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自主性。
班级文化的主体是学生,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实施教育,但这种教育不同于系统的正规教学,而应充分体现学生提高素质的主动性。学生在独立自主的文化活动中主动地吸取知识,施展才能。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强制学生去完成,而应依靠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按照吸引、启发和诱导的原则,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自愿参与,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教育。班级文化的自主性表明,学生的不成熟会导致缺乏把握班级文化方向的能力,所以有必要对班级文化加以引导,防止走向消极。
第二,社会性。
班级文化生长发展在学校环境中,植根于社会土壤,在学生的文化心理、文化内容、文化活动范围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社会性。学生对社会上的事物很敏感,爱好广泛、好奇心强,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呈多样化、经常化的特点,具有参与社会性文化交往的心理倾向,其涉猎的触角常常向社会延伸。近几年不断兴起的社会文化市场,特别是学校周边文化环境的兴盛,充分表现出学生参与社会性文化活动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参与文化活动,既作为文化活动的客体享用他人的精神产品,又作为文化活动的主体进行创造。但无论哪种文化活动,其内容都受到社会的影响,或来源于社会。而参与文化活动的学生,也必然要受到来自社会的精神产品的直接影响和熏陶,而不能孤立于社会之外。
第三,教育性。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而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起着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班级文化一经形成,就会创造一种情境条件和一定的心理气氛,对班级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中大多数人正确、一致的态度,自然成为一种群体压力和活力,这种班级心理环境对班级成员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同时,班级物质文化,如教室环境布置、墙报和黑板报的设计,也能发挥宣传、引导、教育的作用。(www.xing528.com)
第四,整合性。
一定的文化,特别是一定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对于社会文化来说,有着调节、控制的作用,是一个了解、吸收、加工、内化的整合过程。班级文化的社会性和学生个体文化的多层面要求班级文化对社会文化积极地进行鉴别和改造。班级文化要善于鉴别社会大环境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要具备一定的选择能力,充分利用社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创造健康的班级文化环境,并建立一套吸收、加工的内化机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如在课外文化读物阅读方面,班级文化建设中应了解学生喜欢的书刊,了解哪些书刊是健康的,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哪些书刊是需要正确分析介绍的;哪些书刊又是有害的。
第五,凝聚性。
文化能使一个社会群体的人们在同一类型或同一模式的文化环境中得到教化、得到培养,从而以大抵相同的思想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聚集起来,形成一种向心的凝聚力量。正因为如此,有人称文化是一种黏合剂。心理学家彼德罗夫斯基把群体内聚力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群体结构的外部层次,是建立在感情联系基础上的;第二层则是一种比较深刻的构成,表现为群众活动的价值与定向的统一;第三个层次为最高层次,要求成员分担群体活动的目的,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意识。班级文化的凝聚性也具有这三个层次的一些特点,它表现在班级人际关系和谐产生的成员间的吸引力,也表现在班级文化活动的吸引力、班级成员通过班级媒介实现个人抱负的吸引力,更表现在班级获得荣誉的吸引力等方面。此外,班级文化还具有班级个体状况的同一性、班级制度和行为的规范性、班级存在时间的确定性等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