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数据时代的就业心理调适与指导

大数据时代的就业心理调适与指导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改革的浪潮,看到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是正常的,也是比较普遍的。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必须消除的心理障碍,市场经济需要开拓进取精神和自信心,这正是有自卑心理的人所缺乏的。这些都是择业心理焦虑现象的表现。(三)择业嫉妒心理及其调适所谓嫉妒,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感。

大数据时代的就业心理调适与指导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新型就业模式在大学生的心中引起强烈的波动,对不少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消极不良影响,也可以说是种种的心理误区与心理障碍,这对大学生顺利择业是十分不利的。只有主动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才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就业这一人生的重大选择。

(一)择业自卑感及其心理调适

在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大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面对改革的浪潮,看到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是正常的,也是比较普遍的。产生自卑感的原因很多,有心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但主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比如,在择业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也不敢说“行”,总是说“试试看”,显得很没自信。

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必须消除的心理障碍,市场经济需要开拓进取精神和自信心,这正是有自卑心理的人所缺乏的。自信心是求职过程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求职时畏首畏尾会给人以无能的印象,使求职不易成功。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呢?首先,正确评估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办法就是要纠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多找自己的长处,即使微不足道也不要忽略,这些本来就属于你的财富,对于你恢复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人都有所长,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可以有效克服自卑感。其次,要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说,“别人能干好,我一定也能干好”“我行,我一定能干好”等。再次,克服惧怕心理,不要怕失败。因为失败并不表示你不如别人,失败更不表示你一事无成。充满信心,是成功的前奏。

(二)择业焦虑及其调适

毕业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大。事实也是如此,毕业分配制度未改革,大学生呼唤新的毕业分配政策的出台,想冲破旧制度的束缚;然而一旦把求职的自主权送到大学生手中,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竞争的风险及各种信息的刺激,大学生反而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产生了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例如,实施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以来,总有一部分人一时找不到工作,这本来是正常现象,要找到本人求职愿望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需要时间、过程,甚至是机遇,但不少大学生怕自己走入这个行列而忧心忡忡。有的大学生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笔试、面试、心理测试,感到胆战心惊。尤其对自己向往的高职位、高待遇的单位,参加竞争的人越多,录用条件越严格,有的大学生就越没有信心。当然还有的因自己是女生而怕求职困难,有的因自己学习成绩不佳而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这些都是择业心理焦虑现象的表现。

刚走出校门,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对选择职业这一人生大课题产生焦虑心理是正常现象。加之我国进行毕业分配改革没多少年,很多人对人才竞争不了解、没体验、心中无数,也容易产生各种焦虑心理。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能使人产生压力,这种压力是对自身惰性的进攻,它可增强人的进取心,人只有面对压力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动。这样的战胜压力取得成功的事例不胜枚举。但是,如果心理上过度地焦躁、沮丧、不安,自己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这些情绪就会成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它会严重影响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埋没大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给就业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影响择业的进程,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要克服焦虑的心理,主要需要更新观念,打破中国传统的事事求稳、求顺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新观念。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恐怕要伴随你一生。大学生的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即使你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职业,如果没有竞争意识,不继续努力,也还可能丢掉这个工作。有竞争必定会有风险和失败,确立了竞争意识,不怕风险和挫折,焦虑的心理必定得到缓解或克服。当然还应克服择业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否则容易使择业失败,失败的体验又会强化沮丧、忧虑的情感。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增强求职的勇气,也会减轻心理焦虑的程度。(www.xing528.com)

(三)择业嫉妒心理及其调适

所谓嫉妒,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内化就是忌妒心。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越之处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以致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实际上就是一种变态的心理满足方式。强烈而持久的嫉妒心往往会给本人及对方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某些国家正式将其列为一种心理疾病。

嫉妒心在大学生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只不过是轻重有别。在实际生活中,任何理由都可以成为嫉妒的借口,如嫉妒别人长得高、漂亮,嫉妒别人能歌善舞,嫉妒别人朋友多,嫉妒别人学习好等。嫉妒心理在求职上表现为: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的心理,转而痛苦,有不甘心的心态,甚至为了不让别人超过自己,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别人成功了则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烦恼。在择业中,嫉妒心会使人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嫉妒心还会使团体内(班级或宿舍内)人心涣散、人际关系冷漠,嫉妒者本人内心的痛苦和烦恼也会增加,甚至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所以嫉妒心是于人于己都不利的不良心态,新时代积极进取的大学生一定要注意克服它。

嫉妒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心胸狭窄、虚荣心太强、名利思想太严重等,实质上都是自私的表现。嫉妒心是市场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主要靠加强自我修养,提高道德水平来克服。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两点:其一是要真诚待人,其二是要学会爱人。做人要诚实,这是立身之本,诚实的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一生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潇洒地工作和生活,不会因做了亏心事而自欺欺人、担惊受怕、惴惴不安。诚实的人还可以主动改善人际关系,做好工作,使事业取得成功。爱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宝贵的道德遗产。古时候孔子在解释“仁”的含义时只概括为两个字:“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是古今以来颠扑不破的真理。有了这种精神境界,就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别人有困难时给予帮助,有痛苦时给予安慰,就不会产生嫉妒心理。当然提高道德水平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做起,长期地加强自我修养。如果体察到自己有嫉妒心,就要通过自我意识控制、调节,即把这种不良意识排除在自我人格之外。如果别人在某些方面确有优势,而自己明显不足,就要坦然对待,审时度势,下决心去超越,或转移竞争方向,在其他方面努力做出成绩。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有这样的胸怀,欢迎别人超过自己,更要有勇气超过别人。

(四)择业怕苦心理及其调适

现代大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目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学工不爱工,学农不爱农,在毕业分配中死守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不去新(新疆)、西(西藏)、兰(兰州)的现象就是明显的例证。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是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高是要求工作环境好,又有发展前途,最好是弹性坐班的单位。薪水高就是注重经济收入,追求高生活水平。职位高就是要求社会地位高,最好是国家各大部委、各大公司。大学生要求所选择的工作要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这是典型的贪图享受怕吃苦的表现。在怕苦心理的驱使下,大学生选择职业的面很窄,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学校一宣布某外企招人,几个名额能有几百个人应聘;而一些国家需要但不能满足上述“六点”的单位求贤若渴却无人问津。这种局面的直接后果是增加了大学生求职的失败率和困难,有些大学生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就是死守“六点”的结果。怕吃苦的心理严重影响择业的成功率,因此大学生求职前就应克服怕苦的心理。

要克服怕苦心理,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能吃苦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不能吃苦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即使是“三高”职位也同样需要吃苦。曾有过一些大学生,千方百计挤进外企后,又很快跳槽了,原因是受不了外企紧张的节奏和工作的高效率。另外也应认识到最艰苦的环境,最容易锻炼人,也最容易成功。例如,世界大富翁、世界级企业家美国的哈默博士在23岁时已是百万富翁,他完全可以在美英这些发达国家发展自己的事业,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勇敢地进入百废待兴、千疮百孔的苏联:在那里他住的是从未见过的污秽的房间,与臭虫、老鼠为伴,没有洗澡间、没有水、没有面包。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他做了石棉、铅笔、毛皮、古董等多项生意,他的事业又取得巨大的成功。当然,要克服怕苦的心理,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作风,更需要实践,大学生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有意识地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这对求职成功会大有益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