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乡豆腐制作技艺是在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产生的,技艺本身就具有较多的科学成分和因素,反映了历史上八公山乡人民群众的创造能力和认知水平。如今,寿县政府为了促进非遗资源与旅游深度融合,依托八公山这座生态之山,将其作为发展“北旅”的重要支撑,打造出豆腐特色小镇、紫金石研发区等。这些成效不仅为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为八公山乡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开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一)历史渊源
八公山乡位于寿县北郊,北部毗邻八公山森林公园,东南部与寿州古城隔湖相望。依托八公山的自然生态资源及寿州古城的文化历史底蕴,八公山乡的丰富非遗资源即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和发展的。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全域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旅游资源,而八公山乡的非遗作为地域文化中的活化石,是最原生态的寿县文化基因之一。八公山乡大泉村作为“中国豆腐村”,是中国豆腐的发源地。关于豆腐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说法认为,豆腐是由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在炼丹制药过程中偶然得之;也有观点认为,豆腐起源于唐朝;还有观点认为,豆腐是由中华民族的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而成的,刘安只是推行了豆腐的制作方法。据有关豆腐的文献来看,以豆腐起源于西汉并由淮南王刘安创制这一说法有较多的人支持。南北朝人谢绰最早提到豆腐为淮南王刘安所创制,他在《宋拾遗录》中写道:“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刘安始传其术于世。”此书著于梁代,后世《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都做了记载。[72]尽管豆腐的起源至今依然尚无定论,但不同的观点丰富了学界对豆腐的考究。豆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历经2000多年的传承与演变,无论是在制作技艺还是烹饪方法上,都根据时代的特点及人们的喜好而进行不断的改良和发展。(www.xing528.com)
(二)保护与开发成效
寿县于2005年成立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组,为“非遗”保护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提供了条件。2010年7月,寿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协会,进而全面开展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于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0年,寿县建成非遗陈列馆,免费向大众开放,这使非遗进一步走入了人民群众的视野。从1992年起至2016年,已经连续举办了23届“豆腐文化节”,其中涉及研讨会、经贸活动、观光活动、开幕式和闭幕式等一系列以“豆腐”为主题的产业活动,这对于推动八公山豆腐文化的传播、非遗的保护和活态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8年,寿县举办了“第一届八公山豆腐特色小镇文化论坛”,这是寿县以构建“南工北旅”生态县为目标的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现实经济发展和文化生产力所迈出的重要一步。近年来,寿县大力开展全域旅游建设,与此同时,寿县八公山乡郝坪村荣获“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这些举措对于延长旅游产业链、促进文旅融合、培育旅游新业态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