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问题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产业发展现状1.竹编产业的发展沿革旧时东阳竹编的生产以家庭手工业、工匠手工业、小型作坊为主,彼此相互独立,少有合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化程度的加快,东阳市竹编工艺厂成为民营竹编企业的培养基地。专业化部门分工是现代工艺品公司组织手工艺生产的重要特点。目前的东阳竹编企业,销售与业务对接等工作,往往由手工艺者兼任,并不具备系统化的分工,无法称作工艺公司。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产业发展现状

1.竹编产业的发展沿革

旧时东阳竹编的生产以家庭手工业工匠手工业、小型作坊为主,彼此相互独立,少有合作。直至1956年,东阳竹编合作社出现,以一种非企业合作的形式,组织一批篾匠,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分工与合作。1958年,在东阳竹编合作社的基础上,东阳县(现东阳市)木雕竹编工艺合作工厂诞生,东阳竹编正式进入现代企业阶段,在此阶段又可细分为两阶段,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1959年至20世纪80年代。东阳县木雕竹编工艺合作工厂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史,在性质上,企业先后经历了集体企业到国有企业再回归集体企业的过程,在生产上先后经历了与木雕厂合并再独立生产的过程,最终发展成东阳市工艺竹编厂。由于正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为东阳唯一的大型竹编企业,占据东阳竹编生产的核心地位,汇集最顶尖的手工艺人,成为浙江省外汇创收的重要领头羊。在民间,由于当地人在生产生活中会大量应用竹编用具,个体篾匠依然存在,有“编框窝篓,养活几口”的俗语。此外,一大批公社和生产队加工点也成长起来,最高峰时期,东阳全市有133个社队企业加工点。计划经济年代形成以东阳市工艺竹编厂为龙头核心、公社和生产队加工点(社队企业)为支撑、半工半农的个体篾匠为补充的竹编生产格局。[132]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化程度的加快,东阳市竹编工艺厂成为民营竹编企业的培养基地。现有的东阳市东风竹编工艺厂、东阳市东白竹编厂等企业都是由原先东阳市工艺竹编厂的手工艺人创办的。由于民营企业积极性较高,企业的产值体量迅速提升,很快在生产格局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复苏还催生了一批个人工作室,比如蔡平义工艺创作室、黄家竹编工艺研究院、蔡红光竹编工作室。不同于传统个体篾匠,这些工厂和工作室大都由国家级、省级工艺大师创办,专职从事生产高端竹编作品。与之相反,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阳市竹编工艺厂开始走向衰落,使得社队生产点没有销售市场,逐渐销声匿迹。东阳竹编转变为以民营企业为主导,个人工作室为典例,传统个体篾匠为补充的新格局。

2.现有的生产组织形式

生产组织形式是人们对生产过程进行的分工、协作以及由此形成的生产机体的具体形式与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133]基于东阳现有的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存在形态进行具体的种类划分,主要划分为传统生产组织形式和新兴生产组织形式两大类。

(1)传统生产组织形式:家庭手工业与工匠手工业并存

第一,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指以家庭为工作或者生产的场所,以家庭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者的手工业生产形态。[134]其可以分为家庭副业型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作坊两大类。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手工业者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具有唯一性。传统的家庭副业型手工业通常是农业(主业)、养殖业、竹编三者相结合,家庭手工作坊专职从事竹编生产。

东阳竹编日渐萎缩的市场使得“进可攻、退可守”的家庭副业型手工业成了众多乡村老手艺人的选择。他们或接受老客户订单,或在农闲时编织竹器,主要生产实用型生产生活用具,依靠周围客户或者农村集市进行销售。家庭手工作坊是现存较多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在生产方式上他们摸索出了一定的分工经验。以前,篾匠上半年给农户上门修理竹编用具,下半年在家做竹编产品拿到集市上卖;现在由于农耕方式的远离和家用竹编用具的减少,主要是在家编织。千祥镇升楼村坑口自然村是家庭作坊经营的典型案例,村内家庭作坊多为夫妻经营,生产采用半产品生产模式,丈夫剖篾、刮篾、备料、装配成品,负责前期准备与收尾工作,妻子专门负责中间编织环节,负责生产半产品。部分优秀的工匠还会承接代工服务,为工厂、公司在业务繁忙的时候提供一些初级产品的加工服务。在产品种类上,多以技术含量较少、实用性较高的生产生活用具为主。与此同时,家庭作坊基本不进行宣传,多有商贩上门收购或者就近进行市场集市销售,产品销售范围集中在金华地区。农村家庭手工业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由于生产规模小,抗压能力强,保留了部分的竹编技艺与人才。

