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党三全会后,保证科研时间,拥有平常心

党三全会后,保证科研时间,拥有平常心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那个时代过得“轰轰烈烈”,可等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六分之五的科研时间有了保证,屈指一算,已是40岁开外的人了,早已没有了人生路上的青春岁月。人生,对于老年人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所以最宝贵的是拥有一颗平常的心。《天津日报》也开展了“洋老乡”、大直沽、南市、天津文化等征文。

党三全会后,保证科研时间,拥有平常心

岁月匆匆,在为生活而奔忙的人生旅途中,我迎来了自己的夕阳晚霞。

1998年9月,在戴了一堆“高帽子”之后,单位通知我已届退休。本来这说明,60年来,自己的情感之舟已经找到了停泊的港湾,可以回到你生命的角色之中了。可一刹那,仍唤起了我所有的回忆。特别是在深夜,梦醒时分,用记忆的眼凝视着已逝岁月的年轮,用律动的心感悟着生命的通道,在心底独自徘徊,独自追忆,幕幕叠加,晃如昨日。

解放那年十岁刚过,还在读高小。一进入中学,就是“三反”、“五反”运动,下学时,听说平房里有被隔离的“老虎”,想扒头看看,又不敢。紧接着就是“抗美援朝”。读高中,先是颁布宪法全民庆祝,不久又赶上了社会主义改造。考上大学,校园里激烈的“反右斗争”已经过去,正在处理“右派”,虽然没有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斗争,但认真求学,尊师重教,却被认为是“只专不红”。二十岁左右的小青年,个个都要“交心”、“排队”、“作检查”。接踵而至的便是“大跃进”、“拔白旗”,下厂、下乡、参加各种劳动,直到三年困难时期,这种办学模式方才平息下来。大学毕业,连口气也没喘,又是“四清”和“文化大革命”,整个国家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流年似水,几乎淘尽了一个人的剑心箫情。尽管那个时代过得“轰轰烈烈”,可等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六分之五的科研时间有了保证,屈指一算,已是40岁开外的人了,早已没有了人生路上的青春岁月。对一个人来说,为什么人生的经历总像一件无法修饰的艺术品,逃不出遗憾太多而完美很少的怪圈呢?

不过有句话我却很欣赏,那就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建筑师。已经错过的,一定要努力寻回。因为放弃了时间的人,时间也就放弃了他。此后的20年间,我在工作上不敢丝毫懈怠,研究成果连续获得天津哲学社会科学一、二、三等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应当感谢这些年的坚持不懈,因为正是这种努力奠定了自己的研究基础。

当然,机遇未必偏爱勤奋,岁月赋予我们的也不都是诗意,不都是灿烂。比如说,对成功的渴望是人心所向,但成功者总是寥若晨星;何况在人的一生中,想做而又做不到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这是遗憾,也是现实。眼下,由于工作岗位的不同和职务地位的不同,在当前的社会里完全消除“年龄歧视”,消除权力运行下的各种交易和腐败是不可能的。何况我们的现实生活,同我们追求的那种干净、宽容、平等、自律和理性社会,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呢。一个人重感情就难免软弱,求完美就难免遗憾,接受一点遗憾,然后挺起自己的胸膛,我们就能平衡。正因为如此,也可以说,把握生命就是把握平衡。我以为,退休后的最好办法就是珍惜拥有,把牢现在,和别人一起分享你的知识,让种种不平衡的阴影退出心底的地平线。退休,给了我们用闲适的心情,去对待一个匆忙时代的机会,有什么不好?一个人说服了自己,是理智的胜利,是心灵的升华,更是人生的成熟。

现在看来,一个人一生最难做到的,大概就是以一份平常的心境,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对待生命中的每一次躁动,与境遇“讲和”吧。有人说,过去是一种深刻,我同意这样的观点。人到老年,积淀了纸笔难言的人生况味,已经到了咀嚼人生、收获人生的季节。60年来,我们把幼小留给了父母,把青壮留给了社会,把老年留给了自己,余下的日子,肯定要少于已经走过的岁月。人生,对于老年人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所以最宝贵的是拥有一颗平常的心。换句话说,也许只有平淡才是人生最深的滋味,只有平淡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完美,心境的平淡、安宁与澹泊是退休后最难得的一份幸福。

