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而且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学校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途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努力把学生培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鉴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点,决定了其育人途径的多样性,从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育人途径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实践化人
参与实践是文化“化人”的最佳途径。大学校园文化的“化人”功能得以实现的关键一步,是大学生将内化了的先进思想外化为积极的行为,只有将“外化”实现,才真正达到“化人”的效果。参与社会实践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是实现文化育人的最佳途径。
参加大学校园内的实践活动。大学校园内的文化活动多姿多彩,如大学生艺术节、文化周、运动会、篮球赛、英语演讲赛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参与活动,挖掘自己潜在的才华。参与校园内的文化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文化活动层次,更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良好途径,能不断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文化育人产生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加校园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可以认识社会、接触实际,通过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可以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协作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例如大学寒暑假的社会实践、“三下乡”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是学生了解社会的平台,能满足学生锻炼自我、提升自己的需求,实现自我认可。志愿者服务活动是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是实现文化“化人”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已成为文化育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高校要创建形象美、寓意深的校园物质文化,就要善于发挥好管理者、教育者、学习者的积极性,并组织好、协调好学校各方面的力量。这是因为,美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可对人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能引起人们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变化,特别是师生自己动手美化的校园,更值得人们爱护与珍惜,这是教育中最微妙的要素之一。
一是树立好校园标志性建筑。校园标志性建筑可展示高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理念,体现师生文化观念和审美追求,它是校园建筑布局的灵魂,也最能反映一所高校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校园标志物的建设目的是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大学在标志物创设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视觉设计的手段,通过特定的造型、色彩、内容等设计将学校的办学思想、精神理念、管理特色等融入其中,形成标志物的校园文化。
二是做好校园内部环境的规划。突出特色和美感是校园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校园整体环境设计要力求与学校已有建筑的风格相一致,与校园的自然与人文特色相协调。对校园教学区、科研区及生活区等不同功能区域要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校园建筑群要根据师生具体的活动需要进行合理布局,体现鲜明的层次性和对人的满足,目的是形成不同校园主体、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交流与高效发展的和谐气氛。为了便于大学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各功能区域在保持适当距离的基础上,既要相对集中,又要避免相互干扰。校园内主干道的修建要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量,既保证安全,又要避免给师生工作、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例如哈佛大学的庭院:参差交错的林荫,纵横交错的小路,穿行在其中的师生彼此会在小路上邂逅,来去匆匆于绿荫下,在享受着校园风景乐趣的同时,也可相互共享信息。(www.xing528.com)
(三)强化校园制度文化育人功能
制度文化是一种对师生生活工作和行为举止具有规范作用的文化,集中体现为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园制度文化不仅规定了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中应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它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对校园人的思想进行引导,促进师生更好地发展进步。校园制度文化既体现了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育人价值,也发挥着校园文化应有的育人功能。
一、注重制度文化的人本性。大学校园制度文化育人的关键是要加强学校各种制度的科学化和人性化,充分尊重大学师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从而使制度文化有效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本”管理要求学生管理的过程要富有弹性,而不是用硬性的规则去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对于实现自身发展的个性诉求。要坚信大学生是能够独立自主地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他们应该获得学习的自主和自由,因此,制度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注重自身的权威性,做到校园主体的各项实践活动都有章可循,即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保证学校管理运行的高效性;另一方面,也要突出对师生的人文关怀,维护师生自主、自由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的权利,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校园文化制度创新。发挥校园制度文化的育人作用,应该坚持校园制度体系的不断创新。高校制度文化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创新。促进校园制度文化创新,要加强大学校园与社会的联系。这是因为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大学越来越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校园文化要继续保持对社会文化的引领,就不应脱离社会,而应当与社会保持接触,并以自己的实力和声望对重大而紧迫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进行研究,从而对社会可能采取的行动与对策产生影响,同时获得与自身发展变革相关的信息以便对社会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并在与社会其他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中保持独立性、先进性和科学性。
(四)示范引领大学生行为规范
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是大学最直接、最根本的目标。高校必须通过有效的示范引领,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以促使在校大学生成长与进步。
第一,注重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高校教师是校园文化最重要的行为主体之一,其行为直接体现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榜样、示范作用影响着校园的行为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正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行为示范达到教育的“不为而成”。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除了著名的“大师论”外,在总结清华建校25年的进展时曾说:“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亦图之甚亟也。”大学教师的治学严谨态度、专业素质修养和高尚人格魅力都能够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会深深地影响学生,对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理念和个性品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就要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除了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更主要的是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育实践中,身教重于言教,精神面貌、道德品质和举止言谈都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状态、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书和育人相辅相成,对大学生的素质养成同等重要,而德育不仅是教师的工作任务,更应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
第二,建设高校网络文化活动主阵地。网站主阵地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也可以对文化育人起到示范作用。高校网站阵地建设既要有主题网站建设,也要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网站,学生社团、学生组织等网站,以及学生就业、学生服务等网站建设。此外,针对大学生热衷于社会时政热点及其好奇心强和求知欲较强的特点,也要建设相应的满足大学生需求的网站,既可以是专题形式的网站,如学校重要举措工作网站等,也可以是综合性的网站,如校园BBS网页论坛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