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是环境中重要的景观元素,它形成了空间的骨架,把景观中各个部分连成整体。道路是因交通的需求而产生的,它属于一种线型的空间形态,因功能需求而形成不同的级别。道路既包括城市车行路,也涵盖各类供人行的交通空间,是人们最常利用和接触的空间形态。道路景观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整体印象。
一、道路的功能与组成
1.道路的功能
道路是景观空间中联系各个功能区域并为车辆和行人提供通行往来方便的通道。它不仅是场地内人、车通行的物质基础条件,通常也是给排水、供暖、电力、电信等市政设施的铺设通道。它在划分用地、解决交通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
2.道路的组成
道路解决的主要是交通问题,但其除了交通路面外道路还包括很多附属空间及设施。道路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步道、隔离带、绿化带,以及道路的排水设施、照明设施、地面线杆、地下管道等构筑物,还包括停车场、交通广场、公共交通站场等附属设施(图4-103)。并非所有的道路都包含这些内容,道路的组成是由道路的级别决定的,不同级别的道路意味着不同的组成内容;道路的使用要求不同,道路的组成也有所不同。
图4-103 城市道路分区断面示意图
二、道路的分类
道路系统有着严密的分级,各种级别的道路连通构成道路网络。按照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和性质,在每一种尺度的空间中,道路都要明确分级,如整个城市道路系统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小范围的居住区道路系统可分为居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宅前路等;如果放到更小尺度的场地中,道路同样要进行分级设计。这里只对大区域内城市的道路系统进行介绍,其他小区域内的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分支和延续,如居住区道路将在分类景观中 涉及。
1.快速路
快速路是指用来解决城市和周边地域的长距离交通问题,供车辆快速行驶的交通道路。快速路常采用封闭式的交通组织,并控制出入。道路不少于四条车道,中间隔离带分离对向车流,不设非机动车道和人行步道(图4-104),周边严禁设置各种公共建筑的出入口。
2.主干道
主干道是指以联系城市主要分区为主的交通干道,是城市的交通动脉。主干道两侧可以设置非机动车道,并进行一定的隔离,设置隔离带。城市主干道两侧不宜设置过多的公共建筑出入口,以免造成交通的混乱。
3.次干道
次干道是指设置在主干道之间用来解决区域内交通问题的城市道路,它兼有一定的服务功能。次干道广泛联系城市的各个区域,和主干道组成城市主要的交通路网。次干道应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以及人行道,在次干道两侧可以设置各种公共建筑物及其出入口,它通常是城市大型商业区聚集的地方。
4.支路
支路是次干道的下一级道路,是用来联系次干道和街区的道路,解决局部区域的交通问题。其服务功能和交通功能并重,相对来说是偏重生活性的道路,人流密度较大。支路两侧常设置各类建筑,通常是小型商业区的聚集地。
图4-104 城市快速路
三、道路设计的原则
1.功能性原则
道路设计首先要满足各种车辆和人的交通要求。道路是给车辆和人提供通行空间的设施,所以要根据场所的要求合理安排人流和车流,包括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车辆通行问题,如消防车、救护车、垃圾车等的通行。在考虑交通便捷的同时还要考虑安全等问题,科学合理地进行道路设计和组织。另外,道路布置要与绿化、公共设施、工程技术设施等统一、协调,以创造高质量的道路 景观。
2.整体性原则
不论是大区域还是小场地的道路设计都应该遵循整体性原则,也就是说道路设计除了对道路本身的设计外更是对路网的设计,道路分级要明确,利用各种级别的道路组成一个有机整体。道路网络的建立要以合理的功能布局为前提,如此道路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节约道路用地的原则
道路设计在满足交通要求的同时还要尽量减少道路用地面积,不能无限制地设置过多、过密的路网。这就要求道路必须短捷,当然这还要根据具体的道路级别及性质来定,如交通运输型道路要尽量便捷、顺直,而景观园路就不一定直来直去。另外,路面宽度也要根据道路的级别和性质合理制定,要考虑车流量或者是人流量的大小。
4.尊重和利用现有地形条件的原则
地形对于道路设计有很大的影响,它可以影响道路的走向和坡度。在进行道路设计时首先要了解原有地形条件,在满足道路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地形,尽量减少土方量,减少工程造价。不能把所有地形的道路都建成平直的,合理改造和利用地形特点可以营造极具特色的道路景观。
5.美观的原则
道路设计不仅是路面的设计,还是对整个道路空间的设计,包括各种设施及绿化带等。所以在满足道路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创造高质量的道路景观很重要,要让道路空间成为人们交流活动的场所 (图4-105),它直接影响着人对整个城市环境质量的判断。
图4-105 某城市道路景观
四、道路交叉口的设计(www.xing528.com)
1.道路交叉口的基本形式