当然,平淡并不等同于无所事事。若干年来,工作一直是我的赏心乐事。退下来的我,各种兼职与社会工作依然很多,最值得庆幸的是,1999年我被聘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的馆员,利用这些身份和机会宣传天津,自然成了份内工作。古人说,明镜可以照形,古事可以知今。在一定意义上,历史与现实息息相通,因此写历史要能撄现代人心。比如天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很多人包括很多天津人并不了解天津;在国外,一些人甚至不知道天津在中国的什么地方。近年来《今晚报》先后与市政协等单位联合征文,讲述“五大道”、估衣街、大直沽、老城里、三岔口,以及邮政烟草、意式风情区、海河改造、梁启超严复曹禺、中山路、崇化中学,唐山大地震……《天津日报》也开展了“洋老乡”、大直沽、南市、天津文化等征文。报社的同志热情邀我加盟,我则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带头参与,效果很好。特别是关于“五大道”、大直沽和梁启超的征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与名人故居的整修与开发,丰富了天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启动了编修新地方志的工作。二十多年来,天津新地方志的编修工作一直进行得很不错,也可以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岗时,因为工作忙,虽然也参加了一些新修区县志和部门志的评审,但数量不多;下岗后时间相对自由,承蒙市方志办各级领导和朋友的厚爱,每部新志书的评审都跑不了我,同时还被不少区县志部门聘为顾问。表面看来这是一种付出,实际上从中受益匪浅。中国地方志的编修有着上千年的传统,而且在世界绝无仅有,其中所载各项资料,内容之丰富,数量之巨大,无与伦比。就个人来讲,穷毕生之精力,难窥其一二。天津是中国传统社会晚近时期成长起来的城市,开埠后迅速成长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和港口贸易城市;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的发展突飞猛进,可资记载之处甚多。新方志的纂修,使众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得以留存,于今天,于后世,功德无量。能为这样的工作付出一些辛苦,不但充实了自己,而且嘉惠了他人。

2000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决定改造津河,我参加了改造后的命名大讨论。2002年10月,天津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海河两岸综合开发建设战略决策,计划用3~5年的时间,把海河建设成独具特色、国际一流的服务性经济带、文化带和景观带,发展海河经济,形成海河效应,使海河成为世界名河。天津也将通过这一划时代的工程实现城市经济、文化的又一次腾飞。这时许多传媒、甚至包括水利部的《水利报》就此约我进行访谈或向我组稿。我数次接受他们的采访,并在报刊上著文,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不久前,《老年时报》以《情系海河话古今》为题,发表了一篇对我的专访。做了一点菲薄的工作就受到社会的如此肯定,是对我退休后的最大鼓励和鞭策。(www.xing528.com)

清代诗人崔旭尝作《竹枝词》说:“烹调最说天津好”;大学问家李慈铭在他那著名的《越缦堂日记》中也说:“津门酒家,布置华好,馔设丰美,较胜都中。”天津菜究竟好在哪儿?出于学术上的好奇心,再加上平时的爱好,我曾对19世纪以来天津的餐饮发展做过一些资料上的积累,写过一些短文。孰料此举引起了天津烹饪学会的关注。2002年5月,天津举办“津门餐饮业全国菜系烹饪技术大赛”,聘请了数名平常乐于此道的文史界友好仝仁作为特邀评委,其中自然包括我。聘任仪式相当隆重,市商委李泉山主任亲自为特邀评委颁发聘书,这次大赛先后进行了半年,领略了各路大师的精湛技艺,遍尝了津门的珍馐美味,南北兼容,中西荟萃,从餐饮一隅,深刻认识了天津的文化底蕴。此次大赛,共决出奖牌548块,评出51家特色餐饮店。紧接着参加了2003年1月举办的“津菜大赛”专场,三百名厨,尽显身手,大饱眼福,大快朵颐。同年8月,又参加了首届民间津菜征集赛,从民间征集菜品,这在全国也是首创。普通老百姓的热情参与,天津菜的深厚民间基础,尽显其中。近悉,“津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一百九十余种菜品中选出12道精品,参加将在西安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餐饮业博览会”中的“中国新菜系”申报大赛,有望成为继中国八大菜系之后的第九大菜系,衷心祝愿津菜参评成功!

