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观空间设计中,空间的塑造至关重要。对于常用的空间手法可以归纳总结,以对具体的设计活动进行比较明确的方法性指导。但应意识到空间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各种景观元素的集合,也包括文化领域的内容,所以营造空间需要多方面的统筹,有理性的分析推理也有感性的灵感创作。对于景观空间设计手法的归纳只是就形体论形体、就空间论空间,在设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一、空间的常用操作手法
1.实体空间的加法和减法
这里所说的空间加减法是一种狭义上的归纳,是相对而言的。
空间中的点线面组织并不是点线面本身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精心的组合、变形等加工手法,使各种形体成为设计中视觉质量更高的形态变体。在进行景观空间设计时,对形态的操作也不是简单的形体罗列,而更多的是运用形态的变体,简单来说可分成加法转换和减法转换(图3-25)。加法转换是通过增加形态元素到一定空间内,或者是几个简单形体相加,从而得到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空间复合体(图3-26),是一种增加或者叠加。减法转换是对相对简单的形体进行切割和划分,比如一种形态与另一种形态相减,得到一种相对复杂的变形体(图3-27)。在实际的设计中,增加或者相加手法通常用得比较多,设计在更多的时候是根据需要在环境中增加形态,但是这种加法并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内容,如在考虑景观设计形式美的同时,将功能交通需要等内容与美学紧密联系,就能创造更加适应人的使用需求的景观现境。减法转换在景观设计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相对来说,它对形体的操作更为隐晦,一味地增加元素可能会使空间过于直白、简单,适当地运用减法转换可以使整体空间更富于变化和控制力,合理地使用减法转换在景观空间设计中至关重要。在很多情况下,图形追求整体性,通过减法减去一部分后,图形在整体上仍能保持视觉的连续感,不会使整个画面散掉。加、减法的转换得到的形态可以维持原型的基本特征,也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态,并且可以针对平面图形或立体形态进行加法、减法的 转化。
图3-25 实体的加法和减法示意图
图3-26 某城市广场的水景构成是不同形态的叠加
图3-27 住宅庭院水景造型由圆形变化而来
2.空间的变异
优质的空间形态需要秩序,不具形式、毫无秩序的作品不能算是好作品。但任何空间形态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复杂性,不可能有所谓的“绝对秩序”。空间常处于存在秩序和混乱之间,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空间既有秩序感和美感又不显刻板且富有变化,是景观空间设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图3-28 水景造型
变异也可以用变化、变形、异常、冲突等词汇解释。变异是相对于原来秩序的明显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与周围环境具有显著的对比效果(图3-28)。一种形态在秩序中发生变异,也就是不服从于原来的秩序约束,就会与整体的和谐秩序产生冲突,影响整个空间的格局。过于协调的秩序会令人感到乏味无趣,利用形态的变异,可以很好地丰富空间的视觉效果(图3-29)。变异形态通常在空间中只占有较小的比重,过多的冲突因素会使空间陷入混乱,变得杂乱无章,所以对于空间形态秩序与冲突的把握至关重要,这也是空间形式设计的关键。
空间中的变异可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常见的有倾斜、扭曲、破碎等。倾斜手法在空间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通过倾斜的形态可以使整体格局产生力的对抗,打破原来平衡的格局,丰富过于均质的画面效果(图3-30 和图3-31)。
图3-29 广场地面铺装的变化
图3-30 倾斜的道路
图3-31 倾斜的道路向上延伸
3.轴线