同一平面的两条道路相交,就形成了道路交叉口。交叉口是车辆、行人汇集、转向和疏散的必经之地,为交通的咽喉。因此,正确设计道路交叉口,合理组织、管理交叉口交通,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保障交通安全的重要途径。道路交叉口的形式要根据道路级别、道路布局确定,可具体分为十字形交叉口、X 形交叉口、T 字形交叉口、错位交叉口、Y 字形交叉口、复合式交叉口六种形式 (图4-106)。
图4-106 道路交叉口的不同形式
2.道路交叉口的转弯半径
为了保证车辆转弯时的安全、流畅,道路在交叉口的缘石应做成圆曲线形式,圆曲线的半径称为缘石(转弯)半径。缘石半径的大小要根据道路级别、车速以及通行车辆的种类而定;不同车型的转弯半径是不同的(图4-107),设计时要按照车辆的最小转弯半径设定。一般城市主干道转弯半径可设定为20 ~25 m,次干道转弯半径可设定为10 ~15 m,支路转弯半径可定为6 ~9 m。
3.道路交叉口的安全视距
交叉口是车辆、人流汇集的区域,需要保证驾驶员有良好的视野,尤其是交叉道路上的路况,这就涉及安全视距的问题。图4-108 中的斜线阴影区为视距三角形,在此范围内不能设置任何影响驾驶员视线的突出物,如景观雕塑、绿化、广告牌等,以保证安全视距。
图4-107 不同车型的转弯半径 (单位:m)
图4-108 交叉口的安全视距
五、道路横断面的设计
道路是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空间。沿道路宽度在垂直道路中心线的方向上所做的剖面称为道路横断面。
1.道路横断面的形式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有四种,俗称为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和四块板等(图4-109)。一般应根据道路的性质、等级,并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交通组织以及城市用地等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道路横断面的形式,而不应受四种基本形式的 限制。
(1)一块板。道路由一块连续的路面构成,所有的车辆都在同一条路面上行驶,对向混行,适用于路幅较窄的道路。
(2)两块板。两块板是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适用于机动车流量较大而非机动车较少的道路。
(3)三块板。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主要用于城市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流量均较大的道路。
(4)四块板。四块板是指道路有三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四部分,中间的分隔带区分双向机动车道,两侧的分隔带分隔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
图4-109 道路横断面的四种形式
2.道路横断面的设计要点
道路横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在满足交通、环境、公用设施管线敷设以及排水要求的前提下,经济合理地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宽度及相互之间的位置与高差。
(1)车道宽度:
①机动车道。道路上供车辆行驶的部分称车行道。车行道由数条车道组成,在车行道上供单一纵列车辆安全行驶的地带,称为一条车道。机动车车道的宽度取决于车辆外廓的宽度、横向安全距离,以及不同车速行驶时的车辆摆动宽度等。通常情况下,主干道和高等级公路上的小型车车道宽度宜采用3.5 m,大型车车道或混合行驶车道宽度则采用3.75 m,供沿边停放车辆的道路宽度为2.5 ~3.0 m。
②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是给自行车、三轮车等提供通行空间的车道。在一块板的道路两侧,自行车单车道宽1.5 m、双车道宽2.5 m、三车道宽3.5 m。单独设置非机动车道,宽度可为 4.0 m、5.0 m、6.5 m、8.0 m 等。
③人行道。人行道是提供行人通行空间的路面。步行道的宽度和行人及行道数有关,一条步行道的宽度一般取0.75 m,在人行交通密集处可采用0.85 ~1.0 m。人行道一般不应小于两条步行道的宽度。另外要注意车行道两侧的人行道通常要高出车行道8 ~20 cm。
(2)道路的横向坡度。道路设置横向坡度是为了路面的排水。有一定的横坡,雨水可以有组织地迅速流入排水沟,但是横坡坡度太大则不利于交通。车行道一般采用双向坡面,由道路中心线向两侧倾斜,形成路拱。根据不同路面类型,路拱坡度为1%~4%。非机动车道横坡坡度以1.5%~2.5%为宜。人行道横坡采用直线型,向路缘石方向倾斜,其横坡坡度根据铺装材料不同可为1%~2%。
六、道路纵断面的设计
道路中线是一条起伏的空间线,反映道路竖向的走向、高程、纵坡大小等。沿道路中线竖向剖切道路所得称为道路的纵断面,它反映了道路的起伏状况。
城市道路的纵断面,是综合考虑城市规划要求及地形、地质情况,以及路面排水、工程管线埋设等因素后确定的一组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线形组合。在一般情况下,机动车道的最大纵坡不宜超过8%;非机动车道路的坡度不宜超过2.5%,大于2.5%时,应限制其坡长;人行道的纵坡应与道路纵坡一致,当坡度超过8%时,应设置粗糙路面或者踏步,以保证行人安全(图4-110)。
图4-110 人行道的纵断面坡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