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十四辑:解决隐性知识传承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十四辑:解决隐性知识传承困境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围绕“隐性知识的传承”这一话题,社会各界对手艺的传承手段进行了拓展和创新。由此,观众能够从本片看到传统手艺活泼风趣的一面,领略手艺创作中纤毫毕现的细节,进而帮助“隐性知识”开辟出一条可行的纾困之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十四辑:解决隐性知识传承困境

手艺主要通过师徒、父子关系进行传授和积累,用口传身授的教育方法进行手艺知识的传承,并凭借经年累月的学习逐步掌握技能。要想生产更优质的产品,在业内脱颖而出,手艺人还需掌握独特的技艺知识,即隐性知识,一种没有被同行掌握,或者艺人不愿意和同行共享的知识,从而保证了自己的优势地位。[2]“隐性知识”这一概念由英籍匈牙利裔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提出,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发现了知识的两种类型:一种是“显性知识”,主要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另一种为“隐性知识”,是一种未被明确表达的知识。[3]手艺包含难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清晰表达的“隐性知识”,具有排他性、隐蔽性和独占性等特征,使得知识的形态较为随意、很难传承,这就要求学习者长期观察、历练高水平的手艺技巧,从中发掘和积累“隐性知识”。从知识形态的角度,“隐性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能类隐性知识,包括一些非正式的、个体经验的、碎片化的技能和诀窍,通常以物质的形式存在于手艺中,表现为一种“认知共情”;另一类是观念类隐性知识,主要涉及价值观世界观等个体的思想品质,以观念方式存在于手艺中,表现为一种“情绪共情”。共情强调人与人之间情绪的感染和投射,由个体的情感状态引发另一个体产生相同或类似的情感状态。各地现存的手艺中蕴含着大量“隐性知识”,但它们通常被寥寥数人的手艺人团体所垄断,以血缘关系或师徒关系来延续。这保证了手艺传承人有机会掌握超出同行的独门绝技,却让很多手艺中的秘诀、经验的传播范围受限,加剧了“隐性知识”传承的不稳定性,使手艺传承的效果大打折扣。

围绕“隐性知识的传承”这一话题,社会各界对手艺的传承手段进行了拓展和创新。当前人们主要以培养手艺传承人,举办手艺展览和手艺表演,以及拍摄手艺人录像、短视频等手段来传承手艺,向观众展示手艺所蕴含的独门秘诀。“隐性知识” 源于手艺人日积月累的经验和技能,需要寻找合适的接班人长期培训、言传身教,但这也是传承手艺的最有效途径。通过举办手艺表演或者手艺展览会能显著扩大手艺的社会影响力,但它受到时间和场地上的限制,需要观众莅临现场才能学习。随着录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始运用数字化技术记录手艺制作过程或者拍摄手艺制作相关的短视频。现有的手艺制作录像往往由手艺实体、手艺人及历史资料等内容组成,真实性强但缺乏故事性,其简单的数字化未能结合大众媒介的优势广为传播。手机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录像所具有的上述缺点,并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提升手艺知识的影响力,可惜因为时长过短影响了手艺中“隐性知识”的深度传播。针对上述“隐性知识”传播途径所存在的问题,纪录片《一百年很长吗》一方面将镜头对准手艺场景,试图通过影像化手段,采用过程化叙事把手艺中蕴含的碎片化的、个人经验的,难以运用口头或书面语言予以清晰表述的,又是手艺成功关键的技能类隐性知识通过“认知共情”展示给观众,另一方面又将镜头对准手艺人,通过对手艺人的行为与精神的记录,将手艺中存在的涉及价值观、世界观等个体的思想品质,以“情绪共情”将观念类“隐性知识”传播给观众。可以说,纪录片《一百年很长吗》以手艺技能与手艺人观念作为记录内容,既生动又客观地对“隐性知识”传承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影像尝试。(www.xing528.com)

此外,《一百年很长吗》的创作团队还选择了网络平台播出,相比于电影院线电视荧屏,网络平台汇集了大量热衷于发布个性化观点的年轻观众,他们在弹幕上分享观看时的感悟,使得《一百年很长吗》借助弹幕的热度广泛传播,从而有效实现“隐性知识”的社交化、年轻化传播。观众在观看每一集故事后,为手艺人的精湛技艺而点赞,也为其坎坷命运而牵挂,并在弹幕上感叹,“原来做琵琶有这么多讲究”“这工作太考验人了,必须心静,耐得住寂寞”,得以沉浸于影像中汲取“隐性知识”。由此,观众能够从本片看到传统手艺活泼风趣的一面,领略手艺创作中纤毫毕现的细节,进而帮助“隐性知识”开辟出一条可行的纾困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