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丰南地区发生7.8级强烈地震。地震波及到广大地区,天津市也是灾害十分严重的地区之一,烈度为8度,其中宁河县为9度,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破坏。
7月28日那天,我正在家里睡觉,突然一声巨响把我惊醒,房屋摇摇欲坠,大地震来了!我猛然起身,迅速穿上衣服,只与妻子说一声我去机关,推出自行车就往市委大楼跑。我在路上骑车,天昏昏,地摇摇,大有天崩地裂之势。快到市委大楼时,大楼斜对面一座大楼楼顶一面墙倒塌下来,震耳欲聋,灰土飞扬。如果我向前多走十几米,也许就会遇难,那将又增加一个死亡人数了。我不相信命运,但这次实实在在觉得生与死有时不过是几步之隔。
我赶到值班室,立即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
自有史记载以来,天津地域共发生5级以上的中强震18次,其中最大的当数1976年7月28日的大地震。这次大地震给天津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地震过后,各区县、各系统人民群众的伤亡数字和财产损失情况源源不断地汇集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最后,经过指挥部统计,全市在地震中死亡二万四千多人,重伤三万二千余人,轻伤八万三千多人。宁河县人员伤亡最多,死亡一万六千余人,受伤三万九千余人,地震几天后我曾去宁河芦台镇,那里仍是一片瓦砾,人们的眼光异样的阴沉。我真切地感受到死神统治的氛围。日后我在《三访芦台》一诗中写道:“地动山摇屋舍颠,芦台无处见炊烟;浩劫之余初来访,一片瓦砾现眼前。”
全市有67%的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市区为68%,郊区、县为65.2%,宁河、汉沽震灾严重,房屋破坏都高达90%左右。市区房屋破坏以倒塌为主,主要分布在和平区与河西区,这些地区的人员伤亡也较多。和平区死亡761人,伤7202人,居市内各区之首。工业厂房的破坏面积为原有的54%,商业网点为62.7%,学校、民居、仓库为70%以上,医疗卫生系统房屋破坏达80%,文化设施破坏最严重,高达91%。
城乡建筑设施损失严重。全市有21座大、中型桥梁遭到破坏,其中倒塌6座,严重破坏3座,中等破坏12座。高级和次高级路面的道路有76公里遭到破坏,其中郊县占74公里。给排水工程中有53.96公里的下水道、438.6公里的自来水管道和12个自来水厂受震灾破坏。有111条计81.5公里的输电线路被破坏。凡设在洼地、海河改道地段的煤气热力管线、储罐及建筑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www.xing528.com)
铁路天津区段钢轨被地震扭曲的有348公里,21座铁路桥台移位。电讯枢纽有12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市内电话二、三分局机房倒塌,电缆破坏89处,4000门自动电话中断。塘沽新港码头岸坡普遍滑移,地面下沉变形,6座万吨级泊位被破坏,3座港口仓库倒塌。
工业企业的机床因地震损坏的共计2600台,动力和专业设备损坏的有4600台。全市8个工业局的1105个企业,有1028个受损,占全部企业的93%。其中,天津化工厂、天津碱厂、大沽化工厂等大型企业的生产设备遭到破坏,影响生产。倒塌和严重破坏的各种工业烟囱有471座、水塔134座。
农业方面,因喷水冒沙、地形变化完全损坏的耕地有8.6万亩,严重破坏的有12.8万亩,一般损坏的有4万亩。损坏水库6座,蓄水量4.9亿立方米,其中包括最大的于桥水库和大港水库。农田灌溉机井完全损坏4885眼,严重损坏1425眼,一般损坏2776眼。一、二级河堤被破坏56万米,农用桥梁破坏207座,涵闸损坏501座。大牲畜死亡共六千多头,猪2800头。
据统计,地震使我市直接经济损失39.2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报废的固定资产(含房屋、厂房、设备)净值23亿元;全市震损房屋损失8亿元;城市公用设施损失2亿元;企事业单位物资损失1.8亿元;农村震毁房屋2.4亿元;群众财务损失2亿元。地震还造成巨大的间接经济损失,仅因生产下降,财政收入减少,以地震后实际财政收入与正常情况下应达到的财政收入作比较,震后4年共少收入35.81亿元。
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包括因果关联性、现象复杂性、人为叠加性。地震也是如此,除了会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之外,还会引起海啸、泥石流、火灾等大规模二次灾害。因此,我们把由地震灾害发生引起其他灾害继发的现象称为灾害链。灾害链的类型分为灾害蕴生链、灾害发生链、灾害冲击链。减轻灾害链的对策主要是降低社会易损性,减少社会放大性,增大社区安全性。世界上一些多地震国家在总结了许多大地震的经验教训之后,都非常重视政府对减轻地震灾害各方面工作的统一规划。例如美国政府在1977年由国会通过法案颁布了联邦政府《地震灾害减轻计划》,执行效果良好。日本历经几次大地震后,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尤其在阪神大地震之后,对于民众防灾意识的建立和都市防灾功能的整备可以说是精心策划,大到都市规划小至社区营造,无不朝着防灾的角度进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地方政府开始着手编制本地区的防震减灾规划,取得了初步成果,并积累了一些经验,特别是1994年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后,根据国务院提出的我国防震减灾十年目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许多大中城市全面开展了《防震减灾十年目标实施纲要》的编制工作,部分已经政府批准开始实施。国家制定的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第一批15个项目中有两个是灾害方面的,一是天气和气候;二是地震。这反映了国家对灾害研究的重视。中国的灾害研究虽然历史悠久,但至今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过去没有这个条件,现在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及国际减灾的全球行动,再加上我国政府对减灾事业的高度重视,建立灾害学的基本条件业已具备,灾害文化也应当有自己的定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