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高校的人文环境上,高校人文环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所高校的人文环境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对师资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大小。随着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高校教师的自由度和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哪里能提供更适合发展才能的人文环境,他们就会被哪里所吸引。如果在制度文化中能坚持做到管理与服务并重,使管理更加充满人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就能起到以感情留住人才的效果。现在高等教育的人才竞争趋于白热化,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在客观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以情留人,为其最大限度地服务就显得特别珍贵。让学者对学校产生认同感是最好的合作前提。同样,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大大影响着学生的择校选择。一所具有优秀校园环境的高校,在物质、人文、制度上都将成为吸引更多优秀学子前来学习的前提条件。高校校园文化应当坚持以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把正确的政治思想放在首要位置,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对于一名学生能否成长为一个高素质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熏陶和教化的作用。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塑造,并通过各种活动包括社会实践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文明举动,塑造其高尚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真正起到培育素质人才的作用。
(一)优秀校园是优秀校园文化的承载体
先进、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就不可能形成相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观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起到对内凝聚力量,对外扩大影响,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只有校园文化建设得出色,学校的综合实力才能得到完善和提高。
校园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之中,潜移默化,陶冶性情,育人无声,寓教于活动之中,具有非强制性、不干预性等特点。关于校园文化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学者们有过较多的讨论。有学者从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角度,探讨了校园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教化、引导、凝聚、激励、约束和辐射等功能。良好的、催人向上的校园文化犹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会使师生逐渐形成一种爱国爱民、追求真理、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纯正优雅、宁静淡泊的情操,博大庄严、任重道远的使命感。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科学有序地开展,而且可以使每个校园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培养和激发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集体精神和创新能力。还有学者指出,校园文化在高校育人中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品质优化作用。校园中互动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蕴含着教育目的,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个体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养,同时也为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提供了机会与舞台。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培养了学生的坚韧性,增强了学生敢于面对磨难和失败的勇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校校园文化还是扩大学校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每一所高校的社会影响力都体现在其办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办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程度。这是高校生命力强弱的标志。一般来说,其社会影响力越大,该校发展的前景就越被人们看好。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高校竞争中最大的竞争莫过于人才和生源的竞争。那些社会影响力大的高校,往往能在招生中居优势地位。深厚的人文传统、悠久的办学历史、专业学术科研水平、不同专业设置、校园文化活动范围等都会影响其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需要的是隐性的,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优秀的文化建设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才能达到。
(二)优秀校园文化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高校是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对于一名学生能否成长为一个高素质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熏陶和教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提升自信心。当前,各地高校面临生源不足、招生困难和生源素质下降的严峻形势,更可怕的是由此导致部分师生对未来信心不足,缺乏进取精神,学习动力不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师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平台,能够让师生在参与中清醒地认清形势,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增强对事业的认同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未来的自信心,真正起到统一思想、汇聚力量、增强信心的特殊作用。有了凝聚力和自信心,师生就能激发出责任感和紧迫感,迸发出奋发向上的热情和力量。目前不少高校开展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通过专业心理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剖析原因,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学生承受挫折、战胜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勇敢面对学业及未来就业压力,逐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www.xing528.com)
二是增强认同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可以分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主流文化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符合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代表绝大多数师生员工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如果被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成为师生共享的价值判断,就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亚文化是和主流文化对应而生的,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违背,和事业发展要求以及大多数人的利益相背离,强调个体的私利和短期效应,对事业发展和人的潜能激发十分不利。学校是人才的摇篮、育人的基地,育人的过程实质上是用文化影响和塑造人的灵魂的过程。育人的成效取决于学生文化辨别力以及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交锋的结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培育和壮大主流文化,扩大其渗透力和影响力,使其成为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判断,不断巩固其在师生员工中的主导地位,最终使那些所谓“亚文化”在校园中逐步消失。
三是提高教育力。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潜移默化。文化育人的基本过程也是潜移默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发挥其独特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能帮助学生完成完善的人格塑造、良好的习惯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等基础工作,奠定他们人生的根基。优美的学校环境,干净整洁的餐厅,舒适的宿舍、公寓,便捷的学习条件,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都带有文化的气息,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传递着文化的力量,塑造着学生的现在和未来。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彰显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
(三)扎实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护航
建设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选择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打造“双核型”人才。一名真正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应当具备熟练的职业素质,而且还应当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即核心职业素质和核心职业素养相统一的“双核型”人才。这是从本质上对素质人才“唯素质论”传统认识的彻底颠覆,也是对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作为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模式的核心目标和最终落脚点,就是要紧紧围绕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这“双核”来进行,学校文化建设要能够反映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这“双核”的规范和要求,激发学生学习职业素质、培养职业素质的兴趣和动力。有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高素质人才成长才能拥有坚实的根基。
建设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路径选择是注重在素质教育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进课堂。实践证明,在职业素质教育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育职业习惯、职业操守,然后再借助课堂外的隐性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这是一条切合高校实际的文化建设和职业素质教育之路。实现二者的结合,就要以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为努力方向,重点开发整合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养成课程,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等人文课程建设,形成职业素养教育的基本课程模块。
建设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方向选择是注重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大力推动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强调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的岗位培养专门人才,追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这里的“对接”自然包括文化的对接。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主动对接企业文化,必须研究和借鉴企业文化的发展轨迹,吸收和整合企业文化的合理成分,体现和代表企业文化的突出特征,特别是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将订单培养企业的文化内容分解在专业教学等方面之中,使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
建设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内容选择上必须突出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专门人才需要全面发展,首当其冲是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种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正是高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素质人才得以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高校围绕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其内容要针对未来从事行业职业的特点,重点开展与未来职业紧密相关的法律教育,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的教育,提升学生相应的能力和素养。
把高校学生培养成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我们党执政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是高校的神圣使命与职责,这对于整个国家发展而言意义深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通过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渐养成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的自觉性,进一步巩固、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感染熏陶其审美情趣并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提高自己多方面能力,使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