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本土资源的可利用性

乡村本土资源的可利用性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草编不仅在颜色上做了改观,其造型也有变化,大大增加了草编产品的实用性、美观性以及艺术性。纵观当下农产品包装的材料,大多采用纸制材料进行包装,成本投入较高,整体包装辨识度不高,并未发挥乡村本土资源的优势和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如何将可持续设计理念融入乡村农产品包装设计中,将乡村资源融入农产品的包装中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将会对乡村农产品包装设计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乡村本土资源的可利用性

回顾实用美术的早期发展史,我们就可以见出,我国的先民们对于包括农产品在内的材料就地取材和因材利用的先例是数不胜数的。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便以就地取材的方式满足物品包装的功能,从发现身边的材料到包装物品,采用植物叶、贝壳、兽皮和植物纤维进行物品的包装。隋唐时期,草编工艺发达并趋于成熟,而至北宋年间,草编进入兴盛期。在画作《清明上河图》中,几乎每个百姓都戴着草帽。草帽是用一缕缕像辫子一样的绳子编织而成,一层一层往上叠加,然后将每一缕草绳固定缝补而成,草帽及草编产品则是进行就地取材形式进行产品的编织。明代罗贯中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有刘备生活所迫而卖草鞋的故事等。随着朝代的推进,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人们发现草编的色彩可以与艺术色彩相结合,大胆地采用色彩鲜艳的颜色搭配,让草编产品以一种新的审美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色彩的运用是草编产品发展的进步体现。草编不仅在颜色上做了改观,其造型也有变化,大大增加了草编产品的实用性、美观性以及艺术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审美和要求的不断变化,草编产品不仅在色彩、造型上变化较多,在编织技法、图案变化等方面,手工艺人们和设计师们也做了许多创新与艺术性探索,这也使草编产品更加鲜活地展现在今人的面前,而无论是审美眼光还是材质的利用等方面,皆能符合很多人的审美需求,从而赋予草编产品新的生命力。就地取材的例证很多,以淮河流域的柳编工艺为例,明代正德年间的《颍州志》记载:“淮濛盛产水荆,采伐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这里的水荆就是杞柳。阜南霍邱一代的杞柳种植上溯千年,编织历史至少有500年,而阜南柳编技艺作为传承历史文明和文化的载体,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小小的柳条在匠人的巧手中变化出多种多样的精美日用器具、艺术品和包装设计,大量的人员参与和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纵观当下农产品包装的材料,大多采用纸制材料进行包装,成本投入较高,整体包装辨识度不高,并未发挥乡村本土资源的优势和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农产品逐渐摆脱了原来仅仅在农村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而是成为文旅产品和进入城市的货架,甚至走出了国门。由于很多包装并不能突出乡村特色,也不能发挥乡村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而在设计师们的努力下,为设计品加入文化艺术的元素,更提升了农产品价值的品位与层次,使得很多消费者很难分辨出真正的农产品。如何将可持续设计理念融入乡村农产品包装设计中,将乡村资源融入农产品的包装中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将会对乡村农产品包装设计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与我国相比,日本农民小麦收割完成之后便对秸秆进行处理,将秸秆卷成蛋糕状或者粉碎进行肥料的制作,也将秸秆进行可爱的动物形象的制作,从艺术与设计的角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另外,“所生产加工的包装满足了绿色设计原则,节约成本,减轻企业发展经济成本高的压力,为乡村振兴经济链起到正面作用”[129]。就目前从产品来看,国外大部分国家采取的方式则是通过项目的开发、政策的指导、农业产品的农户补贴来让农民改变对秸秆的认知。比如,美国联邦政府在秸秆保护方面也做了立法规定,要求必须保护秸秆的处理。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国家同样将秸秆作为耕作技术实行政策保护。国内环保理念渐渐深入人心,秸秆产品也慢慢进入人们的生活,政府政策与设计师共同合作,大力支持秸秆变成艺术产品的行为理念减少环境污染。而把秸秆的特性灵活运用,用秸秆产品立项和提供来自文化主管部门的有效扶持,让更多的设计师们一起创新出更多的艺术衍生品,共同打造秸秆新的创造点与设计增长点。(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