空间需要秩序美,轴线是对空间秩序的控制,它经常在景观空间中起主导作用,对周围的形态有着很强的制约作用。轴线主要指在景观空间中对周围环境有较强约束力的线型空间。轴线两侧多是对称格局的空间(图3-32),但现在的景观轴线范畴越来越宽泛,道路、构筑物、水体、植被等景观元素都可以构成景观轴线。轴线可以是实体也可以是虚体,比如景观中一条笔直的道路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化就可以构成一个实在的轴线(图3-33);有时轴线并不明确,而是通过两侧较为对称的景物形成的轴线感觉(图3-34 和图3-35),可以理解为虚体轴线。
图3-32 卢浮宫花园的对称轴线关系图
图3-33 某公园的道路轴线
图3-34 对称格局的广场空间
图3-35 对称格局的绿地空间
景观轴线的运用可以使空间具有强烈的秩序美感,这也是轴线得以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但是过于生硬和不切实际的轴线应用,可能会导致整个空间的单调、无趣、缺乏变化,甚至破坏整个空间的尺度效果。轴线作为一种常用的空间手法,和其他手法一样,不能盲目地运用到任何场所,要根据具体的空间性质等因素合理运用。轴线可以增加空间的力度感和凝聚力,但有时也要减轻轴线过于直率、武断的空间效果,或使用各种手法削弱硬轴线的感觉。例如打断形成轴线感觉的形态,减小其体量感;在轴线上增加景观节点或者其他元素,使轴线隐匿于空间之中;减弱轴线两侧过于对称的格局等。
4.辐射
辐射多指以一种形体为中心,在其周围以某种规律重复使用与其相同或相似的形态。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整个环境的凝聚力及空间的秩序感(图3-36)。除此之外,合理运用这种手法,能够增加空间的韵律美(图3-37),增强空间的可识别性。辐射手法可具体表现为道路的辐射、构筑物的辐射、铺装的辐射等(图3-38 和图3-39)。辐射手法很灵活,可以完全出于形式的需要,用以丰富、协调空间;也可以附着功能意义,如在圆形硬地广场周围以同心圆的形式辐射出次级道路。
5.拼贴
拼贴是指一种形态直接叠加到另一种形态上,两种形态在肌理、材质、色彩等方面都不相同,并且叠加部分保持其中一种形态的特征并且不发生变化。拼贴手法可以形成简洁、大气的空间效果,并且能够增加空间的生动感,如两种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纹理的地面铺装材质衔接时,其中小尺度的铺装直接叠加到另一种大尺度的铺装上面,就会产生明显的拼贴效果(图3-40)。当然拼贴手法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除了最常见的地面铺装的拼贴外,硬地和草地也可以产生拼贴效果(图3-41)。
6.介入
介入是指一种形态或材质楔入另一种形态或材质中,两种形态存在明显的穿插关系。此种手法可使空间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并且使画面生动而富有变化(图3-42 和图3-43)。
图3-36 城市花园的辐射状道路
图3-37 辐射状山地景观
图3-38 公园中辐射状的景观
图3-39 辐射状水景
图3-40 地面铺装的拼贴效果图
图3-41 楼间小绿地的拼贴效果
图3-42 坡形草地中矮墙的介入
图3-43 铺装中草地的介入
在景观空间设计中介入手法应用广泛,它可以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增加形体的相互关联性和空间的趣味性。在处理形态和形态衔接时,两种大尺度元素相邻可能会产生单调感,为了丰富其衔接效果并使其形态取得协调,常用第三种形态穿插其中,用来打破过于单调的衔接界线,丰富空间效果(图3-44 和图3-45)。
图3-44 水池和硬铺装间介入石条
图3-45 庭院景观中的介入效果
二、空间的限定手法
在进行景观空间设计时,要对空间进行整体布局,营造丰富舒适的空间环境,这就需要考虑景观中的各种要素,如当前环境、地形以及环境中的人等。景观空间由于功能的要求而需要进行空间的限定,这也迎合了人们偏爱复杂空间的心理需求。设计师可通过各种限定手法营造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及空间层次。空间限定就是指使用各种造型手段在初始空间中进行划分的过程。
空间的限定手法很多,主要包括围合、覆盖、抬高和下沉等。
1.围合
