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文所述,乡村振兴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对于中国进入发展新时期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诸如维护社会稳定和生态稳定、应对全球化挑战以及促进城乡融合等。而乡村振兴战略也为非遗带来了时代发展新机遇,河阳剪纸在推动乡村教育、改善文化供给以及提升文化自觉方面都已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河阳剪纸与乡村旅游的融合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此外也存在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发展欠缺的问题,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仍然是未来探索的重点。
(一)面临的问题
1.剪纸与乡村旅游的融合不足
(1)乡村空心化,剪纸传承青黄不接
村民作为乡村旅游开发和非遗保护发展的主体,在促进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的进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乡村空心化意味着乡村缺乏青壮年,如此一来在进行大型文娱表演、节庆活动等乡村旅游项目便无法顺利开展,同时在创意开发和运营等需要年轻血液注入的领域也难以取得进展。村民A表示,村里掌握剪纸的人当中最年轻的也已经有五十几岁,村里没有什么年轻人会去学习剪纸。据笔者调查,村里基本看不见年轻人,大多是老人、中老年妇女和儿童。如此即使想要推进剪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也缺乏青壮年的参与,无论是此间需要的体力精力还是灵活的思维、创意,都无法满足二者融合发展的要求。
(2)乡村旅游利用形式流于表面
河阳剪纸并不是完全脱离乡村旅游,只是没有成为河阳古民居的常态化项目和有机构成元素。一般河阳剪纸是作为研学过程中的构成部分,供前来研学的学生及其他人体验了解的特色项目之一。因此作为普通游客一般无法体验到组织化的剪纸活动。每逢节假日,剪纸会在文翰宗祠的一隅稍做展示(图2和图3)。祠堂角落里摆放了一张桌子和几张椅子,上面放置了一些剪纸作品及工具,供游客简单地参观和体验。笔者多次前往发现此处并无太多游客会认真坐下去体验。据笔者观察,虽然会有一个工作人员坐在那里,但是并不积极面对游客,许多游客就是走马观花,看一下桌子上摆的东西就离开了。如此一来,作为非遗项目的剪纸无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缙云剪纸的历史、剪纸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基本的剪纸技法传递给游客。只有把游客的个体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够吸引他们。可见这样的设置无法吸引到游客,如此许多游客无法真正认识到河阳剪纸的文化内涵与魅力。作为省级非遗河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朱松喜的剪纸展示馆位于景区较为偏僻的位置,游客不易发现,面积较小,设施较为简陋。此外据笔者了解,缙云剪纸传承基地位于河阳小学内,除了旅行社组织的旅行团带队到传承基地才能在场馆内体验剪纸,作为散客,一方面是不知道有这样的剪纸基地,另一方面是无法随意进入。因此河阳剪纸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没有成为常态化项目,甚至是消失在游客的视线中。如何让河阳剪纸成为乡村旅游的有机构成部分,使得游客体验到非遗的魅力,扩大影响力非常重要。
图2 文翰公祠节假日剪纸展示区[149]
图3 文翰公祠原剪纸展示区[150]
(3)村民难以获得乡村旅游发展红利,积极性不高
传承人和村民作为非遗保护开发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他们对非遗和乡村旅游保护开发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二者融合发展的质量与效率。由于剪纸在河阳古民居旅游开发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融合,创造的价值有限,村民难以从乡村旅游与非遗的融合发展当中获取收益,因此他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有限。据笔者调查,村里仍有许多中老年村民需要就业机会,而景区可提供的岗位有限,找不到更好就业岗位的这些村民每日折纸银卖给香火蜡烛店铺,平均日收入不到20元,她们表示若是本村能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就不必从事折纸银的工作。此外村民也未在本村旅游开发当中获得可观的分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积极性。
2.缺乏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发展
所谓非遗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河阳剪纸目前并没有进行非遗生产性保护,获得的经济收益有限。
(1)非遗传承人作为个体力量有限(www.xing528.com)
在与丁耀杰的交流中,笔者询问他是否将自己的剪纸作品放到网上进行售卖,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是一旦将自己的作品放到网上售卖,很快就会有一样或相似的商品出现,价格波动较大,需要走量,无法获得较好的收益,况且还有版权问题无法得到妥善的处理。因此对于丁耀杰这样的个体来说,由于缺乏相应的法规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收益,缺乏启动资金和商业思维以及市场知名度的情况下,非遗传承人作为个体无法将剪纸进行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发展。
(2)政府的主导作用仍需加强
对于保护开发的主导者政府来说,一方面是投入的资金不足,2020年县政府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分配给剪纸只有4万元,显然离满足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另一方面是缺乏科学的非遗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发展的制度、机构与专业人才。虽然生产性保护的口号由政府提出,但因为每个地方的情况各有不同,中央到地方也没有具体高效的执行措施,实际上地方政府支持的力度不足。
(3)企业与社会组织参与不够
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市场经济,企业和社会组织作为市场经济中灵活的主体,它们可以通过资源整合配置,实现非遗产业价值创新。河阳剪纸目前只有分散性的生产、销售与流通,大多是一些剪纸艺人自己承接一些规模不大的订单,抑或是在景区开一家纪念品店。如此一来,企业和社会团体的优势无法发挥,非遗也无法通过现代化设备、手段以及组织方式实现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和管理现代化。
