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瓶窑老街景区:非遗开发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

瓶窑老街景区:非遗开发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以瓶窑镇改革景区瓶窑老街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对其以非遗为中心的景区开发现状进行探究,讨论景区开发的不足,以求探析该景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发展路径。非遗“进景区”活动是文旅融合的一次尝试。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以非遗为中心的景区开发——瓶窑老街景区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其以非遗为中心的景区旅游开发现状,并提出一些保护、开发建议。

张盼盼[112]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与旅游业的发展,古镇旅游特别是其中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瓶窑是余杭五大古镇之一,是浙江小城镇改革的重要试点镇。文章以瓶窑镇改革景区瓶窑老街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对其以非遗为中心的景区开发现状进行探究,讨论景区开发的不足,以求探析该景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发展路径。同时,文章提供一些建议和策略,助力瓶窑老街景区后续发展,也为其他景区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瓶窑老街;非遗;景区;适应性发展(www.xing528.com)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在历史的发展中,我国的文化也与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借鉴、融合。也正因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地形复杂,我国成了拥有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文化遗产资源的大国。如今,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民族文化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经济发展、城镇化改造压缩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一些依存乡村土壤发展的民族文化渐渐地消失在现代生活里。但文化遗产是国家与人民的历史与创造,是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在全球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保护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刻不容缓。而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要保护看得到的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也要保护看不到的无形的精神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自1985年中国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到2008年我国第一批非遗名录的确定,再到如今对生产性保护、回归日常生活、活态保护等理论的探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进展了30余年。其间,我国抢救过濒危的非遗,也失去过“未曾知晓”的非遗。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非遗保护与传承也在不断探路中。如何让留存的非遗更好地找准自身现代定位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重点。非遗本身具有非物质性、活态性、多样性,预示着难以像保护文化遗产一样来保护非遗。非遗保护需要“流动性”,保护其传承场所予它扶持。后续更多的是非遗本身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让其本身“活起来”。

景区是旅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特别是观光型旅游,以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和游览内容。[113]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各类级别景区游览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邻近相似的景区竞争不断加剧,人们也从扎堆旅游慢慢转向更注重体验感。丰富游客旅游的体验感离不开文化的浸染。而非遗正是当地本土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随着政府与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在第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全国文化和旅游部门开展了非遗“进景区”活动。非遗“进景区”活动是文旅融合的一次尝试。非遗进景区不仅推动非遗融入生活,也提高了景区的吸引力。在上述背景下,景区旅游越来越重视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越来越多的景区尝试与非遗融合。景区开始主动整合当地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景区旅游。但目前,由于没有科学的指导与合理的规划,很多地区独特的文化特征正在消失。对建筑的拆毁、过度的消费、伪民俗、风格统一等现象使得景区旅游面临着众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保护非遗、如何开发景区、如何在景区开发中保护非遗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以非遗为中心的景区开发——瓶窑老街景区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其以非遗为中心的景区旅游开发现状,并提出一些保护、开发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