2004年12月23日是天津设卫筑城600周年,一个城市有很准确的建城纪念日,在中国、在世界都是不多的。在建城600年纪年“咨询组”里我积极建言献策,在社会上则身体力行,积极为报刊撰写文章,有时候为《天津日报》“史学”副刊整版地撰稿,同时还要提供各种咨询,参加各种活动。特别是担任了天津电视台《话说天津》百集文献片的历史顾问,参加了电台天津交通600年的连续直播(至今,电台和电视台的各种采访仍是接踵而至,应接不暇)……参与了《600年的天津》、《画说天津600年》等书的撰稿,为《天津教育史》、《中华学府志·天津卷》、《天津城市历史地图集》、《中国·天津五大道小洋楼旅游》等多部专著撰写了“序言”,在《天津日报》、《今晚报》、《文化月刊》、《美术》杂志、《文明》杂志、《北京时间》以及一些纪念性文集上发表专稿等。在母亲城600岁大寿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够献上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应当是自己的幸运。

过了2000年,自己应邀参加的各项工作未尝稍减,如全市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工作、“近代中国看天津旅游板块”的开发工作、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工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或许正应了那句话——生活的真谛,不在于你的成功,而在于你的价值。

有人对我说,你退休了,比在岗还忙。其实也不尽然。退下岗来,没有人再按责任目标考核你,你也不再用责任目标去要求别人,拥有了更多的私人空间,而且一点压力也不存在了,实际上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换句话说,现在的忙和过去不同,是一种没有压力的忙。由于在过去工作中的种种努力,已经确立了自己的社会位置,现在不过是在这个位置上的延续。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过早退下来是对人才的浪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不是也给了这些同志自由自在的发展机会呢?

也有人善意地劝我,说退下来了,何必这么忙呢?该休息、该放松的时候就该休闲、放松嘛。其实,这些同志还是对我的“忙”了解不深,因为在这种“忙”的背后也有“闲”的一面,实际上我是处在一种“忙闲人之所忙,闲忙人之所闲”的位置上。这句话怎么讲呢?已故国学大师启功先生,生前曾给他的学生来新夏教授用硬笔写过一首小诗,开头便是“难得人生老更忙”,何况,与至今依然活跃在学术界的老一辈专家相比,我不过是老年人中的“小字辈”呢。最近,《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出了一本书,叫作《不退休的七个理由》,书中说,退休的闲暇是上班一族的梦想,但实际上天天打高尔夫球没那么有趣,日复一日地在佛罗里达的阳光下做日光浴,也不那么浪漫。真正令人每天早起的,是去上班。调查表明,老年人继续工作,对改善健康水平,保持头脑灵活好处很多。这些都是主张老年人应保持活力,去燃烧即将退却的生命激情的经验之谈,更是诸多专家们的肺腑之言,说出了当今老年人的价值真谛,不可不用心体会。

有时我想,在人生的路上,时而平坦,时而崎岖,但有一条路好像每个人却非走不可,那就是弯路。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的与失去的,永远是一对孪生兄弟,当你失去某些东西时,是不是也意味着得到了另一种拥有呢?感情是快乐的精灵,痛苦的使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年龄,不过是精神的体现——如果你的追求之火不再燃烧,那你就真的老了;如果始终保持生命中的旺盛热情,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努力和追求,永不言败,你就永远年轻。

有人把发挥余热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即:如果将生命划分为十个等份,一定要把握住最后的十分之一,因为前面的九份都是聚集火焰的,最后的一份才是释放光芒的时刻。人老,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只要你心中的激情不减,不管时间如何更替,生命中的萨克斯将会永远奏响,自己拥有的天空也将是永恒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