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传统物质文化包括祠堂文化、建筑群及大院文化、革命遗址文化、传统农耕设施与生活设施文化等。有些农村传统物质文化能够流传至今,是由其自身演进规律决定的。
1.宗祠文化
宗祠文化是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民追宗问祖、记载血脉传承的一种物质文化。宗祠文化通常由建筑体、家族谱系记录文本或图片等物质实体组成,并伴有祭祖习俗、祭祀方式等非物质文化组成。[49]宗祠文化的形成通常得益于家族的兴旺,包括姓氏家族祠堂(即宗祠)和历史名人祠堂(历史名人纪念专祠)两种。如今在农村,村民有社会问题、群体矛盾时,宗祠文化仍会发挥有效调解作用,进而促进人们和谐相处[50]。传统宗祠文化得以留存,是社会稳定、家族绵延、国泰民安的时代缩影。
2.建筑群和大院文化
古建筑群和大院是农村典型的两种传统物质文化。例如云南的丽江古城,是中国以整座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这一古建筑群的建筑风格融合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并具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在外部造型与结构上,糅合中原建筑和藏族、白族建筑的技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之所以丽江古城具备多民族融合、多建筑风格交汇的特征,是因为汉代茶马古道途经丽江古城,商旅们将不同文化带入丽江,与本土文化实现交流融合。因此,丽江古城茶马文化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开放、包容、开拓。[51]同时,云南也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丽江古城的建筑便是多民族和谐聚居的最好印证。
在民居聚落方面,客家民居也极具该特色。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安宁的象征,所以客家围屋的外形都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圆。[52]在古时,客家人常常迁徙,本姓族人为了防豺狼虎豹、盗匪侵扰以及当地其他民族的排挤,会聚居在一起生活。渐渐地,客家人便建起了这种极具“抵御性”的营垒式建筑住宅群。围屋作为客家人团结互助文化的载体被大量保存下来。如今,客家人仍将血缘与礼制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将宗族精神寄托在客家民居中,并使其继续流传与发展。[53]
3.遗址文化
农村遗址文化通常由村民在某地长期的居住或生活而形成,如农田遗址、水利遗址等。[54]中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球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且仍在使用的宏大农业水利工程。尤其作为世界水利史上的经典之作,都江堰的传统设计工艺对当代水利事业建设仍有着非常大的借鉴价值。古时,成都平原自然条件恶劣,水旱灾害频发,战国末期秦昭王委派太守李冰治理水患,修建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此后岷江水系被一分为二,其中一条引入成都平原,从而达到分洪减灾,引水灌田、变害为利的目的;另一条则顺着都江堰流往下流去。汉唐等时期,人们对都江堰进行了维修加固及改造,尤其是对堤坝材料和筑堤工具、技艺进行了改良。之后历代,都江堰都得到了很好的养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都江堰被设立为风景区、保护区,也成功申请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成了中华民族永久的物质财富。[55]历经千年的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在造福人民大众,并警示我们爱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运用科学的手段去改造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4.传统农耕工具
我国传统农耕工具是农村劳动人民进行农业生产的必备工具,成为我国传统物质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6]在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发展历程中,祖先们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许多先进的农耕设施,并对当时及后世的农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新疆的坎儿井工程是我国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为适应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和灌溉系统,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57]坎儿井通过竖井、明渠、暗渠将地下水引出,同时收集高山冰雪融水,从山坡顺着地势一直流入山下的农田中,对当地能否发展灌溉农业起着决定性作用。时至今日,坎儿井仍在影响着新疆吐鲁番的农业生产生活。坎儿井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在古代和当代均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尤其是在强调生态文明发展的今天,坎儿井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利用价值。
5.传统基础设施
在传统的农村生活中,晒谷场、祠堂、佛堂、戏台、寺庙等设施都可称为农村生活的基础设施,更是农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戏台为例,戏台作为传统戏剧的物质载体,满足了戏曲演出要求的内在功能,与戏剧共生发展。[58]通过戏台可反映出农村的传统风俗、生活现状、地方特色及人们的审美偏好。历史遗留下来的古戏台见证了朝代的起起落落、农村的繁荣与衰败,也见证了当地戏曲、文艺表演等非物质文化的兴衰。此外,戏台不仅仅是戏曲表演的场所,也是乡村公共生活、聚会的重要场所。农村中的戏台普遍以神庙戏台和祠堂戏台为主,与祭祀活动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作为传统祭祀的场所,戏台既承载着农村文化延续、传承的场地作用,也承载着为当地村民凝心聚力的作用。[59]进入新时代,戏台成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场所。如戏台上总是上演着村民们的各种文化生活,村民通过在戏台上组办、参与各种文艺活动来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与思想道德修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果也将通过戏台活动被传承和见证,势必成为一代代农村居民的宝贵文化遗产。