第二,工匠手工业。工匠手工业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店铺,一种是流动匠人,往往在农闲季节主动外出揽活,进入顾客家中作业。[135]工匠手工业相对较少,是对家庭手工业的一种补充。工匠手工业竹编技艺世代相传,在生产方式上,其与家庭手工业区别不大,但工匠手工业一般会形成自己的店铺,这既是产品销售点也是生产作坊,能够实现直接销售。(www.xing528.com)

(2)新兴生产组织形式:个体手工业与工艺作坊同发展

第一,个体手工业。目前手工艺人与传统工匠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往往是复合型人才,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可以创新性地进行产品设计和制作,具有一定的头衔或者权威机构的资格认证。现代手工艺人的个体手工业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个人独立生产,手工艺人通过设计和竹编生产获得经济报酬;另一种是工作室生产,往往是由家庭成员或者学生组成规模较小的个体企业。在生产上,现代手工艺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产品和工艺上的创新。在销售对象上,由于规模较小,制作者技艺高超,因此主要面向中高端客户,散客主要是工艺品爱好者、收藏者、其他工艺品同行等,此外还有博物馆等单位。在销售模式和品牌塑造上,现代手工艺人主要以自身形象为产品品牌,不主动宣传,以订单定制为主。

第二,工艺作坊。目前许多东阳竹编工厂和公司虽在名称中带有“工厂”或者“公司”二字,但其本质的生产组织形式仍然是工艺作坊。“机械化大生产”是工厂的标志,东阳竹编以立体竹编与精细竹编著称,繁复的制作流程通过机器量产极难实现。虽然各企业已有了部分的生产机器,极大地提升了效率和标准化程度,但仍属于辅助性机械,主体部分还是以人工编织为主。专业化部门分工是现代工艺品公司组织手工艺生产的重要特点。目前的东阳竹编企业,销售与业务对接等工作,往往由手工艺者兼任,并不具备系统化的分工,无法称作工艺公司。

在生产方式上,竹编企业实现了流水式作业和专业化合作。东白竹编厂内部按照编织技艺的难度划分不同工种,企业流水线作业。黄学敏工厂利用贵州地区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较低的人工成本,与贵州达成跨区域合作。在企业环节上,不同于手工作坊,东阳竹编企业已实现初步的垂直一体化生产,从设计到生产批发,产品生产的各个流程都集中在公司内部进行。在销售模式上,竹编企业基本是“中间商销售为主、散客为辅”的模式,企业会通过展销会等渠道对外宣传。

(二)现存问题及原因

目前,东阳竹编产业发展主要面临三个问题:竹编市场缩小,产品出口业务终止或者勉强维持;企业规模缩小,工人数量大幅度减少;企业未树立品牌,难以扩大影响力。东阳竹编产业遇到的这三个问题,也是整个竹编产业甚至整个手工艺产业遇到的问题。而造成这三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1.现代文明冲击,生产效率低。20世纪80年代大量出现的塑料不锈钢、玻璃等产品价格便宜、轻便耐用,替代了大部分的竹编用品,竹编市场缩小,篾匠大量转行。与此同时,东阳竹编的生产效率低,生产一个精品竹篮需要一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使得产品的产量受限,企业无法扩大产量。其主要原因是竹编产业机械化程度低,无法规模化生产。目前虽有大量的竹编制作加工机械,但是因为东阳以“精细立体”见长,生产技艺复杂,所以机器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主要还是依靠手工编织。然而近年来行业工人数量大幅度减少,也无法依靠增加人工提高生产量。无法批量化大规模生产,就无法实现中低端产品的获利,产业发展向高端产业倾斜,而高端产品价格又使得产品受众受限,销量变小。

2.行业人才缺乏,企业发展困难。竹编生产工人缺乏,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东阳竹编传承不力,当地现存的竹编手工艺人数量少,年龄大。由于当地人才匮乏,竹编企业会向外地招揽手工艺人,但效果不佳。第二,企业工资低,无法吸引竹编艺人。目前竹编从业人员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为主,月收入在3000-5000元,对于从小学习掌握竹编技艺的中老年群体来说,收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竹编学习困难,工作辛苦,且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拿到160元一天的工资,收入增长空间小,收入与付出不相匹配。

3.管理者双重身份影响产业现代化发展。专业化工艺分工是现代工艺品公司组织手工艺生产的重要特点。公司根据生产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如业务部、产品开发部、生产管理部、质量检验部、后勤部、财务部、外贸出口部、培训部等。[136]然而东阳竹编企业的经营者几乎全部是手工艺大师,受限于企业规模无法扩大、精力有限以及企业管理知识不足,因此并没有形成专业化现代化部门分工。销售与业务对接等商业活动,往往由手工艺人负责。但一心专注于竹编作品的制作与设计的手工艺人,对企业品牌的建设以及产品的营销并不重视,他们坚持口碑营销策略,营销途径主要是博览会等交流活动,并不关注现代新媒体的营销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