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知识和文化传播的殿堂,推动着我国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肩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高校校园文化一方面指引着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又给他们提供巨大的舞台促进其发展。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各类积极意义的文化基础之上融汇而成的。大学校园个体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依据整体的教育目标,确立一定的价值目标体系和行为方式,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对校园个体起到一定的指引和熏陶作用。大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条件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价值目标、生活方式,从而塑造自身的人格。反过来,校园个体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和享受者,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需求,通过参加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现自己、证明自己、塑造自己,从而完善和发展自己。大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它有着多层次的内容,因此,校园文化的育人维度也是多方面的。
(一)塑造品格
从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来说,学校的教室、文化娱乐场所、实验室和宿舍等各类场所,都是为校园个体服务的,都是为实现教育这个根本目标而服务的,充分体现了其教育服务功能。比如学校的图书馆,它是知识的宝库,是知识的殿堂,它的环境优雅,有利于师生读书。一些国内知名院校的雕塑、极具特色的校园纪念馆、名人故居等都体现了这些院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目标和成就,无不激励着后人要不断地向前辈们学习,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
从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来说,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以及校风、学风建设等教育作用更显而易见、更直接、更深刻。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是学校进行办学的有力保证,这些制度规定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要求。这些管理规章制度蕴含了学校深刻的教育制度文化。如果说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有形的力量,那么校风和学风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校风和学风一旦形成,对每一个校园个体都会起着一定的导向、约束和激励的作用,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工作和教育力量。
(二)思想修养
首先,思想引领表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方面。优美的校园环境,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舍建筑,积极健康的教育教学设施,整齐干净的道路等无一例外地将带给学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由美生爱,从而产生热爱母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优良品德;学生在优美幽静的环境下学习,舒心怡神,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低俗腐朽的消极文化也有很好的抵制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思想引领表现为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单位的,学校是一个集体,这就要求学生要注重学校的集体形象,要正确地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注重彼此间的相互协作,不然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不论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外部环境的压力,都要求学生要正确地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牢固树立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反过来,一个团结友好的集体也会使学生感受到温暖,深刻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从而树立起集体主义的思想和观念。
最后,思想引领表现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健康心理。青年学生都追求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并且每个人的业余爱好是不同的。校园文化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就满足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避免了单一化的倾向。同时也有助于那些个性突出的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精神生活,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激发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一个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下,能够放松心情,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进取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可以扩大学生的交际圈,帮助那些孤僻内向的学生打开心灵之窗,找到知心朋友。学生沉浸在欢乐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忘却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
(三)行为规范(www.xing528.com)
置身校园文化中的师生不仅受到了文化感染、熏陶和教育,同时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行为也会受到校园文化的规范和制约。这种规范和约束是通过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文化、共同认同的道德规范,以及优良的精神文化传统来影响个体,对师生员工的行为产生广泛的约束力。学校健全的规章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园制度文化都是规范大学生行为的外力,而校园中的集体舆论、道德规范则是大学生彼此约束的内力。学校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言谈举止具有规范导向作用。当学生的某些言谈举止不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集体舆论的要求时,学生便会进行自我调节和矫正,从而尽快地修正自己。
此外,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大学主体及教育主体,他们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的遵守,对大学校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一所大学有效运行、不断发展的保证。良好的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学校优良传统和文明习惯,都对师生的行为养成起着促进作用。
(四)实践教育
对于学生来讲,大学是他们生理、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他们获得独立于社会能力,取得社会活动资格的极为重要的阶段。能力培养功能主要是指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的功能,帮助他们学会各种适应社会生存的规范、知识、能力及生活方式等,从而使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与社会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有序的稳定状态。
首先,高校校园文化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掌握适应社会的各种知识技能。为了进一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很多高校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突破了以往狭隘的学科局限性,拓展学生们的理论视野,培养学生以多维视野去观察社会中复杂多变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并且学会运用知识。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够切身体会到教师在课堂里所讲的许多道理。在这些活动中,青年学生可以逐渐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可以增强其自主、自立、自信和自强的意识,提高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进行社会活动的能力,改变了以往学生只与书本打交道的状况,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高校校园文化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大学生在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必须努力让自己学会特定角色的社会行为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缩短社会适应期。而要掌握特定角色的社会行为规范,就要真正地践行这个特定社会角色。在大学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青年学生在其中“演习”如何适应社会,并且逐渐认同并践行该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青年学生通过演绎不同的社会角色,逐渐积累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经验,对他们将来担当起正式的社会角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可以认识自己可能的前景,并且设计自己所期望的人格特征。与此同时,青年学生彼此之间还可以进行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这对于他们掌握社会行为规范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最后,高校校园文化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把个性发展和时代使命联系起来,将时代使命内化为自我意识。大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就是要处理好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青年学生在大学阶段其生理、心理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大学这一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并且稳定的关键阶段。高校校园文化的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使得大学生能够按照社会的要求去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使得他们能够更加理解将来所从事行业的社会意义,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心理和行为上与所处的社会氛围达成一定程度的和谐平衡,更加清醒地认识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青年学生能够把自身的个性发展与整个社会及所处的时代要求统一起来,这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但毋庸置疑的是,校园文化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