在文化育人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它为育人活动提供必要的承载和传导文化价值信息的媒介;它使育人活动的各构成要素之间有了联系枢纽,“不仅能促使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且还能对各要素的协调一致产生直接影响作用”;[41]它为教育者提供自主创新的平台,使教育者通过不断挖掘和创新文化载体来丰富和创新文化育人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它通过自身承载的先进文化信息,发挥其感染人、教化人的功能;它通过文化载体丰富多样的内容及形式,增强文化育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而增强育人实效,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文化载体是文化育人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种媒介要素。
(四)育人环境要素——以先进文化为主导的文化环境
环境是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任何教育的发生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文化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形式存在。作为人类实践的产物,文化具有属人性,与人密不可分。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时时包围在人们的周围,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环境,即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影响人素质生成的重要因素。它由“一定的价值观念、日常伦理、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及生活风俗等内容构成”,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趣味、需求、情感、行为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它是“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42]
马克思的教育环境理论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3]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由文化要素构成,是影响人的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部因素的总和。它强调文化环境的整体性。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不仅能够促进人在各方面的发展,而且能促进育人活动的有效运行。
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是育人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在文化育人中,教育者无论基于下列哪种考虑,都必然要有目的地选择和构建以先进文化为主导的文化环境。
第一,先进文化蕴含着文化价值的“高势能”。文化具有差异性。在不同的文化之间,“因其自身所内蕴的知识、价值、规律和表现美等品质的含量不同以及知识的层次和概念范畴位阶的不同”[44]会形成文化“势位”的高低差异。处在“高势位”的文化自然具有文化价值上的“高势能”,相比于“低势位”的文化而言,具有更强的文化影响力、凝聚力、辐射力。同时,“高势位”的文化会影响和改变“低势位”的文化。
一般而言,处于“高势位”的文化都是先进文化。任何先进文化都一定是“站在时代前列、合乎历史潮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文化”。[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代表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它存在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以精神品质、价值观念、理想情操等精神文化资源形式存在,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育人的角度来说,先进文化与文化主体“人”之间存在的文化势能差异也是文化育人得以发生的基本前提。先进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上的“高势能”,实际上就是它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有效地进行文化育人,必须充分利用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资源优势,以及它与文化主体“人”之间的“势位”差。
第二,先进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又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其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尤其是在文化强国的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更加凸显,与先进文化建设在培育人和塑造人上更加紧密地契合,二者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也更加凸显。
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它蕴含科学精神,崇尚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真理,提倡开拓创新,反对迷信愚昧和因循守旧;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和导向。思想政治教育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用先进的理念引领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最人性化的方式教育人,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自觉地把文化作为重要载体和手段,自觉地运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引领人和影响人,自觉地将教育内容有效融于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之中,自觉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实效,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才能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