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是最集中的进行第一课堂活动的场所。教室文化应最集中地反映校园文化在学术方面的精神和风格。从根本上说,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占领课堂,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取向。教室文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应当从教师和学生双方入手,搞好教室文化建设。
第一,教师是建设与发展教室文化的主导者。
教师在教室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且是起主导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精辟而形象地指出:“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能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尤其要提出的一点是学生是怎样来看教师的,他们在教师身上看见和发现了什么。每一个教育者和整个教师集体在学生面前表现了人的品质的哪些方面,从而能够促使每一个学生去检视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约束自己的那种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即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自己从仪表到品质的完善,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将学校的价值观念、培养目标渗透于第一课堂的言传身教之中。“学高为表,身正为师”。教师应在一切方面均为人师表、传道授业、博思精深、诲人不倦、一丝不苟、严谨求实、无私地奉献,把学生的健康成长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看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将自己的全部知识和理想灌输给学生,使之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吸引力、感召力和鞭策力。教师应该是校园精神的宣传者和示范者。
第二,学生是建设与发展教室文化的主体。(www.xing528.com)
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获取知识,陶冶身心,塑造自我,同时又创造和发展着教室文化,自觉地运用一定的价值规范来约束自己,刻苦学习,加强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班风,促进教室文化的健康发展。尽管学生的发展水平高低不齐,但是他们都是在不断地成长,他们同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良好的教室文化氛围应引导他们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在千变万化的改革大潮中,不断完善自我,迎接挑战,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作为激发内在潜能的动力和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促进教室文化的健康发展。
第三,师生努力共建教室文化载体。
在师生共同努力的基础上,教室作为“第一课堂”,必须有代表性地突出校园风范,具有时代特色。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以教学活动为中心环节的教室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应是校园文化精神最为集中和突出的反映。教学活动应打破以往的单纯机械灌输的“填鸭式”,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研究式教学互动式学习,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