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有两个不同的文化路径和来源:一个是中国魏晋时期,对“元本”的阐释;另一个是西方近现代时期图像学的兴起,对宗教图像的阐释。本书的前面章节里,我们多次提到葛洪“幽赞太极,阐释元本”这句话。他所说的“阐释”,就是中国文化对宇宙本源追根索源的一种思考与解释方式。“阐”就是阐明的意思。许慎《说文》:“阐,开也。从门,单声。”《易》曰:“阐幽。”刘勰《文心雕龙·正纬》:“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马龙出而大《易》兴,神龟见而《洪范》耀。”“释”,解释。《说文》:“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如果对某一事物或道理进行更为详细的解释,亦可用“诠释”。“诠”意为更详尽地阐明。《说文》:“诠,具也。从言,全声。”《晋书·武陔传》:“文帝甚亲重之,数与诠论时人。”这是“阐释”与“诠释”的细微区别。西方图像学作为一种对“图像”研究方法,主要探讨和揭示图像的象征的意义,这是因为图像学的建立是以研究宗教图像为目的的,以后扩大到对一切图像的分析与研究,后图像学时代又开始了图像学的转向。要弄清图像的象征意义,必然涉及寻求一个有效而合理的研究方法,阐释学(hermeneutics)便应运而生,所以阐释学是建立在图像学基础上的一种分析图像的研究方法。阐释学又可翻译为“诠释学”。某种意义上讲,中西的“阐释”“诠释”有很多相通之处,只是中国主要对“文本”作阐释或诠释,与阐释、诠释相近方法的概念还有注、笺注、注疏、注释等,这些概念都是针对文本研究的一种方法;西方主要是对“图像”进行分析的方法,相近的概念也用诠释、阐发,在阐释图像中还多用能指、所指、结构等作为对图像分析的具体方法。
阐释图像或阐释文本,有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对于艺术史学的研究,研究者一般都提倡将艺术置于初始的“史境”中,以正确还原作品的真相,而不至于对历史中的那些艺术产生误读或臆想。譬如对宗教艺术、汉画像石等图像可以用“阐释”的方式。自从“艺术”成为自由的创作形式以后,不再受制于某种“礼仪”“仪式”或“宗教场所”等,一些理论家、批评家愿意把这类作品建立在某种语境中,试图得到另一种分析与研究的结果。这种研究方法是阐释者将作品置于“语境”而不是“史境”研究中的方法。譬如我们常看到一些对“艺术”的阐释,置于某个特定的语境中阐释,或对某个时代的“艺术”置于现代或后现代“语境”中阐释,也有将某个时代的艺术或风格置于当下“语境”中阐释。就是说,研究者或批评家希望在现代语境、后现代语境或当下语境中做出对“艺术”的解读,使被阐释的作品带有语境阐释的意义。(www.xing528.com)
我们这里主要考虑的是当代艺术的问题,所以我们尝试着进行一种“当代阐释”或“当代再阐释”的探讨。尤其是关于一些当代艺术或准当代艺术,甚至一些现代艺术都可以纳入当代语境中进行阐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