围合就是通过包围的手法限定空间,中间被围起的空间是人们使用的主要空间。事实上,由于包围要素不同,内部空间的状态也有很大不同,而且内外之间的关系也将大受影响。如用墙体对空间进行围合,就形成了内和外的空间关系;如果是通透性的包围,空间的内与外就变得模糊了。另外,不同的围合要素会形成完全不同的包围感受,如墙体围合和植物围合。围合这种限定手法虽然简单,但是运用极为广泛。
围合作为限定空间的主要手段,可以分为实体围合和植物围合,这主要根据不同的围合要素划分。围合手法用于垂直向的限定,通过各种景观元素比如构筑物、隔墙、地形等介入空间,对人的流线及视线进行一定的阻隔,从而形成对空间的限定。
(1)实体围合。实体围合是指用人工景观元素完成的限定,是相对于植被这种柔性元素来说的。比如常用的实体围合手法有用微地形来阻隔视线、用矮墙界定两个空间等。实体围合根据围合的具体形式,又表现出不同的空间性格(图3-46)。以实墙为例来说,实墙的密实程度决定了空间的开敞程度,密实的围合形成安静私密的小空间。随着墙体的减少,围合程度也越来越弱,空间的渗透性越来越强,当只留有少量的短墙时,空间已经没有太多的围合感受,而变成对空间的占据。
图3-46 各种实体的界定形式(www.xing528.com)
在空间设计中,除了包围程度不同外,围合还表现出各种形式,如面面之间的围合、线面之间的围合、线的围合等(图3-47 至图3-50)。面与面的围合是包围感最强的,它运用在限定需要较强的空间;线的围合是包围感最弱的,但有着良好的视觉连续性,连续的行道树就是最常见的线的围合。另外,用来围合的形态的高度对于空间感受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越矮的墙体包围感越差、开敞性越好,越高的墙体封闭性越强。在进行景观空间设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各种实体围合手法,力求营造丰富细腻的空间环境(图3-51)。
图3-47 面面围合
图3-48 线面围合
图3-49 线的围合
图3-50 用柱子进行线性围合
图3-51 珀欣广场中的实体围合
图3-52 不同开敞程度的植物围合
图3-53 植物的围合
(2)植物围合。植物是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它除了具有生态作用之外,还具有很强的空间美学方面的功能。在景观空间设计中,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植物本身的形态、体量和色彩,以及植物和景观中其他要素的搭配形式。但植物对于营造空间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植物之间以及不同植物之间的空间组织对于整体景观空间的影响巨大。所以在营造空间时,除了注意植物本身的特征外,还要关注植物间的空间 组织。
在植物围合中,高大的树木对空间的影响比较明显。按照树木的不同特征,有些树木适合孤植(单独种植),有些树木适合群植(规模种植)。孤植的树木占据空间,对周围产生一定的影响。群植的树木就要更多地关注树木之间的组合关系,树木稀疏组合,空间的围合感差,视线通透;树木密集组合,对空间的围合感就强,视线较为封闭(图3-52 和图5-53)。
在景观空间设计中,用植物围合空间较常用,手法也很灵活。它没有实体围合界面那样的力度感,但通透而充满活力。如在空旷草地的远端可以设置密实的树木群,形成视觉屏障,增加空间的聚拢感(图3-54)。除了可以对场地进行视线遮挡外,也可以辅助性地进行空间功能的划分,营造安静舒适的小环境(图3-55)。
2.覆盖
覆盖是指利用上部的遮蔽限定空间。如在下雨天,在雨中撑起一把伞,伞下就形成了一个不同于周围的小空间,这个空间四周是开敞的,上部由构件限定。景观中的覆盖面界定空间多出现在一些景观构筑物中。这些景观构筑物除了起到覆盖限定的作用外,还时常具有实际的使用功能,如遮阳避雨的作用(图3-56 和图3-57)。上部的限定要素可能是由下部构件支撑的,也可能是从上面进行悬吊的。覆盖手法相对于围合手法而言表现形式较为固定,但具体形态多种多样,在设计时要根据空间的特点灵活运用,并且与实际功能结合,使覆盖形式更有意义。
3.抬高和下沉
抬高和下沉是营造景观空间常用的手法,其根据空间功能的布局对局部场地进行抬高或下沉,以此强化空间格局,并能取得丰富的视觉效果。虽然适当合理的抬高和下沉可以丰富空间层次,增加空间的魅力,但空间不能存在过多的高差变化,否则会显得繁杂恼人。
对于场地的抬高或下沉要顺应和利用原来的场地地形,不能完全不顾地形的限制而任意设置。不合理的高差变化可能会大大增加工程量和工程造价。在设计时,首先要调查场地的地形地貌,然后再充分考虑场地的功能布局,以充分尊重现状的原则对空间进行设计。