(二)农村传统非物质文化的演进规律
农村非物质文化是指那些具有非物质形态,并包含艺术价值或历史价值的文化。(www.xing528.com)
1.传统工艺、技艺、文艺、饮食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
这类非物质文化通过物质文化这个媒介传承下来,其精神内涵很少改变,具有传承的相对固定性规律,是国家非遗文化的重要来源。[60]例如国粹京剧,京剧中瑰丽的传统艺能在戏曲文化中早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固定的培养方式、表演形式。几百年来,虽朝代更迭,但京剧的唱腔、扮相、服饰及表演形式,都被完整地传承下来,并代代相承,至今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曲艺。蕴含在传统工艺、技艺、文艺,甚至饮食中的传统非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主要通过博物馆、文物馆、曲艺市场、艺术品等形式向世人展示,但对村民思想淳化或道德规范的作用呈式微趋势。
2.礼俗观念类的非物质文化
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随着人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改变而变化,其具体规律可概括为因时而变、因需而变、因社会发展要求而变。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通过深厚的礼仪文化营造实现道德之教化,便是中国传统德育的一大特色。但在古时的礼仪制度下却形成了森严的社会阶级和不平等的尊卑体系。[61]近代以后,随着民主、平等观念的普及与人权意识的进步,人们开始移风易俗,对传统礼仪进行改良。如摒弃了封建等级体系、跪拜礼等传统礼节,但传承着中华民族重礼的优良美德。如今的礼仪建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不再有尊卑贵贱之分,消除了人权损害的消极作用。传统礼俗、风俗等非物质文化因时而变、因人类社会观念而变、因社会发展要求而变,是其重要的演进规律特征。
(三)农村传统文化双元属性协同演进的规律
虽然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他们不是分割开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并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统一关系。物质文化产品中蕴含着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依靠着物质文化产品而代代流传。农村的传统文化借由有形的物质载体传承下来,也通过无形的非物质“思想”延续至今。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物质与非物质二元属性一起构成了农村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体。
下文将从两方面去描述农村传统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协同演进的规律。一方面以物质文化为主体,非物质文化嵌入其中而存在的农村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以非物质文化为主体,物质文化为其生存载体而存在的农村传统文化。
1.以传统文化的物质属性为主导,非物质属性嵌入其中的农村传统文化
农耕文化就是以物质文化为主,非物质文化嵌入其中的农村传统文化典型代表。农耕文化虽属于物质文化的大范畴,如梯田、耕作工具、良种等均属于物质文化。但农耕文化中却也蕴含着传统非物质文化,如耕作所需遵循的技术、习惯、农谚、节气等各种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经验知识等,它们与农耕设施等共同构成了农村传统农耕文化。还有农村中的物质文化景观也属于是以物质文化为主,非物质文化嵌入其中的农村传统文化。这种物质文化景观离不开非物质文化而单独存在。如红河的哈尼梯田就是农村传统物质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农民利用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经验知识等非物质文化,并结合当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开垦出了世界闻名的哈尼梯田。因此,哈尼梯田也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巧妙结合的有机统一体。
人们熟知的工艺品,虽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但其中也蕴含着非物质文化。如剪纸,剪纸本身属于物质文化,但剪纸技艺则属于非物质文化。每逢过年,我们总能看到家家户户在窗户、门上贴剪纸,小小剪纸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美好愿景。
2.以传统文化的非物质属性为主导,物质属性为其生存载体的农村传统文化
传统曲艺文化中的昆曲、京剧是非物质文化中的典范。曲艺中的唱、念、做、打等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的范畴,需要代代戏曲演员言传身教并借助戏剧表演的舞台布景、刀枪棍棒等道具、服饰及妆容面具等传统物质文化才能被传承下来,即传统非物质戏曲文化借助舞台、服饰、道具等物质文化载体被不断呈现和传承至今。此外,艺人表演的故事、曲目及诗歌等也属非物质文化,同样需要借助剧本、书籍等物质文化载体才能被记载和流传至今。
农村传统民间艺术表演活动也是一种以非物质文化为主,物质文化为载体的农村传统文化。如许多民间手工艺人在市井街头摆摊,用泥和糖浆作为艺术创作的物质载体,呈现出无数栩栩如生的景物意象和人物形象。手工艺人高超的技艺和直击灵魂的艺术创作是划时代的先进非物质文化,但须经由实物创作作为载体才能被呈现、保存和流传下来。天津泥人张制作的每个泥人,眉目、神态和情绪各不相同;糖画摊上的糖蛟龙仿佛要冲入云霄般。这样的传统手艺在机械化批量生产制造的今天更显得尤为珍贵。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关注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广大手工艺人秉承工匠精神,将这些传统技能传承下去。但传统手工艺人也需要与时俱进,坚守传统的同时注重创新,走出一条传统手工艺品适应社会发展、市场需要的新路子。[62]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农村传统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虽不同,但均具有物质与非物质双元属性,且这两种文化属性在农村中以协同演进的方式被传承,并表现为辩证统一关系。因此,在农村纯粹的物质文化或纯粹的非物质文化可能并不存在,因为物质文化中总是蕴含着非物质文化要素,非物质文化中总是通过物质文化载体得以传承和延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