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阜南柳编生产性保护的困境

阜南柳编生产性保护的困境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若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及时对行业内部进行整顿,提升生产者与经营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意识,遏制市场内无序竞争,在齐心协力推动当地柳编工艺整体水平的同时,也要有前瞻意识和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阜南柳编的生产性保护发展。(三)柳编制品创新不足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生产模式已经逐渐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这也正是阜南柳编生产性保护的困难所在。

阜南柳编生产性保护的困境

阜南柳编作为一项蕴藏着丰富民俗内涵的民间手工艺活动,其编织工艺与柳编制品散发着悠远绵长的民俗意味,承载了手工艺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同时,阜南柳编手工艺作为一项非遗,也与其他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既是民间民俗工艺美术,又同属于民间民俗商品的范畴,从产生就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124]。近几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智能化生产已成为制造业的主流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对柳编之类传统手工艺制品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得阜南柳编工艺的传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前往实地考察,分析了其在生产性保护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柳编技艺传承存在危机

柳编制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手工艺品,其产业优势在于原材料自产自用、劳动力较为廉价、产品生产成本较低。随着近年来国家重视农民增收,各地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积极为农民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也致使务工人员大量外流,各行各业都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的惨淡局面。目前在阜南地区多数青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以谋求更好的薪酬待遇,仅有极少部分青年从事柳编行业,很多有技术的老艺人又逐渐老去,这就使得柳编产业面临着青黄不接和传承“断层”的现实困境,尤其是偏于实用和作为生产、生活的柳编。正是因为青年人不愿劳神费力学习编制手艺,或者有些年轻人不安心在柳编行业中施展才干,从而导致现在阜南县柳编行业的主要从业者大多为留守农村妇女和中老年人,他们大多缺少专业的培训和学习,进而造成当地柳编企业缺乏专业人才的现象,而且对于高端的、精美的、时尚的、工艺含量极高的柳编工艺品开发与研制后劲不足。凡此种种,都难免使得柳编这项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陷入一种现实窘境。

(二)柳编市场秩序混乱(www.xing528.com)

阜南柳编经过长期的发展,现阶段本土规模型企业有60多家,14个乡镇约有13万人从事柳木产品的生产与经营。面对当前柳编产业的发展环境,柳编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每家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行业内相互竞争的过程中,部分柳编企业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竞相恶意压低柳编制品价格,导致行业内竞争激烈,市场失序,甚至经常出现混乱状态。甚至有些企业以牺牲产品的质量为代价来降低生产成本,企图在无序竞争中获取利益最大化,从而酿成了国内外客户纷纷申请退货索赔的后果。这不仅给相关企业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也使柳编企业的形象在无形中受损,对柳编制品的外贸出口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不仅对当地的乡村振兴是一种不利,而且对整个柳编行业的发展与生产性保护都是一种无形的伤害。若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及时对行业内部进行整顿,提升生产者与经营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意识,遏制市场内无序竞争,在齐心协力推动当地柳编工艺整体水平的同时,也要有前瞻意识和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阜南柳编的生产性保护发展。

(三)柳编制品创新不足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生产模式已经逐渐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这也正是阜南柳编生产性保护的困难所在。“因受到现代化进程和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影响,柳编制品在逐渐商品化的同时也趋于同质化。”[125]企业为了谋求经济效益,大量引进新技术,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但同时也造成了柳编制品种类单一、造型不够丰富的现象。这种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带来的后果,便是现如今市场上流通的柳编制品大同小异,缺乏地域特色和艺术个性,失去了其本质上的文化内涵和非遗价值。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观念也随之变化,柳编制品的创新应适合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制作出更多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柳编制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