抬高和下沉给人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在设计中要做具体分析。抬高地形可以强化某一区域的重要性,给人以正面、高耸的感觉。在具体设计中,核心功能的地块可以进行局部抬高,表明其空间的重要性,同时有利于形成空间的视觉中心(图3-58),而对于其具体的抬起高度,要根据整体空间需要和地形的限制确定。下沉是相对于周围地面的降低,下沉空间给人以安静、幽闭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会随着下沉深度的增大而增强。在空间设计中经常利用下沉区分空间,把空间从周围相对嘈杂的环境中隔离出来,营造安静的小环境。下沉幅度也要考虑地形和空间的特点,可以是小幅度的局部下沉,这种下沉可能只有几个台阶的深度,主要以营造相对独立的小环境为目的 (图3-59);下沉也可以是和地下空间结合,形成较大尺度的下沉广场,下沉广场除了区分空间外,还有联系交通的作用。把地上和地下空间组成一个整体,空间下沉才更有意义,而非只是一种空间形式(图3-60)。
在进行景观空间设计时也可以把地形适当抬高,做成微地形,以组织流线并形成一定的视线阻隔,从而丰富整体空间(图3-61 和图3-62)。
图3-55 植物围合的安静的小环境
图3-56 拉·维莱特公园的构筑物
图3-57 景观廊架
图3-58 抬高的广场空间
图3-59 广场下沉小空间
图3-60 西安钟鼓楼下沉广场
图3-61 微地形所形成的丰富效果
图3-62 局部地形的抬高呈波浪形
抬高或者下沉,会带来高差上的变化,形成视觉上的丰富感,但也需要处理好垂直向的交通问题,这主要通过设置台阶和坡道解决。
台阶是设置于不同高差地面之间的踏步组合及平台。坡道是指连续的带有一定坡度的斜面,用来代替台阶形成无障碍通道。台阶分为踏面和踢面(图3-63),设计时要注意尺寸,台阶踏面一般应大于300 mm,踢面不大于150 mm。踏面面层还要注意做防滑处理。台阶的数量一般情况下控制在3 级至18 级,因为如果设置台阶的地方不足3 步台阶,那么用坡道就可以解决高差问题;如果台阶超过18 级,人的心理和身体都会产生疲劳感,应该增设休息平台,来缓解疲劳 (图3-64)。另外有些台阶两侧或中间还会设置扶手栏杆,以提供安全保障。为了避免空间中大型台阶的单调和生硬,很多时候台阶可以和绿化、水体等景观元素结合起来设计。如在确保交通便捷的前提下,在台阶中间设置树池或者灌木池来丰富和柔化台阶的视觉效果(图3-65 和 图3-66);或者使台阶和跌水造型结合,在台阶两侧设置跌水池,当人流穿过台阶时能同时欣赏潺潺跌水(图3-67),这种手法可以使台阶从一个单纯的交通联系过道变成有着良好视觉层次的交流空间。
图3-63 台阶面的构成
图3-64 大型台阶造型
图3-65 台阶和绿化结合设置
图3-66 台阶和花池结合
图3-67 台阶和跌水结合设置
景观空间设计中的台阶设计要结合场地的功能分区合理地组织交通,还要充分适应自然地形条件,顺应自然地形设置高差变化和台阶,这样也有利于减少土方量和基础工程量。在设置台阶时,应遵照台阶的常规尺寸,台阶的数量要适当。
坡道主要用来解决环境中无障碍通道的问题(图3-68 和图3-69)。坡道的设计主要应考虑坡度问题,要符合合理的坡度设置。对于同时设置台阶的坡道,坡度一般不大于1/12,每段坡道最大高度为750 mm;对于只设坡道的,坡度一般不大于1/20,每段坡道的最大高度为1 500 mm。另外坡道的宽度也有要求,室外的坡道宽度一般不小于1 500 mm,在有台阶的地方或者是空间紧张的地段可以设置为1 200 mm。坡道过长时和坡道转折处要设置平台,平台宽度应不小于1 500 mm。坡道的两侧要设置扶手,并且坡面要注意做防滑处理,坡度越大对防滑的要求越高。
4.材质的变化
材质变化是指通过地面的材质的不同区分不同的空间。相对而言,变化地面材质对于空间的限定强度不如前几种,但是运用极为广泛。比如通过铺装的形式及色彩的变化,可以对平面空间进行一定程度的划分,并且能强调空间的重点(图3-70)。另外,地面铺装和草地的设置也是一种对空间的限定,地面铺装用来供人行走,而草地则限定了人的活动范围(图3-71)。
材质的限定更多的是一种平面上的限定,相对于前面的各种限定手法,它不占据过多空间,主要是人们通过地面材质的变化而在内心虚拟出的空间区分,是一种相对含蓄的限定。前面的围合、覆盖、抬高和下沉手法可以形成整个空间的大的层次结构,当这些手法不能使用过多或者受到限制时,材质变化就可以进行有益的补充,使空间细节更丰富并富有层次感(图3-72)。
图3-68 景观中的坡道
图3-69 坡道和台阶结合设置
图3-70 道路景观中的铺装变化
图3-71 草地和硬铺的组合变化
图3-72 石子与石材的组合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