(二)相应的解决措施
1.促进乡村旅游与剪纸有机融合,以旅游促发展
缙云剪纸传承基地坐落在4A级风景区河阳古民居内,河阳剪纸是基于河阳村的文化和生态环境形成的,因此河阳剪纸融入乡村旅游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化发展,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走出一条“以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保护”的乡村文化产业化道路。在文化产业化发展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乡村旅游。借助旅游平台,展现乡村社会的田园风光、村落建筑、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手工艺品等。[151]河阳剪纸作为河阳古民居的特色非遗项目,可以打造成为河阳专属标签的手工艺品,动态表演与静态展示相结合,节庆打造与常态利用相结合。[152]在景区内开辟专门场所用于河阳剪纸的展示、讲解与体验,制定相关制度保证日常运作,邀请剪纸的老师入驻,宣传剪纸艺术。游客可以参观学习,免费体验剪纸,当然也可以开发相关的收费项目。例如游客想要亲自完成一个剪纸作品并装裱起来作为旅游纪念品,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适度收费,不仅让游客对河阳剪纸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可以开发体验经济,带来经济收益。除此之外,也可以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文化节,邀请本地掌握剪纸、木雕、婺剧、缙云烧饼制作技艺等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师傅参加,做好宣传工作,吸引游客,通过展示、交流、比赛、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形成定期举办的乡村文化节,促进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总之,政府需要积极与旅游企业和社会组织沟通,引入社会资本,以服务为抓手,整合非遗资源,融入乡村旅游,打造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特色品牌,构建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产业体系。[153]因地制宜地挖掘和开发本地优秀文化资源,结合当地生态,避免“千村一面”,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乡村传统文化。
促进乡村旅游与非遗融合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保障传承人与当地村民的利益。一方面,在保护开发的过程中需要调查了解村民的态度和看法,尽可能减少对村民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鼓励村民积极融入保护开发进程中来,努力为村民开辟新的收入来源,使村民能够从乡村旅游发展中获得实际收益,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吸引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回村。在此基础上,政府鼓励村民参与剪纸培训,扩大剪纸传承群体,尤其是年轻群体才有可能。如此实现非遗保护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循环。
2.完善非遗生产性保护机制,以生产促发展
2011年我国颁布的《非物质遗产保护法》没有涉及民事保护,仅从行政法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国际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其他国家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施知识产权特殊保护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保护措施则稍显不足,甚至相对滞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难题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154]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完善的法规和机制来保护非遗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权益。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需要以政府为主导,集合企业、社会组织和多方人才的力量,在学习他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属于本地的剪纸品牌和产业,只有较高的经济收益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非遗保护传承的事业。调动多方力量才能建立自己的优势,无论是在生产、销售方面还是知识产权方面都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政府在生产性保护中应当在政策、资金、思想引导、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支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不对微观层面进行过多的干涉。同时也要进行适度的监管,避免非遗项目的保护偏离正轨,避免过度开发。目前生产性保护实践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模式,主要有“公司+农户”“宫廷作坊”“手工作坊”等,河阳剪纸在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中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学习各地成功经验,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
随着非遗生产性保护理念和实践的发展,许多非遗项目从单一的文化资源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经济资源,甚至成为支柱产业。而产业兴旺居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总要求第一位,只有产业兴旺乡村才能自我造血、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才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物质保障。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产业化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成为未来实践的重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