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岩 王兰新[25]
内容提要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书不同于汉族民间文书,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处于中国边远地带,交通闭塞,信息交流不畅,加之少数民族文书分布分散,保存不完善,所以国内学者对只流行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民间文书关注程度较低。本文从白鸟芳郎、唐立、武内房司、广田律子、黑泽直道以及留日学者余志清等日本学者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书收集、整理和研究的视角出发,为考察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书的保留和传承、中国文化,以及世界民族文献遗产的保护和继承提供全新的研究角度。
关键词 日本学者;少数民族;中国民间文书(www.xing528.com)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宝贵的浩如烟海的民间文书资料。民间文书作为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智慧结晶,用文字记录并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生产劳作、生产关系、成员构成以及宗教信仰等诸多社会活动。中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三分之二的民族都聚居在中国南方、西南以及更偏远的西部地区,要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南方历史格局,就应当清楚地了解当地民族的实际情况。[26]中国古代文书的编纂作为一种国家行为,通常是以汉族为中心,并且集中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而处于南方、西南和西部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文书或历史文献却凤毛麟角。日本作为中国近邻,从晚清民国时期以来,便深入中国内陆边疆,对中国少数民族展开了研究。日本学者对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晚清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十年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后。[27]
1902年至1903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来到中国西南地区进行调查,记录下了黔、滇、川三省各民族的服饰、语言、住居、神话、婚丧习俗、仪礼、社会组织等生活文化实态。[28]之后,以白鸟芳郎、竹村卓二、伊藤清司为代表的日本学者将东南亚地区视为西南地区的延伸,重点考察了东南亚大陆的山地民族,收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改革开放后,日本学者进入我国西南地区,老一辈学者与铃木正崇、塚田诚之等新一代学者着重对当地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态进行田野调查,取得丰硕成果。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广田律子、森由利亚等日本学者将目光投向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且研究领域拓宽至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地域研究、饮食生活学等方面,力图更加全面地加深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