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指出,大学生在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对审美理想永远伴随着两种心理过程—神思状态与审美联想的心理过程。正是这两个心理特点,才使得大学生得以在校园优秀环境熏染下,使其人格结构和能力品质向着至善的目标发展。
第一,神思的心理特点。
1.神思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
神思是专指一个人进行创造革新状态时精神状态的术语。“神思”一语最早见于南朝宋宗炳的《画山水序》。宗炳提出,画家作画时的心态是“万趣融其神思”。这个“神思”指的便是一种融会着丰富情趣的奇妙的思维活动。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辟专章对“神思”的特点做了多方面的描述和解说;肖子显也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明确表示:“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元象,变化不穷。”据《文心雕龙·神思》的描述,“神思”最基本的特征是“神与物游”,即在对外界环境进行美的构思过程里,人的心理活动始终伴随着事物的形象。用现代心理学语言来说,大学生对校园文化中的存在物进行物化后,艺术美构思的心理活动则是一种表象性活动。
2.神思的特点
不论是校园环境中接受感染的主体—大学生,还是校园环境的领导者(包括教师)均应该充分地认识到“神思”还有这样一些突出的特点:
①它可以打破主观经验的局限,打破客观时空的局限,取得主观时空的相对自由,即“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www.xing528.com)
②艺术构思过程须保持心灵的“虚静”状态,即保持自觉的、专注的审美态度,只有摒除一切俗念、杂念的干扰,想象才能活跃起来。所谓“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说的就是这一点。
③艺术美、环境美的联想与构思过程受“志气”即思想情感的支配,同时,情感又不断渗入表象,“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由于情感的变化,孕育了表象的重新组合和变化,因而产生新的意象。所谓“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收到意想不到的心灵陶冶和精神升华,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而这个“神思”,究其心理实质,就是人与物、大学生与优雅的环境之间,出现了传神心理效应。传神即神似,所谓神似是指:大若山川日月,小如花鸟虫鱼,天地间万物皆有其内在的真实,有其内在的生命,亦即所谓“神”。传出事物内在之“神”的环境,就使人有活灵活现的感觉。静下心来欣赏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各种雕塑及鸟虫花草树木,可以使人与物产生共鸣;观赏树木,可以使人觉得摇动生风;静观花草则可使人觉其花香四溢;仰看小鸟可使人感觉若飞若鸣。这些校园文化物质环境中的人造艺术与真实客观存在的艺术品,引起了大学生多种感知和记忆,如临其境。悲壮人物,使人流泪;滑稽形象,令人捧腹,能引起喜怒哀乐各种情感,这些都是“神思”。
第二,审美联想的心理特点。
审美联想是专指审美心理活动的一种形式。客观事物的相互联系,反映在人的大脑中,形成暂时的神经联系,由于受到外物刺激,暂时的神经联系得以复活,便产生联想。在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中,一个人的审美活动是形象感受、想象联想、情感体验、认识理解等多种因素综合的心理活动,而联想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对美感的产生、发展和深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大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中,比兴、象征、对比、映衬等表现方法的运用,都是以联想为心理依据的,它可以把形象表现得更为鲜明生动,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如韩愈的名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送桂州严大夫》),以身系青罗带、头插碧玉簪的少女作比,形象地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绰约多姿、秀丽柔美。在艺术欣赏中,人们通过联想活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领悟其美的蕴含,审美体验会更强烈、更丰富。这就必然会使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联想与美感的联系是存在的、不可否定,但是,两者之间毕竟有所区别,不是任何联想都必然产生美感。审美联想不同于一般联想。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说:“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拟容取心,断辞必敢。”只有当此一事物与由联想引起的另一事物,经过美好的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陶冶,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审美意象,才能产生和深化人的美感。审美联想是由此物想起彼物而产生审美体验的心理活动。任何一个高等院校的领导者和教师,都必须注意到对大学生审美心理品质的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