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柳编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也是一种民间地方文化。“阜南柳编编织品是集地方文化特色、民间风俗文化、编织技术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品。”[126]作为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阜南柳编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面对现已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积极地去应对与解决。
(一)培育柳编技艺传承人
阜南柳编传承至今,已有1位国家级传承人,1位省级传承人以及8位市级传承人。现有的传承人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发展阜南柳编的编织技艺,大力提倡创立柳编企业、开设柳编技能培训课程,不断接受热爱柳编产业和具有可塑性的柳编传承人,条件允许的话还要在专家和学者的帮助下编写有学术含量与具有可操作性的柳编教材。其中,王文忠作为国家级传承人,他少时受父亲影响,12岁便开始学习柳编技艺。几十年来,他在传承传统柳编工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用心编织、用情雕琢每一件编织品。此外,他在2005年创立了安徽华宇工艺品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经纪人”的经营模式,带领当地农户共同探索致富之路。与此同时,他还招收了20多名徒弟,亲自指点并传授柳编技艺,培训出了数千名农民编织工人,为柳编技艺的传承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对柳编技艺传承人的培育应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要求、人们审美观念的取向,在此基础上鼓励柳编手工艺人进行生产、制作与创新。同时为了培育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柳编技艺传承人,应提倡柳编手工艺进入职业院校和高校课堂,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展示优秀的、时尚的、经典的柳编产品,吸纳更多热心柳编工艺的年轻人和具有美术与设计能力的专业人才,补充到柳编技艺传承的保护队伍中,为古老的柳编工艺产业输入新鲜血液和提供新的生力军。
(二)规范柳编制品市场秩序(www.xing528.com)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宝贵记忆,也是对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延续。在2012年,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指出:“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127]这一意见的提出,为非遗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在无形中对市场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对于诸如柳编这类传统手工艺非遗来说,市场无疑也是一把“双刃剑”,当柳编制品以其商品属性流入交易市场时,不仅需要生产者与经营者的自觉和自省,同时也要求政府及相关市场监督部门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禁止柳编企业之间打价格战。而对于那些无良商家、不法商贩和恶性竞争者势必要进行严惩,甚至将其清理出去。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为柳编制品的发展营造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同时,那些具有远见的柳编公司,在积极吸纳人才和认真遵循柳编发展的市场规律,做好产品经营的同时,也要积极开拓柳编制品的国内外市场,大力实施和推行柳编企业“走出去”战略,对国外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寻找潜在客户,维护现有客户,吸引消费者眼光,为阜南柳编企业的长足发展和提高竞争力制定合理而富有成效的计划。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将柳编编织品视为一种文化产品来对待,才能对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保护。
(三)兼顾柳编制品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
阜南柳编作为实用性与工艺性相结合的手工技艺,其早期的编织品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使用需求。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趣也因时而变,在早期人们生存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他们对柳编制品的追求局限于以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为主,而当人们在物质需求上得以满足时,就会在精神层面有所追求。现阶段,人们对柳编制品的创新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点缀空间,美化生活”成为柳编文化产业的新主题,柳编手工艺人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在编织产品时更加侧重于展现柳编制品的装饰性。这使得编织品的实用性逐渐被工艺性所取代,甚至有部分消费者过度追求它的装饰性,最终导致编织品的实用性渐渐淡化,改变了阜南柳编原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所以,当柳编企业在对编织品进行创新设计时,应兼顾到实用性与审美性,或有所侧重。这里既有市场营销学的学问,也有艺术服务社会的现实考量。如果先注重实用性,而后再关注其装饰性,切不可本末倒置。更好地做到在传承原有技艺的基础上,研发出富有创新性和雅俗共赏的柳编编织品,无疑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选择和极富可行性的通道,这就需要柳编生产者与经营者的合力了。事实上,只有通过实现创新设计和兼顾其原有工艺中的优秀文化因子,才能更好地有助于阜南柳编手工艺的真正振兴与发展,也才能在传承、发展和生产性保护中找到合理的支点与新的起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